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与发展之路紫竹高新区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由大学校区、研发基地和紫竹配套区三部分组成。
于2001年9月批准成立,2002年6月奠基,2011年6月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作为对于我国开发区建设方面的一项突破与创新,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胆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体制、机制、管理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主创新科技园区发展之路。
经过十五年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紫竹高新区已建设发展成为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研发机构集聚、产业精英荟萃、创新资源丰富、产城融合的功能集聚区。
一、发展成效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过紫竹高新区的努力,2016年全国145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6位。
在2007年之后新认定的103家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一。
2、经济发展稳步增长。
2016年,高新区实现税收总收入56.18亿元,相比上年同期50.77亿元,增长5.41亿元,增长率为10.66%,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良好增长态势,建园以来已累计实现税收近300余亿元,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科技成果质量提升。
截至2016年底,高新区累计的专利申请量约为19268件,其中发明专利约17697件,约占总申请量的91.8%,专利授权量为10603件,其中发明专利9035件,约占总授权量的85.2%。
4、取得各级荣誉称号。
高新区已获得包括“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生物医药)”、“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上海市软件出口(创新)园区”、“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园区”、“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以及“上海市版权示范园区(基地)”等称号。
自2004年始,高新区连续八年四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并于2015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二、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1、注重战略调控,创新股权结构高新区在股权结构上采纳开放式多元化股权结构和市场为主体的运营机制,集政府、教育、科研、资本、产业等优势与一体,搭建了由民营企业、高等院校、市区镇政府“三结合”的全新组织架构,形成在政府主导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紫竹的这种体制机制是对以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下的一种新突破,也是在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的有益探索。
作为高新区开发主体紫竹高新区集团公司,其组织框架与运营模式势必要与股权结构决定的机制体制相适应,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总体运营效率。
2、坚持市场导向,完善组织机构一直以来,高新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组织架构的设计与完善,而不是迎合上级政府管理部门进行机构设置。
比如:高新区管委会的设置不同于其他开发区,是融合了董事会、专家组的职能,只从宏观上、战略上给予指导,而不具有规划决策制定、建设管理职能等。
具体的战术执行和市场化运作由高新区集团公司负责,公司内“四中心+二室+一部+一会”的架构确保了高新区发展从决策到落实、从规划到建设过程中的强大执行力,科学、高效、灵活,具有强大的市场活力。
商会作为其他开发区鲜见的民间社团,成为紫竹架构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为高新区内外资研发中心、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国内企业提供对外交流、沟通合作平台等服务而设。
高新区党工团组织的成立也是在新形势,市场对“两新组织”的需求而设置,四名专职与两位兼职干部组成的党委、工会与团委,为1.3万名工会会员、2500名党员、3500名共青团员服务。
3、提升功能保障,打造塔式模式高新区结合所承载的功能和职能,在管理上采用了塔式组织结构,即“集团+子公司”的模式,集团层面打造开发运行商、子公司层面打造服务集成商,管理架构呈现出各自独立、有所侧重、承上启下的组织机构体系,12个功能子公司的完整服务、运作、保障机构体系。
集团公司始终以高新区建设、运营为根本任务,各职能部门不同程度肩负对子公司的业务职能的指导,各子公司在集团公司统筹下担负所辖范围的职能。
数字创意港、紫竹半岛地产、国际教育园区、紫竹小镇、紫竹酒店、健康产业港等子公司的成立,肩负着打造视听产业基地、住宅、酒店、教育、卫生、文化,以及商业设施在内的大型生态化国际社区的重任。
目前,数字创意港15万平方米启用、万怡酒店特许经营、紫竹半岛一期A区与B区项目顺利、国际教育园区已开学招生,紫竹小镇规划已现雏形,15号线即将开工、红梅南路-金海路隧道即将通车。
同时,成立了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与小苗股权投资基金公司,把原紫竹孵化的功能进行深化成立了紫竹创业孵化器公司,赋予其新的功能,并升级改造了紫竹创业中心,以顺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大环境下创新创业人才与企业对服务提出的要求。
城区管理公司确保市政设施的安全和畅通,负责消防安全、治安保卫、市容卫生、防汛抗台,确保企业生产、生活等各项秩序的顺利进行。
目前,高新区构建了从招商引资、创业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公共服务、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公共安全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困难,让企业把根扎在紫竹。
三、管理模式的高效创新1、明确管理职责,优化人才梯队高新区的核心管理团队稳定凝聚、各司其职、团结奋进,为高新区的发展倾注心血。
同时,公司以人为本,用人唯才,创新激励等机制,发挥员工积极性和才能,不讲究“论资排辈”,随着组织结构的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各岗位的管理职责,也提拔了一批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员走上管理岗位,有效的激励机制转化成每个员工追求成功的驱动。
同时,高新区非常注重员工培训,一直积极致力于推进“高学历、高职称、高能力”职员队伍建设,鼓励并支持员工的各类后续教育。
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新人的加盟极大的激发了大家学习的主动性。
真正将外在需求转化为内在自觉,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
目前,高新区形成了以70后为主体的中高层管理团队、80后为主体的业务骨干队伍、90后为后续储备力量的人才梯队,为高新区提供持续、优质的人才供应,为高新区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至2016年底,高新区公司职员77人,包括各子公司在内共计218人。
平均年龄35岁;90.4%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占0.8%、硕士占23.4%、本科占66.2%、大专占9.2%;职称方面,高级职称16人占7.3%、中级职称98人占45%、初级职称10人占4.6%。
2、突出招商主业,做好楼宇经营招商中心积极应对现行土地资源与财政政策的限制,调整招商策略,依托信息数码港与数字创意港,重点加强对楼宇的招商力度。
为保证目前招商项目的持续性和保证已入驻项目的服务质量,延续项目经理责任制和AB角制度,整合集团公司直属条线与信息数码港、数字创意港两个子公司条线的招商队伍力量,分工合作进行。
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形成每周例会制度,沟通信息,研究策略,提升招商人员素质与招商技能;对楼宇出租信息进行及时通报、设立招商资料库。
整合招商资源,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分配给有资源有能力的项目经理,进行靶向式深入跟踪,合力完成项目,为满足企业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加强对楼宇管理,增强创意港与数码港公司的政府与公关事务、企业与配套服务力量,鼓励全员招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高新区楼宇知名度,进行招商引资。
为突出主业,把原来物业管理功能进行分离,委托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提高服务的专业性。
3、强化内部管控,提升管理效益为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确保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2009年起,高新区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各子公司的财务职能,成立财务中心。
通过对各子公司资金进行统一调度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高新区的综合资金使用成本。
如:财务人员配备由16人减至10人,节约了会计服务成本,通过业务交叉实训,提升了队伍素质与战斗力。
并规范了会计核算与管理制度,大大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了预算管理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合并后的工程中心下设三部三室,建立并实施以文件、合约、付款、用印及招投标审批等五大流程为基础的管控体系,确保工程技术上的论证有效性、合约的利己性及集团资金的安全。
成立招标工作小组,确保项目施工的公正公平及合理有效。
同时做好工程过程管理,绝不出现有事无人管的现象,加强内部沟通,这种规范有效的管控机制,推进了多个项目的高效运转,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4、丰富管理内涵,提高服务能级2015年以来,高新区招商部、投资部、工程部相继升格为招商中心、投资服务中心与工程中心,人事部更名为人力资源部,这不单纯是一个名称的变化,而是为适应高新区新一轮战略发展要求,形成“大服务”的良好氛围,以招商工作作为龙头和根本,提高招商含金量,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打造“铂金服务商”,最终吸引客户、留住企业,让他们在紫竹生根开花结果,从而保证高新区持续、快速和稳健发展的重大转型举措。
升级后的投资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和完善了服务体系,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点、高新区科协、知识产权托管办公室和版权服务工作站等抓手为区内企业提供多方位的科技专业服务。
并加强对子公司项目申报的业务指导,遇到重大项目和加急项目,由投资服务中心建立临时项目组统一联系并协调办理。
这种“分工明晰、联合作战”方式大大提升了服务效能。
四、未来发展方向正是在上述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指引下,经过不断的管理创新,在十三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高新区把一片农田荒地建设成了一座高科技城。
形成以集成电路与软件、数字视听、航空、清洁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引进了中航通用电气航电、中国商飞飞机客服、中广核、电气风电等一批国家和省(市)级重大项目,还吸引了英特尔、微软、意法半导体、GE、可口可乐、印孚瑟斯、博格华纳、埃克森美孚等多家世界500强公司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成为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和人才溢出的重要源头,推动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区的集聚。
未来,紫竹国家高新区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将继续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坚持以“生态、人文、科技”为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积极创建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和创新功能集聚区,打造“东方硅谷”,为实现“国际一流”的战略远景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