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越战纪念碑广场设计分析

越战纪念碑广场设计分析


林樱与越战纪念碑



设计思路 读书的时候 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读 书的时候,林璎就喜欢到附 近的“林阴墓园”去走走, 观看那里形形色色的墓碑和 雕刻。她说:“那儿有一个 渡船船长的墓,墓碑上刻着 一条渡船,线条简单又优美, 我就喜欢简单而不复杂的东 西。”大学三年级的时候, 林璎曾利用假期自费到欧洲 考察,走访了许多墓园,研 究对死者悼念的形式,她觉 得墓园设计也是一项专门的 学问,所以在四年级的时候 将坟墓建筑列为自己的选修 课。

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
介绍 国家广场(英语:National Mall)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特区的一处开放型国家公园。 该广场由数片绿地组成,一直 从林肯纪念堂延伸到国会大厦, 这里美国国家庆典和仪式的首 选,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重大 示威游行、民权演说的重要场 地。 结构尺寸 从国会大厦台阶到林肯纪念堂, 长3.0km。 从国会大厦台阶到华盛顿纪念 碑,长1.8km。 从格兰特雕像到林肯纪念堂, 长1,251m。 地标

美国国会批准建造纪念碑
1980年7月1日,美国国会批准,在靠近林肯纪念堂 的宪法公园尽头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个地 方,正是斯克鲁格思们朝思暮想的所在,尽管这座纪念 馆建在了联邦土地上,但其建设资金全部由私人捐助。 这年秋天,由美国建筑家学会组织,在全国公开征集纪 念碑设计方案,投稿者必须是年满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 结果,在征集过程中一共收到1421个应征方案。方案设 计者被隐去姓名,由8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 成评定委员会,通过投票选出最佳设计。 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 登记为1026号的设计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 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虽然她的设计方案没有立 即引起普遍认同,最后大多数对此方案持否定态度的人 最后终于被说服,按照她自己的话说,“(活人和死人) 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 面)。”

设计人介绍
林璎(Maya Ying Lin1959年—— ) 是著名 的美籍华裔建筑师。中国建筑师林徽因的 侄女。1959年10月5日林璎出生于俄亥俄 州阿森斯。祖籍福建省闽侯县,父亲是北 京人,母亲是上海人。 林璎小时候就展现出数学和艺术方面 的天赋。在中学时期她就是班上的尖子生。 毕业后,即被耶鲁大学录取,成为该校建 筑学院学生,1981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 获硕士学位。1980年,时年21岁的时林璎 因设计越战纪念碑出名。1999年,美国 《亚裔杂志》(A.Magazine)评选出过 去十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百名亚裔人士, 入选的华裔人士包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 琦与朱棣文,华盛顿州长骆家辉。 美国当地时间2010年2月25日晚,在 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奥巴马总统将2009年 国家艺术奖章颁发给林璎女士,司仪诵读 奖状指出,以此表扬林璎作为建筑师、艺 术家和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



深远影响
吸引公众 1982年11月13日,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 碑落成向公众开放,迎接每日像流水般朝它走来 的人们,现在它已经成为了华盛顿特区游览者最 喜欢的去处之一,也已是普通美国人展现现有的 以及永久存在的悲痛和哀思的地方。 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越战是一场噩梦,几乎 所有的美国人都为此付出了代价,这段黑色的墙 揭示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诉说着过往沉重 的苦难,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超越于政治的人 道主义精神和敢于直面历史的勇气,却让参观者 对美国人民肃然起敬。这座看似简单的纪念碑无 言地促使美国人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开始了治 疗战争创伤的漫长历程,特别在那些越战老兵的 心中,这座纪念碑引发了他们无穷的思考,促使 他们来到这里,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 义。 每年,都会有大批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自 己的亲人或原来战友的名字前面留下供品,在这 堵黑墙前面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短剧。这些 供品包括婴儿时代的照片、军功勋章、啤酒等。 正如越南战争时期的著名记者阿诺德· 伊萨克在其 1997年发表的《越战的阴影》一书中所说:“没 有人在华盛顿特区其他的纪念馆那儿写下留言或 摆下供品。”尤其是那数万死者的亲属,尽管他 们明知墙下并没有亲人的尸骨,但他们仍然把黑 墙看成是与死者联接的唯一纽带。他们用各种方 式哭祭自己的亲人,其中最感人的是每天遗留在 墙下大量的信件,这些都被人精心收集。


设计准备
在设计时,她研究了各个领域艺术和文化,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纪念物是如何纪念死者, 还阅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关于战士的杂志。两个星期以后,她做出了模型。林璎的老师 将她的设计评为B,却仍然鼓励林璎将设计寄走。结果林璎的设计在众多设计师的作品中获 得第一名,反倒是应征者中那些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们——其中也包括林璎的老师选送的设计 名落孙山。 “1980年秋,那年我和其它五名学生正打算做一个有关墓地建筑的作业,主要强调如 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这个主题。整个学期我们做了许多相关的设计,有一个同学, 我忘了是谁,偶然发现了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的海报,于是我们想,何不把它作为毕业 设计呢?我们来到将要修建纪念碑的地点华盛顿。当我站在那里时,开始本能地想象着自己 用小刀将地面立体切开并翻起成两翼,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边指向华盛顿,上面还按 顺序刻着阵亡者的名字。这时有一位同学收到了纪念碑的设计手册,其中明确规定纪念碑上 必须刻有全部57000多名阵亡者的名字。于是我说:“太妙了!”将名字逐一镌刻在黑色反 光的地表上。正是这样的一座纪念碑!”(摘自林璎自述) “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 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 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 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 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 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 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摘自林璎自述)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 黑色的、像两面镜子升, 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 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 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 刻。
建造历程
最后批准 1982年3月11日,林璎的 设计获得最后批准。3月26日 工程动工,当年10月纪念碑主 体就基本完成了。这些黑色的 花岗岩来自印度,在美国佛蒙 特州切割,在田纳西州镌刻阵 亡者姓名。这些姓名都一般大 小,每个字母高1.34厘米,深 0.09厘米。就是因为林璎的坚 持原则和据理力争,我们才能 看到今日的越战纪念碑,才能 看到一位才华横溢的华裔女性 的原创精神。林璎说:“当你 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 发光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 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 书。”
地标建筑
华盛顿纪念碑美国 国家历史博物馆美国 自然史博物馆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 美国国会大厦等的重量级建筑
设计场所
箭头所示为方案所选择的地点
建造历程

独特设计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 议。虽然艺术界与新闻界均对 她的作品赞许有加,但退伍军 人协会却表示不满。一些越战 老兵认为,纪念碑本该拔地而 起,而不是陷入地下,与阿灵 顿国家公墓里硫磺岛升旗雕塑 那样反映传统军队形象不同, 她的这份色调灰暗且朴实无华 的设计方案是对战死者的不敬, 还有人认为,阵亡者的名字应 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 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 列;甚至,由于她是华裔,受 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 兵的抵制。他们从政治上施加 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 设计。
建造历程



二次评审 但是在重新组织评审团后,第二次评审 结果她的设计仍然获得第一名。委员会为慎 重起见,重新仔细审阅了林璎的作品,审阅 之后觉得仍然是一个佳作,就拒绝了退伍军 人的要求。当时,内政部长华特还曾经出面, 下令暂停工程进度,并要求在V字型建筑的 中间,放一座雕像并悬挂一面美国国旗。林 璎面临种种压力仍不肯妥协,毅然要求撤回 自己设计人的名字,因为,她觉得如此这般 的要求和篡改,已经破坏了她的原设计精神, 刻上她名字不但是个谎言,对她来说也是一 种侮辱。在她的坚持下,插国旗之举取消, 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也被移往V型碑石的侧 面。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出资人的刁难, 最后决定将她的设计和第二名的设计一起在 华盛顿特区建造,但落成后,第二名的设计 只是三名越战士兵的塑像,无人问津,她的 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成为当地的著名建筑, 游人络绎不绝。



发人深思 尤其是每年的5月30日,美国 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人们都要 举行仪式,怀念那些捐躯疆场的将 士。这天,在越南战争纪念碑前举 行仪式已经成为惯例。有人说,林 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 “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 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 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 索。 当年林璎简单而又优美的设 计——两面黑色的大理石自然地拔 地而起,虽然这个设计在当年一度 引起了争议,但今天在人们心目中 该纪念碑已成为衡量其它纪念碑的 标准之一。越战纪念碑也是美国建 筑师协会(AIA)名单中女性设计 师排名最前的作品,并且也是 AIA2007年“25年大奖”的获奖者, 该奖项用于表彰在25~35年前设计 建造的杰出建筑物。2007年建筑评 委会的主席RichardLogan说: “25年之后,你站在纪念碑前仍会 回想起那些名字。你可以看到人们 抚摸纪念碑,并为它而感动。
广场展示
结构分析

纪念墙壁平面为一个 平放的V字形,东翼指向 华盛顿纪念碑,西翼指向 林肯纪念堂,在几米高的 黑色的大理石碑墙上,刻 着五万多个战争中死去的 人的姓名。整个碑墙被置 于大片草坪中,用绿地衬 托碑体。林璎用两边低中 间高的标高差形成的天然 地形使碑文所铭刻的名字 从两边向中间不断增多, 使人由心底里萌生一种奇 异的心理,具有无可抗拒 的感染力。在这没有英雄 形象的纪念碑下,在这刻 满了死去人名的大墙下, 人们思考着战争与和平, 慰安无数美国士兵牺牲他 乡的灵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