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范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范文

嗯,希望在中国古代文论的海洋里我们收获多多。
正确答案:
1、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
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
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群,指文学作品的
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孔子在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分析李贽的文学思想。(教材明代部分)
正确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主要论述“童心说”以及李贽的时代意义。李贽的文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开放性思维和“异端”个性是其文学思想的两大支柱,而“童心”则是其文学思想的内核。李贽以“童心”为统帅,还具体阐释了以“性情”为出发点的文学创作规范和以“化工”为尺度的审美准则。因此,在古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时代意义和美学价值。
15.请阐释钟嵘“物感说”这一概念。
正确答案:
具体结合《诗品》展开论述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阐释“童心说”这一概念。
正确答案:
具体要谈到明代的历史语境,以及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沧浪诗话》附见沧浪吟卷,自言见到宋本;明都穆重刻沧浪先生吟卷,亦言元刻本。今以宋元本均未见,置不论。其别出者以说郛及津逮秘书二本为最流行。此后各种翻刻之本,大抵不出此三种。但此三种实亦同出一源,无大区别。校释之语以一部分是旧稿,原系文言,虽经删改,未必能改得纯粹。为求统一起见,即此校释说明,也不免难些浅近文言,这是需向读者声的。
动;"境",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思与境偕"说明艺术思维是
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8、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里,用佛教的"空静"观来说诗:"欲令诗语妙,无厌
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
状态.
中很多的思想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而且有一种超前的,甚至永恒的真理所在!
2、《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对文学艺术创
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
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
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句话出自哪本书?(考查教材宋元明部分)
A. A.《艺概》
B. B.《沧浪诗话》
C. C.《岁寒堂诗话》
D. D.《石洲诗话》
正确答案:B
2.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景象符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哪一品()(教材隋唐五代文论,视频课件第十五至十八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何理解“诗言志”这一诗学命题。(教材先秦部分,课件孔子部分)
正确答案:
对于“诗言志”理论的认识,重在明确三个层次:其一,要回避单一的“以志释志”,“以诗言诗”的阐释状态,将“诗言志”作为整体的理论,而不单是一个词语或概念,结合它的思想基础或关系概念作更完整的理解。其二,在此基础上,披除杂陈,超越单一的“政教”、“言情”的片面归纳,看到中国古人重人、重人格的一脉思路,发现其真实而合理的内核,即人格内涵,得出人格诗学这一结论,拓展中国诗学的新视野。其三,“诗言志”的人格内容,于内在的角度,表现为理性的内在消融和单一的心理因素的超越,进而以潜气内转、整体和顺的人格结构灿然于前;于外在的角度,更多的则是人格内潜的无意识表现状态,
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
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
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
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
现在该说课程作业的问题了。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我们的教材编选的是原文,说明性的文字相对较少。所以同学们首先要多看原文,多听光盘上的讲解。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然后,我的要求呢,和西方文论选读这门课的要求是相似的。就是同学们给我提供一份阅读心得就可以了。这份读书心得,希望你们能够按授课进度,慢慢写。比如读到《论语》中的一段话,你觉得有感触,那么就摘抄一下,在原文后面写出你的心得来。又比如,读到魏晋南北朝了,你对《典论•论文》有想法,那么同样可以写下来。基本上希望同学们在每一个时段都能做一点摘抄,字数精炼一些,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啦。从先秦到近代大概有十来条摘抄就可以了,当然多想多写也是欢迎的。
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对一切妨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他都表示反对.提倡"
直寻"和"自然英旨",主张诗歌创作要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原则,强调感情真实.既
然强调"直寻"、"自然"、要求"真美",自然要反对数典用事的掉书袋和拘忌声病的
当时盛行的"永明体".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即不是借助于掉书
袋的数事用,而是语言自然明晓.而对于"永明体",由于禁忌太多,苛细琐碎,所以"
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7、《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诗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的论说,这实际
上是在讲创作时如何构思形成作品的意境,是对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思",可理解成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
3、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
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
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
8.梁启超对小说的看法体现在他的论文()中。
正确答案: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9.“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李贽
10.“性灵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袁枚
11.
“诗穷而后工”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欧阳修
12.张炎在《词源》中,认为词创作的最高标准是()。
正确答案:清空
13.盖文章,(),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
A. A.李贽
B. B.袁宏道
C. C.周敦颐
D. D.曹雪芹
正确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元九书》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白居易
6.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提出“发愤著书”的是()。
正确答案:司马迁
7.大音希声,()。
正确答案:大象无形
另外,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中国文学批评不是一个小文学的概念,它的指向是广阔的,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对文学的理解中还有文章等其他含义,尤其是先秦时候的文论,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先秦思想体系中就没有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所以,如果想要对中国文学批评史有一个全面了解的话,那么首先要对中国古代的哲学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阅读一些基本的儒家典籍就是必须的,最后一点想说的是,中国古代文论从来不是单独的一块,在它的周围还有其它的艺术理论,比如音乐、书法与绘画。这些其它门类的艺术理论与文学理论是水乳交融的,所以如果能对中国古典世界里的其他艺术与艺术理论有所涉猎,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上学期,因为我们有中国古代画论课,所以我期末尝试着写了这方面的论文,我当时探讨的是诗与画的关系,具体以石涛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他的题画诗。我会把自己课程论文的部分放在课程论坛上与同学们一起讨论的。
17.请论述《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教材宋元明部分,课件严羽部分)
正确答案:
主要论述他的以禅喻诗以及他对当时宋代诗论的反思。严羽《沧浪诗话》,是一部以禅喻诗,着重于谈诗的形式和艺术性的著作。由于诗的形式和艺术性也是诗学中重要的问题,所以它对于后来的诗论和某些诗人的创作,会发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又由于作者的论点有主观唯心论的倾向,所以难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却也招来了比较多的非难和攻击。现在加以整理,以供研究我国古典诗歌和文学理论上工作者的参考。
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
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5、《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强调诗歌
是"吟咏情怀"的."情志"说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
6、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简评刘勰的“物色论”。(教材魏晋南北朝部分)
正确答案:
正一《文心雕龙》有《物色》篇,把“物色”作为景色,在刘勰以前就有了,象《文选•颜延年秋胡诗》:“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物色指景色,已到日落桑榆的时候。把物色作为一个文论的命题来作专篇讨论,这是始于刘勰,在刘勰以前还没有人这样看重过物色,提出过这样的命题,更谈不上作专篇讨论了。因此,提出这一个命题来作专篇讨论,这是刘勰创作论的创见之一,是值得称道的。自从刘勰提出物色这一命题以后,萧统编《文选》,就把“物色”作为赋的一类,选了《风赋》《秋兴赋》《雪赋》《月赋》四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