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与实践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与实践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课堂教学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它的研究可以追述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底“产婆式”提问,他们用提问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习,至今为人称颂。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象与思维,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对教师来说,提问可以引导教学,突出学习的重点;检查教学,检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已经掌握和未掌握的内容,技能的程度,检查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倾向,揭示学生的心理过程;补救教学,帮助教师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改变教学的内容、方式、进度等;诊断教学,诊断妨碍学生学习的特殊困难;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及教室秩序,形成合适的学习环境;评价教学,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

对学生来说,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评价、纠正和加强当前的学习观点;使学生关注教学进程的变化,促进理解知识技能,促进记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互动之中,如: 表达意见、讨论等,加强师生的交流;
促进思考。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具代表性的有: 1967年心理学家帕特等调查190个小学教师后总结提问的5种作用。

1973年,特纳列出了提问的12种功能。

美国教学论专家L.H.
克拉克和Ls. 斯塔尔则认为课堂提问有19种功能。

威伦(William Wilen )、爱仕拉尔(MargaretIshler )、凯茨沃特(Richard Kindsvater) 等学者归纳出提问的5种作用。

瑞格查询了36名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提问的12种作用。

国内学者姚安娣指出: 提问作用有7种作用。

宋振韶等人指出提问有10种作用。

以上诸人的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问题设计的原则:
同步性原则。

设计问题必须与教学进程同步,不能游离。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教材中潜在的知识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所设计的问题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适度性原则。

设计问题不能太多、太滥,要适度。

教师不能为问题而设计问题,要事先考虑提出问题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做出正确地回答,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矫正。

可知性原则。

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不可太难。

否则,不但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导致“启而不发”的现象;也不可太易,否则会使学生感到科学知识简单、无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原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在不同的课型如实验课,概念理论课,计算课中如何设计合理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本质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与总结的。

2、有效提问的数量分析
在提问的总数上,最早是在1912 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 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

之后,提问的数量研究成了一个热点,国内外的很多资料均表明教师提问偏多,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但问题数量过多,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而且会造成学生因无法回答问题而引起心里不安影响听课的情绪与效率。

但是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没有或者很少提问,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像与思维,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让老师们关注提问的数量,做到既不泛又不乏,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顾国和中学科学组共有16位教师,其中中学高级教5名,中级教师6名。

现有一名省教坛新秀,一名市教坛新秀,一名区骨干教师。

教研组曾被评为北仑区课堂教学二星级教研组,宁波市星级教研组,我们是一个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团结进取、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极强的责任感的教学集体。

我们教研组是一个有着优秀的教学传统的集体,在历任教研组长等努力下,曾经涌现出很多的辉煌;1999年《自然科学合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曾经荣获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被收录在北仑区教研室编制的小课题手册,教研组内成员有着丰富的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张慧凯教师在浙江省新生代教师教学比武中获一等奖,魏慧老师在宁波市新生代教师教学比武中获一等奖,余勇老师在宁波市新生代教师教学比武中获一等奖,毛开颜老师在宁波市教坛新秀评比中获二等奖,我们的老师有着极强的教学经验,这些都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支持,相信经过我们的集体努力,群策群力,定会有不少的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