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

《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

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

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

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

'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

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

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

《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

'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

'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

"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

"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

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

(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

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

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提示;轮扁斫轮而不能说出斫轮的道理,这不是"言不尽意"吗?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提示: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

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

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

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

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

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虽是张衡、蔡邕也是超不过的。

然而其他的文章,却不能与此相称。

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几种体裁的文章)是当今特出的。

应旸(文章)平和但(气势)不够雄壮,刘桢(文章气势)雄壮但(文理)不够细密。

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

至于说他所擅长的(体裁),是(可以归入)扬雄、班固一流的。

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

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

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

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

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

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流逝罢了。

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提示:曹丕在文章中肯定了文章是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批判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提出了初步的文体论的"四科八体"说,特别重要的是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的"文气"说有重大影响。

陆机《文赋》(创作之前,作者)长久地站立在天地之间,幽深寂静地观览(天地万物),以古代典籍陶冶滋养自己的情志。

循着四季的变化而感叹时间的流逝,观看万物的变迁而思绪纷呈。

深秋时节,悲伤树叶的飘零;芳春时节,喜悦枝条树叶的柔嫩。

(有时候)肃然敬畏,如霜雪在胸;(有时候)志意高远,如上临云霄。

(有的人)咏唱先世德行的伟大显赫,歌颂先祖道德的芳香芬馨。

(作家应该)在(前人)文章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美文的文质彬彬。

于是慨然放下(前人)的文章,(自己)执笔进行写作,姑且(把心得感受)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提示:在创作前,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观察社会、自然的能力。

(写作)开始的时候,把视觉和听觉收拢起来,深沉地思考,广泛地搜求。

精神驰骋于远方,思想飞腾于九霄,(文思酝酿)到了极致的时候,朦胧的情思反倒更加鲜明,外界的物象也愈加清晰地不断奔涌显现。

群书中的精华像涓涓醇酒随笔倾吐,《诗》、《书》等经典像芳菲的雨露滋润笔端。

想像的活动,有时上浮天际,平静地流动,有时深入九泉洗濯,尽受浸润;艰涩的辞语像衔钩之鱼从深潭中艰难而出;联翩的辞藻像中箭的飞鸟不断地从云端坠落。

(于是就会)收获历代古籍中从来没有过的文字,采摘到千百年来(作者)从未写出过的诗篇;抛弃那些前人用过的陈词滥调,像抛弃已陨落的朝花,采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辞秀句,像拾取还未开放的花朵。

(灵感奔涌时)能在片刻间观察古今的历史,能在眨眼间接触天下的时事。

提示:进入创作活动之后,首先要进入"虚静"的状态,然后才能灵感活跃,文思奔涌,创作出清新独创的佳作。

(动笔写作时)然后按部就班,依照立意内容,构思布局,考究语言词汇,安排布置。

有影之物必(运用恰切的语言)寻其形象,有声之物必(运用切当的言辞)绘其声响(务使其状貌和声响穷形尽相)。

有时候(描摹事物追寻形象)就像因树枝(摇动)而振动了树叶,有时候就像沿着水波而探到了水源。

有时候,状写隐晦的事物,却很容易就使之明白显豁,而本以为容易显现的,却反而置辞艰难。

有时候(文思飞动)像猛虎变色而百兽受扰骚动,有时候(文思突出)像龙鳞显现而群鸟飞散。

有时候造语妥帖顺利流畅,有时候置辞滞涩而达意艰难。

(作者)竭尽努力去澄清思想,静心思考,超越各种(庞杂的)思虑,造语成文,把天地囊括在作者的胸中,让万物都镕铸在作者的笔端。

开始时(往往)文思滞涩,出语枯燥,到末了(又常常会)文思通达,笔墨顺畅。

(为文之)"理"在于把思想内容作为文章的主干,而文辞好比是主干枝条上纷繁的花果。

真正做到(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文辞一致,所以尽管(文章中情感)千变万化,外在的文辞上都能有所反映(与内心的情感保持一致)。

(作者的)文思涉及快乐之事,必然(在文辞上)表现为欢快,而文思正要说及哀伤之事,(文辞上)已经表现出哀叹。

有时候(文思敏捷)很顺利就能执笔写作,有时候(文思枯涩)执笔就感到茫然无措。

提示:说明构思有难易,置辞有顺涩。

构思时要进入"虚静"状态,执笔时要立意正确,然后才能文思顺畅,"义"、"辞" 相符。

写作是(人生)一大乐事,所以被古来的圣人贤士所钦慕。

把虚无的抽象赋予它具体的形象,追寻无声的虚寂赋予它有音的声响,把藐远的事物涵写在尺幅的锦素之上,把丰沛的情思倾吐于寸心之间。

语言越是恢弘扩大,构思就越是深沉隐微。

(写作好比春风)传播草木的馥郁芬芳,(又好像春风)催动青青的枝条发育壮大。

(文思奔涌)粲然像风起飚立,(落笔挥洒)郁然如云起文林。

提示:为文之乐,在于赋无形于有形,赋无声于有声。

只要文思本涌,就会辞随意起,如沐春风。

文体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各种文章的体裁)就像庞杂的万事万物没有同一的量度可以衡量,(它们)纷纭变幻,难以描绘成固定的形像。

(作者的)语言才能衡量着(作者的)写作技巧。

辞意切合(描写的对象),才称得上是匠心独运。

无论(描写的)是抽象或是具体(的事物),都努力追求,尽力为之,无论是面对浅深难易(的事物),都不要抛弃,当仁不让。

虽然(可能会)偏离(某些)规矩尺度(也浑然不顾),希望能(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