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

又称近日节律。

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显示昼夜节律。

人体生理功能,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

昼夜节律与人类的活动关系密切。

生理节律遭扰乱,会导致食欲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事故增多;施用药物时间不同,疗效也不相同;毒物作用时间不同,其毒性表现也不一样;肿瘤细胞对X射线的敏感性也有昼夜差别。

一般来说,人类的生命力以午夜最低。

异相睡眠
人们通常是白天工作、学习,晚上睡眠。

睡眠可分为: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人们入睡后初期70-120分钟内,属于慢波睡眠。

异相睡眠在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并常常伴随有眼球运动、四肢和脸部肌肉抽动等表现。

异相睡眠持续约5-15分钟,然后又转入慢波睡眠,如此反复转换下去。

在整个睡眠过程中,这种反复转换4-6次。

就整个睡眠时间来说,慢波睡眠占四分之三左右,而异相睡眠占四分之一左右。

人做梦总是在异相睡眠阶段发生的,所以在一夜的睡眠当中,大概要做3-5次梦。

而且回忆梦里内容的,往往是最后一次异相睡眠中做的梦。

亲代抚育(parental care)
双亲对后代的保护和喂养。

在很多动物中,后代发育成长的先决条件是靠双亲创造和提供的。

亲代抚育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直接抚育表现为保卫、喂食、护卵和照看后代,此时亲代和子代是互相接触的。

间接抚育则表现为筑巢、造茧、贮存食物、把卵产在安全和食物丰富的场所等,但亲代和子代不发生接触。

亲代抚育的生物学意义是增加后代的成活机会,保证亲代最大限度地把基因传递给后代。

记忆
记忆就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

记忆从人反复感知一定的客观事物,借以形成较巩固联系的识记过程开始,经过保持过程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联系。

识记和保持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这就是再认或回忆。

有人把记忆分为三个阶段(或称三种记忆系统):①瞬时记忆阶段②短时记忆阶段,为时不超过1分钟③长时记忆阶段
亲缘选择:指对有亲缘关系的一个家族或家庭中的成员所起的自然
选择作用。

亲缘选择主要是对支配行为的基因起作用,它所增加的有时不是个体的适合度而是个体的广义适合度。

适合度: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生殖成功机会的一种尺度,适合度越大,个体存活的机会和繁殖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广义适合度: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布自身基因(或与自身相同的基因)的能力大小,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基因传递给后代的个体,则具有最大的广义适度(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繁殖的形式)。

所谓亲缘选择就是选择广义适合度最大的个体,而不管这个个体的行为是不是对自身的存活和繁殖有利。

----解释各种社会行为进化和利他行为进化进化稳定策略(ESS)的研究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多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
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就可以成为ESS(Ecological Stable Strategies)。

广泛应用于:仪式化战斗问题,求偶场问题,生境选择问题等
ESS解释了一个由许多独立的自私实体所构成的群体(种群)是如何能最终
变成一个稳定的、有组织的实体。

博奕论用于争斗行为的研究
1.一只动物所采取的最好的战斗对策往往取决于种群中其他个体的行为表现。

2.进化过程将导致一个种群产生一个进化稳定策略。

3.利用最适模型可以对争斗行为的投资和收益作出评价,并能计算出什么样
的对策能够获得最大的净收益。

两性冲突和性选择
雌雄性的基本差异在于配子的大小。

雌性个体成为雄性个体相互争夺的资源。

雄性个体可以靠于多个雌性个体交配而增加其生殖成功率;雌性个体则最终
选择一个具有优质基因和占有高质量资源的雄性作配偶。

动物的亲代抚育和婚配制度
(1)资源分布(如产卵地和食物等)和雌性个体的时空分布都能影响动物使自身
达到最大生殖成功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2)物种的生理特征也决定亲代抚育方式和婚配制度。

如体内受精和以乳汁哺
幼的生理特点决定着雌性在亲代抚育中的主导作用;体外受精、保卫领域
和喂养后代的繁重任务决定了雄性必须参与亲代抚育工作。

(3)物种之间的亲代抚育方式上的差异是同婚配制度的差异相关的。

动物的婚配制度大体可分为:
一雄一雌制;一雄多雌制;一雌多雄;混交制
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当雄性个体有能力独占一部分优质资源和多个雌性个体时,会出现一雄多雌。

当一种婚配制度对一性最有利时,对另一性不一定有利,因此两性在婚配制度的选择上可能存在着利益冲突并采取折中的解决
办法。

亲缘选择和广义适合度
Maynard Smith (1964) ---- 群选择和亲缘选择
W. D. Hamilton (1964) ---- 社会行为的遗传理论
亲缘选择:指对有亲缘关系的一个家族或家庭中的成员所起的自然选择作用。

亲缘选择主要是对支配行为的基因起作用,它所增加的有时不是个体的适合度而是个体的广义适合度。

适合度: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生殖成功机会的一种尺度,适合度越大,个体存活的机会和繁殖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广义适合度: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布自身基因(或与自身相同的基因)的能力大小,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基因传递给后代的个体,则具有最大的广义适
合度(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繁殖的形式)。

所谓亲缘选择就是选择广义适合度最大的个体,而不管这个个体的行为是不是对自身的存活和繁殖有利。

----解释各种社会行为进化和利他行为进化
自私基因理论
1)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作为遗传物质基本单位的基因。

只有基因才是最稳定的,并能通过复制和以拷贝的形式保持“永恒的”存在,基因之所以能成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就在于它的永恒性2)等位基因存在着你死我活的竞争,即争夺后代染色体上的位点。

只有那些靠牺牲其等位基因而增加自身生存机会的基因才能被自然选择所保留。

动物的行为可以是利他的,但基因决不会利他。

3)从发生在最低水平(即基因水平)上的选择出发,才是解释进化的最好办法。

动物群体生活和群体的最适大小
群体生活给动物带来的利是增加安全性和增加取食机会;弊是加剧个体间的资源竞争和更易吸引捕食者。

最适种群大小受到以下两种限制:
(1)群体中不同的个体受益程度不同,因此它们对最适群体大小的要求不同。

(2)理论上的最适大小的群体常常是不稳定的,因为较小群体中的个体如果能加入到最适群体中,将会增加它的适合度。

昼夜节律:动物的活动和生理机能与地球的昼夜相联系,出现大约每隔24小时重复进行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

根据昼夜活动的特性,可以分为四类:白天活动的,称昼行性,如多数鸟类。

昆虫、一部分哺乳类;黄昏或晨曦活动的,称晨昏性,如夜鹰;黑夜活动的,称夜行性,如猫头鹰;不规则活动的,称无节律性,如多数土壤动物。

群居意义
]有效猎食;有效逃避捕猎者群力合作御敌;警报(信息素、鸣叫、竖尾 — 白色);更多生殖机会;]共同抚育后代;对后天学习极为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