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作业1

中国近代史作业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观 看
①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 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③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④群众性的反帝爱 国斗争

足, 后 天 畸 形

发展
萎缩 严重
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 策和措施
官僚资本的压制,日本的掠夺 官僚资本的压制,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
深,管理经营有素,吾更何恃而恐,吾将何术而善
后?”
这些材料可以看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发展
以棉纺织、钢铁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
国内关卡林立,封建剥削严重,丧失了与外国竞争 的优势;与外资企业相比,资金少,规模小,技术 力量弱。
(1)近代工业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
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
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工业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 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 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 化的领导权。
(3)近代工业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 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 自内 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
3.短暂繁荣(1912~1919年):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 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 面粉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 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 (特别是在近代前期)。
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
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 两重性。
图一 1865年英商在 图二 1865年在上海 上海创办的耶松船厂 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
图三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 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 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 19 世纪 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 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 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6.获得新生(建国以后):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 将其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鉴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 济中仍占重要地位.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 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改 造的过程中,中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 的方法,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和平赎买。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之中,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全面展开。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 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与命运
组员 : 胡明宇 张文博 陈丹妮 李俐仪
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 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 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 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 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 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由于受到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的双重压迫,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4.日益萎缩(1927—1937年):
国民政府统治肘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 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5.走向崩溃(1937—1949):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形 成和垄断的加强,四大家族在国统 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 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再 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近代 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下受到严重摧残,民 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破产。 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 出卖国家主权,同美国签订《中美 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 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发动内战, 军费激增,造成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边缘,中 国的经济近代化陷入绝境。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简表
特点 时间 历史条件 特点
19世纪
产生 六七十 年代 初步 发展 进一 步发 第一次 世界大 战期间 显著 国民政 府前期 抗日战 19世 纪末
①外国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外 商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社会 上兴起一股兴办工业的浪潮 先 天
争时期
解放战
材料一
1910年张謇说:中国进口商品以棉货最
多、其次是铁货,时值银2亿两。因此中国“实业
亦必有的……何在?以棉铁,而棉尤宜先。”
1911年他阐述道:国人知赔款大害,而不知进出 口货价相抵,仅以棉铁论,则在二万一千余万 两,暗中剥削,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 国,也要穷死。
材料二
张謇在《九录》中说:兴实业需本(资
金),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只条约得当,权
限分明,即藉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以赡贫民之
生活。 材料三 “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塞,节
节为厉,行之愈远,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 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我之廉 价工人,(外国)亦得之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 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 之便利亦彼之便利。况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