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第一章
而SNA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核算体系。
三、联合国的国民账户体系(SNA)
(一)SNA的产生和发展
192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 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力 图通过宏观管理振兴美国经济。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问世,他断然否定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 理论基础,主张政府积极干预国家经济生 活,通过财政与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刺激需 求,从而减轻失业,恢复经济。
境经济综合核算等新领域,显示出高度的成熟性。
该标准体系推行十余年来,对各国的国民核算方法 和实践以及宏观经济理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SNA的核算内容
SNA 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帐户体系,结合具体分析领 域,可以归纳简化为“国民经济五大核算”:
A. B.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考察关键总量(如产出、消耗、 消费、投资等) 投入产出核算:考察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相互提供、 消耗产品) 资金流量核算:考察部门间经济收支关系(分配、转 移、金融) 资产负债核算:考察资产负债存量(总量和结构) 国际收支核算:考察对外经济往来和对外资产负债
二、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和分析框架
(一)国民经济的两种运动 实物运动:产品生产 市场流通 社会总供给 价值运动:价值形成 收入分配 社会总需求 两者既分离、又统一:
实物运动 生产 分配 价值运动 流通 供 给 使用
需 求
问题1:社会总供需是否平衡?
(二)国民经济的循环框架 扩展一:引入金融过程和储蓄-投资分析
会等计划经济国家,故又称“东方体系”。
二、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续)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 称SNA,它是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核算理论和实践 制定出来的方法体系,故又称“西方体系”;但实 际上除了欧美发达国家以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 中国家也都参照SNA制定本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投入产出表
基本表 资金流量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 资产负债表 社会再生产核算表 中 国 国 民 经 济 核 算 体 系 人口平衡表 劳动力平衡表 自然资源表 主要商品资源与使用平衡表 企业部门产出表(V 表)
(一)SNA的产生和发展(续)
1947年,旧国联发布由理查德· 斯通主持撰写的研 究报告《国民收入估算与社会账户编制》。 1950年和1952年,OECD先后发布了《一个简化的国 民经济账户体系》和《标准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两 份报告,提出了以账户形式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的基本构想。 1953年,联合国正式颁布了由斯通主持完成的《国 民经济账户体系和辅助表》(旧SNA),该报告提出 一套包括6个账户和12个辅助表的体系,用来描述国 民经济的生产、消费、积累和对外经济等流量,这 标志着SNA基本核算框架的初步形成。
两大国民核算体系的主要差异:
生产范围 核算内容 核算方法
SNA: 综合性生产
MPS: 限制性生产
比较系统全面
比较简单片面
帐户(复式)
平衡表(单式)
注意区分:国民经济帐户与国民经济核算
National Accounts 国民(经济)帐户,国民会计 National Accounting 国民(经济)核算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即联合国的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 一般的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涵盖SNA、MPS和形态各异的国民经 济核算体制)
附注:MPS的演变过程(苏东国家) 1920年,出现“物资产品平衡表”和“财政收支平 衡表” 1957年,制订完整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1971年,由联合国颁布《MPS》,与SNA并行
1984年,修订、颁布“新MPS”
1990年代后,苏联解体,经互会解散,MPS消亡 或曰:MPS是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核算体系,
(一)SNA的产生和发展(续)
1968年《SNA》完善了基本概念的定义、国民经济 的部门分类以及账户体系的逻辑结构与表达方式,
引入了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资产负债以及不变价
格核算的有关内容,基本形成了一套内容比较完备、 方法比较科学的核算体系。 1993年《SNA》篇幅庞大,内容丰富,结构复杂, 方法规范,同时,还扩展到了人力资源统计以及环
理查德•斯通(R.Stone)关于国民经济核算体 系的研究(198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核算???
可见,在国外,“国民经济核算”就是现代 的国民经济统计(包括国民经济的生产、收入 和支出,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统计核算)
在国内,情况有所不同:种类繁多的部门统 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国民经济统计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第1章 导 论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课程教材
杨灿主编、 周国富副主编: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国 民经济统计学)》,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年1月
参 考 文 献
[1]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SNA,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国统 计出版社,2003 [3]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 体系(2002)培训教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肖红叶、周国富:《国民经济核算概论》,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4 [5]杨灿:《国民核算与分析通论》,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6]高敏雪等:《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7 [7]《统计研究》等学术刊物上的相关论文
本 章 要 目
§1.1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
§1.2 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 §1.3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小 结:本 章 要 点
§1.1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
一、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 “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包括两种涵义: 横向:从事经济活动的各部门 ──货物与服务部门、三大产业、居民等 纵向:各部门参与的各种经济活动 ──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流通、分配、使用 纵横交错、有机结合: 国民经济=经济活动各部门、各环节及其 内在联系的总和
要部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企业经济统计(企业经营
统计)。它们两者之间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前者以 后者为基础,后者又以前者为指导,彼此相辅相成。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续)
现代的国民经济核算不同于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之
处,主要表现在其内容的系统性、方法的严密性和
结构的复杂性。 如此庞大复杂的工作,已经不是少数几个经济学家 和统计学家所能独立胜任的,这使得国民经济核算
产 品 生 产 分 配 价 值 储蓄 金 融 实物投资 消 费 流 通 供 给 使 用
问题2:资金余缺怎样调节?
扩展二:开放经济系统
进 口 流通 国 国内 生产 产 品 出口
国内供给
本国 使用
国
价 值
分配 外 对外分配流量 储蓄
消 费 外
实物投资
金融 对外金融流量
问题3:国际收支状况如何?
扩展三:引入经济存量
理和分析的重要基础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构成了当代经济统计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
经济统计学:
企业经济(经营)统计:从微观角度考察与企
业经营管理有关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旨在为 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统计数据和有效的 分析工具。 国民经济统计:从宏观角度考察与国民经济运
广义地理解,国民经济统计包括:国民经济 核算(SNA)、国际收支统计(BOP)、政府财政 统计(GFS)和货币金融统计(MFS),等等。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续)
概括而言,国民经济核算(或国民经济统计)就是以
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统计核算,旨在从宏观的层面考
察国民经济运动纵横两个方面的数量规模、构成和 内在联系,并为正确研究这些问题提供基本的核算 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框架。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统计)构成了经济统计的主
体系的理论研究从一开始就与各国政府或国际机构
的核算标准制定及其实践紧密联系。 由此形成了世界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物质产品 平衡表体系(MPS)。
二、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
1990年代前,世界范围内曾经存在过两种极为不同 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式。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别采用过这 两种核算模式。它们既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某些共通 之处,同时又各自具有极为不同的结构特征。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因其发源于前苏联和东欧经互
四、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发展概况: 80年代以前──采用MPS 1984年起,改革旧核算体系 1992年形成新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参照SNA) 1995年核算体制全面转轨
2002年修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基本框架
两大部分,三个分支,二元结构(见图)
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行有关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旨在为宏观经济 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框架。
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统计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起 源于早期的国民收入统计。 1665年,威廉•配第(W.Petty)运用“政治算 术”方法进行国民收入的估算。 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关于 国民收入和产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1971年获诺贝 尔经济学奖);
问题4:财富存量与经济流量关系如何?
据此,我们可以全面考察国民经济循环的条件、过程、 结果和影响,从数量上深入探究其规模、结构、内部
联系和对外关系,以及各种经济存量与流量的动态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