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4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4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

第14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年)
14.1 复习笔记
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1.明初的政治
(1)中书省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形成
①明承元制
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总管一省军、政、司法。

②废除行省
1376年,废除行省,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司法、军政,合称“三司”。

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

③废除丞相制度
a.1377年,设通政使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

b.1378年,朱元璋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

c.1380年,朱元璋借丞相胡惟庸专权谋反事件,废中书省及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④建立内阁
a.明太祖仿宋制设立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明成祖挑选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设立内阁。

c.宣宗时,阁臣有票拟权,英宗时,内阁票拟成为定制。

⑤票拟与批红
奏章先送到内阁,由阁臣提出处理意见,用墨笔书写在小票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称为票拟。

皇帝看后,撕去小票,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称为批红。

内阁票拟只有经皇帝批红之后才能生效,然后作为正式谕旨下发。

(2)监察制度的建立
①都察院
朱元璋设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后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②六科给事中
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分六科,六科给事中负责稽察六部事务。

(3)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的创立
①五军都督府
a.明初,由大都督府掌管全国军队。

为分散军权,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分管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

b.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

兵部奉旨调兵遣将,但不治军。

五军都督府则治军,而无调兵遣将之权。

②卫所制度
a.概述
明朝军队分为卫、所两级,卫、所官军皆为世袭。

大致5600人为一卫,称卫指挥使司,长官为指挥使。

在卫所以下依次设立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分别设置相应的指挥官。

b.京师卫军
分为内卫和皇帝亲军系统。

内卫由五军府分统,称“五军营”,设有“三千营”和“神机营”。

皇帝亲军系统由金吾诸卫、羽林诸卫、府军诸卫、锦衣卫等组成,统于亲军指挥使司,不隶属于五军府。

c.垛集
即从每三个民户中垛取丁多户为“军户”,余两户为“贴户”。

军户应出一丁为军丁,称“正军”,余下的丁壮称“余丁”。

(4)《大明律》和《大诰》
①《大明律》
a.内容
明太祖令李善长、刘惟谦等人修《大明律》,全书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按中央六部体制,分成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加上卷首的名例律共七律。

b.评价
《大明律》条文比唐律简赅,但十分严酷。

《大明律》主要是维护君主集权和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其中也包括一些保护小生产者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条文,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②《大诰》
明太祖颁布亲自编撰的《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

三编《大诰》是关于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和使用凌迟、枭首等重刑的案例汇编。

(5)学校教育
①国子监是国家最高教育机关,主官为祭酒。

②监生分官生和民生,官生由功臣、官僚、少数民族等的子弟及外国留学生组成,民生是由地方推举的民间俊秀。

其中由地方官学保送入监者称贡监,会试下第的举人被选送者称举监。

课程有《四书》、《五经》、《大明律》、《大诰》等。

③明初,国子监结业后可直接做官,学生众多。

科举考试成为入仕正途后,国子监教育走向衰败。

(6)科举制度
①概述
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

府(州)、县生员,即秀才,在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通过者称举人。

乡试次年赴京参加会试,通过者于当年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以皇帝名义举行的廷试(又称殿试),及格者为进士,分一、二、三甲。

一甲三人,称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②科举考试的内容
儒家的《四书》《五经》。

应考者作文只能根据特定的注疏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必须把文章写成八股文。

八股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末股,并且主要部分的字数也有限定。

③科举考试的影响
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智慧,妨碍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7)抑制豪强、整顿吏治
①抑制豪强:禁止兼并土地、迁移富豪。

②整顿吏治:高级官员要接受御史的监督,中下级官吏定期考核,称职者升,平常的复任,不称职者降,品德卑劣的罢职为民。

严戒官吏玩忽职守,严惩贪污。

(8)胡蓝之狱
①概述
明初开国功臣多恃功骄恣,僭越封建礼法,深了社会矛盾,危及朱氏王朝的利益。

1372年,朱元璋颁布《铁榜文》限制功臣权限,后利用胡惟庸、蓝玉谋反案打击功臣势力,史称“胡蓝之狱”。

②经过
a.1380年,左丞相胡惟庸结党谋反事发被诛,太祖借此大兴党狱,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罪,杀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等,株连3万余人,是为胡惟庸案。

b.1393年,凉国公蓝玉被告谋反被杀,连坐被族诛的有15万人,是为蓝玉案。

③结果
经过这两大案,不但元勋宿将被杀殆尽,而且许多江南豪族也被诛灭。

(9)靖难之役
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①明初,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孙封为亲王,领兵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以屏藩皇室,确保
朱明王朝统治。

后藩王势力逐渐膨胀,直接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②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炆即位,推行削藩,激化了皇族内部矛盾。

③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号称“靖难”,即靖祸难之意。

史称“靖难之役”。

④“靖难之役”历经四年,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帝位,是为明成祖,改元永乐。

2.明初的经济
(1)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
①恢复奴隶自由之身,并由朝廷代为赎还因饥荒而典卖的男女。

②削弱农民、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

颁布法令,用宗法家长制的少长关系冲淡良贱的隶属关系,工匠实行住坐和轮班制度。

③认可和鼓励广大农民耕垦因战争而留下的荒田。

④推行屯田,激活农村经济。

a.民屯
民屯是由政府组织人民屯田,主要是把地狭人稠地区的穷人移往人少或边远地区垦荒,凡移民屯种,官给耕牛种子,免税二年,三年后亩税一半,实际等于募民开垦私田。

b.军屯
军屯是由士兵屯耕,是明代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屯田方式,它与卫所制度相辅实行。

明初各地卫、所兵士皆分为屯田与守城两部分,大致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