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摘要:正确计算教学,可谓是小学数学的“重头戏”。
新教材对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更突出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灵活,注重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谓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
所以小学阶段每位数学老师都很重视计算教学,几乎是天天都让学生练习口算、计算,尽管这样,小学生的计算仍是一个容易出错的地方,为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我们苦思冥想深入剖析学生的错误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大幅度提高,现说出来供家参考。
一、影响学生计算准确率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心理方面的原因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明明是会做的计算题,就是因为‘粗心’给算错了。
”这个“粗心”大多是感知、注意、思维、记忆等原因造成的。
1、感知不准确。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笼统、粗糙的,他们往往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因此,他们对事物的感知缺乏整体性,在看题、读题、审题、以及抄写的时候,有时观察不仔细,因而获得的表象就是模糊的,这时感知的错误就使信息失真,致使学生把题目中的数字、符号抄错。
如把“35”写成“53”,把“+”写成“-”,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2、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上发展都很不完善。
比如,学生正在解答计算题时,老师的一句“请大家把字写认真些”,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导致计算错误。
另外由于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所以,容易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漏写数字等错误。
3、思维定势的干扰。
计算中,学生往往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错。
比如,经常在练习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时,就会用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了。
4、短时记忆比较弱。
人们记忆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在需要的时候及时提取。
短时记忆一般是保存信息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这1分钟的保存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还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生的短时记忆比较薄弱,因此他们常会因为记忆时提取失误而出错。
例如,学生在计算589×3时,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十该向前一位进几,从而导致算错了数。
5、被假象迷惑。
有些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也是由于感知上的笼统、粗糙,尤其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被假象的“好算”或“简算”迷惑。
如将25×4÷25×4误算成25×4÷25×4=100÷100=1。
6、虚荣心作怪。
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并不薄弱,做题速度也很快,但也会经常出现计算错误。
这主要是学生的虚荣心在作怪,是意志不够坚定的表现。
(二)知识方面的原因1、口算“不熟”,计算不准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乘法口诀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的,错误率也比较小,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虽然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而且天天面对这样的计算,按理说学生应该算的非常熟练,但是学生却非常容易出错,特别是在笔算中出现进位或者是退位减的时候,这些薄弱的环节就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2、算理理解不到位。
算理理解不到位,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透”,学生根本就不太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理解不到位,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三)兴趣方面的原因有些学生对枯燥的数学计算没兴趣,随便乱做,也有些不愿动脑筋,计算时喜欢到同学处去偷看答案,抄错或看错。
二、针对以上影响学生计算准确率的因素,我认为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应从以下方面入手: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分析了学生在计算中出错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从而减少或避免他们的计算中的失误,提高计算准确率。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
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
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2、要重视学生的初次感知。
我认为要减少学生的计算失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一定要上好,要在第一节计算课上就让学生把算理理解的清楚、明白。
重要的地方用红笔标示一下,需要学生清楚地算理就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小组同学之间再相互交流交流等。
重视学生的初次感知,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记忆,对以后的计算准确率将会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如果起始课上的一团糟,重点的地方强调不够,学生对当堂算理理解欠缺、糊里糊涂,计算时就很容易出错,而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时再去补漏洞,那将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在教学中,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
例如,在计算39×48时,可以让学生大致说说积大概是多少,从而知道,积的位数,不至于出现较大的错误;在简算3.74×9.8=?时,学生经常出现3.74×9.8=3.74×(9.8+0.2)的错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估算,3.74×9.8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则积一定是3位小数,末位4×8=32,则积的末尾一定是2,可见,结果肯定是错的,再分析原因,问题就解决了。
4、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
牢记一些常用数据,如125×8=1000,25×4=100。
每天坚持练习。
5、循序渐进的进行加强训练。
计算教学还不同于其它的教学,它需要学生经常的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教师应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专项练习本,每天课前出2、3道计算训练题让学生练习,一是为了他们能够熟练计算,二是理解算理。
6、计算教学应该有一节纠错课。
学生新学习一种计算方法之后,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有的可能是算数上的失误,但是大多时候还是由于算理不清造成的。
要使学生计算中少出错误,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即考虑这道题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性质等。
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简单的乘法口诀都不熟悉,那么,在计算时,势必会出现计算速度较慢,正确率较低的状况。
又如,在计算0.25×(40+8)时,有的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还不清楚,便会出现0.25×(40+8)=0.25×40+8=10+8=18这样的错误。
当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有的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混淆的现象。
这时,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知识迁移,不断深入。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这些错题积累起来,让学生分析、辨别这些出错的原因,从而及时的纠正他们在计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7、认真审题。
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
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
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
在教学中,分三步走: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以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8、专心校对。
在抄题计算时,要求学生凡是抄写的题目,都要及时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试想,题目都抄错了,结果怎么可能正确呢?但在计算中,学生抄错数字或符号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对学生的抄题要有严格的要求,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提醒学生抄题要格外小心,做到及时校对,以免出错。
9、积极验算。
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
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例如,用估算可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
作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编顺口溜:抄题写数立即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
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10、开展各种形式计算活动比赛,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计算教学与其它方面内容的教学相比,显得有些枯燥,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出现厌烦。
因此,在计算方面的教学,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计算比赛活动,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我们每学期都会定期开展口算、计算题的闯关比赛,给书写好、用时短、计算准确率高的同学发奖状,以资鼓励,同时还设立设立进步奖,对于计算准确率比上次有所提高的同学也发奖。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计算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接受挑战,从而认真的对待计算方面的问题。
11、家庭配合教育对策选取计算容易出现错误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在家里进行口算训练和计算练习。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才会形成技能。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
计算教学中,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和笔算训练。
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