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古诗教学的现实与梦想
一、高中古诗教学现状
古诗教学在基础教育中是薄弱的一环,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我校高中古诗教学现状是怎样的呢?为此,笔者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对我校珠海市斗门一中高一至高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取的方法是每个年级各抽取两个班的学生,笔者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见附录一:高中古诗学习情况调查表)
从我们对调查的情况统计来看:只有不足1%的学生喜欢“诗歌”;71%的学生学习诗歌的原因是为了“应付考试”;有65%的学生通过由诗歌改编成歌曲背诵的效果好;68%的学生不太了解诗歌吟诵;60%的学生在古诗阅读中很少产生情感共鸣;75%的学生在学习山水诗歌时很少想象出画面;90%的学生没有创作过诗歌等。
由此我们应该能够约略知道目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只有找出我们的不足,才能对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作用。
通过上述对调查结果的客观分析后,我们发现造成学生不重视古诗学习的原因主要有:
1、学生兴趣单薄
从统计结果看,喜欢阅读诗歌的同学所占比例为0.9%,40%的学生不喜欢诗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诗歌的故事性不强,58%的人喜欢小说,可见学生读诗歌注意的是其故事性,说明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还只停留在粗糙、肤浅的程度,也就是缺乏阅读文学作品的趣味。
一个人没有内在动机需求,去做一件毫无兴趣的事情,他是很难做出持久努力的。
2、理解诗词有困难
首先古典诗词离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学生学习的障碍比较多,古典诗词文字含义存在不确定性。
其次,古典诗词具有诗词意境的含蓄性。
诗词的意境始终和诗人的情感是一致的,鉴赏诗词的意境同时也是在体味诗人的心境。
而正值花季的学生没有更多的人生经历,而且古诗词积累比较少,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古人“断肠人在天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情怀。
3、应付考试是主要动机
学习诗歌的目的是为了鉴赏美,是为了更好的体验人生和社会,然而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有71%的同学阅读诗歌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来源于考试的压力,这种动机当属于外部动机。
它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旦考试中不再出现诗歌阅读,很多同学可能不会去读古诗词,更谈不上鉴赏了。
以这种态度对待诗歌阅读,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的。
(一)教师进行古诗教学的情况调查
我对我校的三十多位语文教师进行访谈,了解的情况如下:
1、教学目的简单,定位低。
据平时对教师的访谈和教案的检查发现,教师一般只从两方面来进行教学目的设计,一是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朗读背诵,落实积累,能力要求只达到识记层面;二是分析古诗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大部分教师没有从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设计教案,没有深入领会和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培养目标。
结果教学目标简单化,定位太低。
许多人把古诗作为背诵材料。
2、教学手段单一,程式化。
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主要是采用讲授型和练习型的教学法,对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有60%的教师用讲授法。
由于教师多以讲授法为主,学生主体没有被充分体现。
3、教学内容有局限性
在访谈中发现许多教师限于教材讲授古诗,不能灵活运用和处理教材,不能积极开发诗歌校本教材,不能有效组织诗歌的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也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多元智能的发展。
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一
在调查中发现教师以笔试成绩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大多数学校从高一到高三均实行月考,每次语文月考均采用高考语文的试卷模式,每次按高考考点要求测试学生的古诗积累和鉴赏水平。
因此亟待改变的古诗教学现状呼唤制定新的教学策略,素质教育提出全面育人的理念也需要制定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策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制定新的教学策略,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来改革古诗教学现状以及充分发挥古诗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很有必要性。
多元智能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
理论是在对传统的智商和智能的一元化的怀疑的基础上,借鉴并超越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研究的目的:一是改变单一的教学目的,探索古诗教材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教学内容;二是改变单调、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进行古诗教学。
重点探讨聚焦智能教学策略,即教师针对性开发某一智能,选择某一智能的多种教学工具,因材施教,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迁移到古诗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也改善弱势智能,促使学生
的智能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古诗教学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