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春酒》说课稿

初中语文《春酒》说课稿

《春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春酒》。

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春酒》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女士的思亲怀乡散文,编者放在人教版以“民风民俗”为话题的八下第四单元。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所选的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云南的歌会》让我们感受浓郁的云南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

《端午的鸭蛋》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

老北京的吆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事奇人》塑造了两个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形象。

作者以细腻温婉的笔致,把家乡新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家家户户喝春酒的喜庆,乡亲“起会”置“会酒”的感恩,多年之后“我”按母亲的方法炮制“八宝酒”的情思,用“家乡的味道”一一拾起。

“我”的天真活泼、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儿时的情趣与游子思母思乡的伤感,在这“春酒”杯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民俗民风之美。

目标预设:根据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以及本课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目标有三。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和写法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同时,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我确定了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挑剔”“家醅”等词的读音和写法,理清课文思路。

细节是文章靓丽的花朵。

作者富有的细节勾画了儿时“我”的率直、顽皮与活泼。

浓郁的生活气息,特有的儿童情趣透过字里行间“盈”面而来。

结合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课标》的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把教学的第二个目标确定为“品读文章,学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领悟文章的意蕴。

”。

学习本文,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同时,目透纸背与作者对话,透过作者远在异乡,炮制“八宝酒”却品不出“道地的家乡味”,理解作品中那海外游子的惆怅、刻骨的乡愁。

为此,我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目标是“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领悟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难点:学习散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本文语言浅显但意蕴深厚,值得细细品味。

因此,“品读文章意蕴深厚的细节,感受‘我’的童趣与‘母亲’的品质”成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儿时的童趣,母亲的宽厚那是远在海外的琦君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童年、对母亲的思念倾注了她的一生,但对于阅历有限,又没有相关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又怎么可能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呢?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于“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怀”。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七、八年级及本单元前三篇散文的学习,学生对散文风格的把握、行文意蕴的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均有了一定的积累,也具备了基本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思乡怀人的情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补充介绍资料。

已有知识基础:纵观初中阶段语文教材,散文是贯穿始终的。

教材编写者把记叙性散文分散编排在各册教材中,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有以对比、景物描写为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以小见大的《老王》,有写不同场景的《云南的歌会》等,而《春酒》这一课是侧重于细节描写。

学生生活经验:学生对北方过年习俗熟悉,但对南方习俗不甚了解。

对“会酒”“起会”风俗不了解。

教师应适当介绍。

三、教学模式我校初中语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如下:(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四)重点研读,品析语言(五)课堂小结,当堂达标这一模式是根据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法五环节教学模式,以及普育学校长期的教学实践、学情、师资条件,理论联系实际而产生的“真实课堂”教学模式,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模式,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当堂达标”三个要素融合在一起,做到“三真三实一及时”,最终达到课堂的高效。

这也体现了我校的十二字教学理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当堂达标。

四、教学设计下面我就结合《春酒》的教学设计来说明我校初中语文新授课的课堂模式。

这是我的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以及每一环节的预设时间。

我将逐一解说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和目的。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这一环节是为了复习旧知,引出新知,站在单元的高度整体把握。

之后简单介绍作者,为的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为学生理解课文做铺垫。

接下来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有的放矢。

2.检查预习,掌握字词这一环节检查预习效果,突破字词障碍,完成目标一“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3.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我设计了自学指导一:默读课文,并思考 1.请根据课文主要内容,给春酒取个合适的名字,这是一杯的春酒。

这一问题的设计是为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结构做基础,学生不同的回答,正是对文意的把握。

另外,对学生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真思考,真合作。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知识树小结。

这是一杯童心酒,充满童真童趣;这是一杯母亲酒,让人回味无穷;这还是一杯乡情酒,弥散着浓浓的乡情。

教师紧接着追问: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文中这句话: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至此,学生也就明白了,原来春酒是蕴含着浓浓家乡味的春酒。

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抓住文眼,整体把握全文。

出示知识树小结,简明清晰。

4.重点研读,品析语言思乡、怀旧是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琦君是怎样把这种内心情感外化成语言表达出来的呢?请找出文中的原句细细品味。

如何品读文章,一向是学生的软肋,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一个例子,授之以渔。

例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例2: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受邀请,肚子吃得鼓鼓的“像小猪”(“像企鹅”、“像皮球”)的,手里便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捧”字可谓多吃、又多占。

通过对比,换词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这时,教师出示自学指导二:这样有趣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请每个同学当回鉴赏家!在课文中分别划出关于母亲、童年、风俗人情的一些细节,品一品,这些细节好在哪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并辅以答题技巧:1.×词语/修辞的使用,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使人物形象生动,有立体感;2.××场景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这里是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品析关键字、词、句。

边阅读、边思考、边探索、边挖掘,体会文章妙处所在,同时照应上一环节的主要内容。

另外,规范学生答题语言和思路,给学生一个抓手,提供了操作性,设计实实在在。

这一环节紧扣目标2:品读文章,学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领悟文章意蕴。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知识树小结,并在学生回答过程中予以朗读指导。

提示学生回答要用文中词句,回答要有依据。

在学生的回答后呈现细节描写知识树,给学生一个整体概念,强化对细节描写的理解。

5.拓展延伸,深化理解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

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

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

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通过一个过渡语,补充介绍作者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主旨。

资料链接1——琦君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

她曾经说过“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资料链接2——琦君临终前,一再念叨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啊。

资料链接3——出示挽联:“琦思琦想琦笔,人在他乡,君忆君念君盼,魂归故里。

”是啊,童年不再,母亲逝去,那些幸福快乐的时光不可复制。

“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这句震撼人心的自问,道出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道出了对浓浓乡情的追怀。

是啊,远离故乡的人,无论与家乡的距离有多远,总不能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

父爱天高,母爱难报,最难割舍故乡情。

这杯春酒是琦君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是生生不息的民族根!出示知识树,从三方面进行小结,再次回扣文章,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至此,完成目标3。

6.单元回归,当堂达标回扣目标,明确所学。

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有学生独立完成达标卷,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互判,小组计分,当堂反馈的形式来对所学内容检测和巩固。

紧扣三个目标设计题目,体现真理解,设计实,检测实,反馈实,堂堂清,人人清。

教师作出及时评价,查漏补缺,量化加分。

五、板书设计涵盖本课主要内容,突出本课主旨和文眼。

清晰简洁,具有概括性六、课堂评价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评价,具体到这一课,基础知识主要考察学生对重点字音的掌握依据字形的写法,对主旨的把握和细节描写的学习,通过导学案和达标卷来检测。

阅读能力主要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和品味语言的水平,这也符合课标的要求。

这里主要通过整体感知环节的自学指导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受母亲、我和乡邻的形象。

通过重点研读部分的细节品味,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验情感。

这一课贯穿朗读,同时辅以默读和略读。

在朗读中把握形象,体味情感,教师要适时的进行朗读指导,尤其是语气和音调上指导。

这篇课文中蕴含的作者至情至深的思乡情,通过资料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另外,通过课堂加分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评价伴随课堂的每一步,要及时。

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对优胜小组要予以奖励。

七、资源开发主要有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

课堂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整合,如[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旧知导新知,[4.重点研读,品析语言]总结归纳。

资料补充,[5.拓展延伸,深化理解]激发学生兴趣,扩充延伸内容。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教师要适时的补充和评价。

课外资源主要是学生的已有经验,过年习俗,从学生熟知的风俗入手,去探究江浙一带的民风民俗。

另外,网络资源也不可忽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作者资料,了解春酒、会酒等对理解课文重要的信息。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