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幼女词》的原文及译文。
2、背诵这首诗。
学习传统知识,树立榜样重点与难点1、背诵,树立榜样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几岁了?在你们这个年纪有的女孩已经会做许多事了,想知道吗?1.学生交流2.揭题《幼女词》。
(板书诗题:幼女词)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的小女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幼女词》。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诗歌,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在做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与原文对照。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集体交流,了解《幼女词》大意。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讲七夕传说,学生谈感受。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幼女词》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幼女词》。
板书设计:巧与拙“巧”学人陶者教学目的1、背诵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贫苦和社会的不合理过程设计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2、解释课文大意,了解劳动人民的痛苦3、熟读古诗《蚕妇》《粟》,体会这几首诗的共同之处。
4、背诵《陶者》《蚕妇》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故事大意难点:背诵《陶者》《蚕妇》学习资源ppt课件其他优秀教案资料教学评价总结反思这首诗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和社会的不合理,学生要从中体会当时人们的痛苦,珍惜现在的生活。
作业练习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来学《题画》,看到题目大家想说什生:题画什么意思?师:题画:为画写的一首诗,这是我们学的第一首题画诗。
师: 作者是清袁枚,根据拼音来读一读作者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初读.师:你们有什么困难吗?比如:晚、晴、映、鲜、牧、欧、眠具体解释。
师:谁能来读一读生:读师:谁来说说课文这幅画中有什么生:牛,欧师: 你怎么知道的?生:牛背一欧眠。
师:还看到了什么?生:桃树、桃花师: 你怎么知道的?生:桃花映水鲜师:这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生:傍晚师:哪句话?生:村落晚晴天师:谁把牛牵来的?生:牧童师:牧童何处去?生:猜二、从情调入手,阐明文意师: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在一个清澈的小河边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的桃树开花了,映在水里的………师:下面我们把这优美的风景读一读吧师:找几个学生读(好的)大家一起读。
多种形式的诵读(同位读、小组读、小老师领读)师:那老师如果这样做,你能答上来吗?村落(),桃花( ),牧童(),牛背()师:我们不仅要把这首诗读熟,更应把他背过,给大家几分钟时间看谁能第一个背过。
生:背师:安排多种形式的背诵,及时给予鼓励,让同学们给自己涂星。
三、理解诗意,轻松拓展题画是我们学习的一首题画诗。
还有一首诗也是一首题画诗《画鸭》。
那根据拼音自己先来读一读吧!师:有几个生字宝宝又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了你认识它们吗?师:那我们把它们放回原文,再来读一读吧。
多种形式诵读后感到自己表现不错就可以为自己图上一颗星五:总结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不错,为自己的进步把掌声送给自己吧!一、教学目标: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这就是《池上》。
﹙板书课题﹚3、简介作者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
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
也叫紫萍或水草⑵懂诗句⑶明大意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
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2、说诗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⑴提出问题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
一两句也行/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
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偷采白莲回池上童真、童趣不解浮萍开目标核心指向:学会抓住表现方式和关键词层层深入、旁征博引欣赏诗歌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妇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导入。
明月是思念的眼,看着你也看着我……(引古今以明月表相思的诗句)二、入情入境地朗读。
三、品味诗歌1.前四句,表现形式:描写。
关键词: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门关。
品味:苍凉雄浑,或情感寄托之物,或情感发酵之地。
(相关例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浮云游子意”……)2.中间四句,表现形式:议论,用典。
关键词:征战地、不见还。
品味:惨烈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是无尽的伤害。
(相关例证: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证战几人还?……)3.后四句,表现形式:描写。
关键词:戍客、思妇、高楼、叹息。
品味:此恨绵绵。
叹息的是戍客是妻子,是儿孙亦是亲娘,也是诗人。
(请你展开丰富想象:他们叹息的是什么?)四、小结。
五、背诵与默写。
【教学目标】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
2、难点: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课前准备】配乐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一起欣赏一下。
(放歌曲《小松树》)。
提出问题: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生:小松树。
师:同学们见过松树么?你对松树有怎样的印象?这首歌的歌词是如何描述小松树的?(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松树的小诗。
来看看古人是如何来描述小松树的。
——板书主题《小松》二、学习《小松》1、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诗的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下面我们就来细致的学习一下这首诗。
2、自己试着读一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3、老师领读,集体朗读。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你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了吗?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学生思考回答)师总结: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
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
7、看插图让学生理解后开始练习背诵。
三、学一学请同学们做小松树,边读诗边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表达诗句的意思。
能熟练、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四、拓展练习1、这里还有一首描写松树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看看他是如何描绘小小松树的。
(出示《咏松》)2、你还知道描写松树的诗吗?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描写松树的诗。
《神童诗——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神童诗》(二)这首诗。
2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理解与背诵相结合,学文与拓展相关文化相结合。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修养身心,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神童诗》。
教学难点:对劝学的了解。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愿意学习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吗?(《神童诗》)(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那谁是神童呢?师:是啊,汪洙从小就聪明好学,九岁就能写诗,被誉为“神童”,他小时候写的诗被编成诗集,就是《神童诗》。
今天学习《劝学》。
二、经典回放,学习新知1诵读先听老师读一遍好吗?要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你能自己试着读一读吗?注意读准字音哦。
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好吗?下面我们男女生进行比赛,看哪个队读得最棒?2.理解诗意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你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诗里的哪个字或词吗?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字呢?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3.背诵理解了这首诗,你能更熟练地朗读这首诗吗?现在你能背下来吗?指生背。
和同桌比赛,看谁背得又对又熟练。
二、总结课堂,填成长袋短短的一节课过去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都学习了什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表现得都很棒,那就请你们把68页下面的两朵花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吧。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笠翁对韵》一、开场白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