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一、判断题:参照学习活动的特点,请判断如下陈述的正误,并对您的判断做出分析说明。

1、对于那些在学习中经常犯错,还“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需要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让学生加大练习来克服学习错误。

(×)
分析:让学生加大练习只会增加学生的反感,使其更加讨厌学习。

2、简单地夸奖未必是对学生积极的反馈,中肯而具体的批评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

(√)
分析:简单的夸奖会让学生以为老师是在敷衍,恰当的批评会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3、为了在教学中保持开放性,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预设。

(×)
分析: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课堂,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4、班杜拉通过实验发现观察学习并不一定通过模仿行为表现出来。

(×)
分析: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5、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需要精讲多讲,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跑偏”。

(×)
分析:过多的讲解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恰当的提醒才会让学生铭记于心。

6、所谓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
分析: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作用。

7、尊重个别差异就是要相信“行行出状元”。

(√)
分析:尊重个别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也是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

只要尊重个别差异,就会产生尊重的方法,就会在备课中想到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注意差异的群体,就会在布置作业时考虑差异学生的感受,就会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就会得到更大程度提高效率。

8、练习曲线是一条不平滑的曲线,表明学习进程是匀速的。

(×)
分析:是曲线说明学习过程存在变化,不是匀速的。

二、讨论与分析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学善学。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

要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事例中的校长,正是充分运用了学生兴趣特点,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探索的海洋中遨游,就会有充分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又能在校长“惩罚”下,更大程度的得到知识,开发智力,何乐而不为呢?
惩罚是教育的一个基本手段,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但惩罚不等于“体罚”,更不等同于以伤害学生自尊心、侮辱学生人格为表现形式的“心罚”。

当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失误时,教师要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准确把握惩罚的时机,采取科学的惩罚方法,使学生既能认识到错误,又能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

可见,爱和尊重是惩罚教育实施的前提。

鞭挞儿童,是教育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

教学实践证明,好学生都是表扬出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