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5、6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5、6章)【圣才出品】

第4章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前770~前476年)
一、单项选择题
1.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A.城濮之战
B.崤之战
C.邲之战
D.弭兵之会
【答案】C
【解析】公元前598年,楚围郑,晋施援手,晋楚战于邲,晋军大败,从此不敢与楚再战,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遂成中原霸主。

城濮之战虽然也在晋楚之间发生,但是获胜的是晋国,崤之战发生于秦晋之间。

弭兵会盟举行了两次,分别在在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华元、向成两次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平分霸权。

2.下列不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的是()。

A.案田而税
B.寓兵于农
C.废除井田制
D.士农工商专业分居
【答案】C
【解析】废除井田制很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废除井田制到战国时代才发生,是战国商鞅
变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其他三项都是管仲改革的内容。

3.春秋后期,华夏诸国征服并吞并了许多周边的少数民族。

其中被秦国所灭的是()。

A.白狄
B.西戎
C.犬戎
D.赤狄
【答案】B
【解析】春秋早期,戎狄的势力比较强大,华夏各小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秦、晋等大国也受到过他们的入侵。

到了春秋后期,随着华夏各国的日益强大,秦国灭西戎,晋国灭了赤狄和白狄。

4.下列是在春秋时代的齐、楚两国之间发生的是()。

A.城濮之战
B.召陵之盟
C.苏秦合纵
D.葵丘会盟
【答案】B
【解析】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

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

为了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
楚的盟国蔡国,蔡军不战而溃。

联军陈兵楚境,楚国见齐的盟军强大,不敢率军交战,派使者质问齐桓公:你住北海,我住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你带大军来此是缘故?齐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

两国军队从春天相持到夏天,都不敢轻易进攻对方。

楚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

齐桓公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只好在召陵与楚国结盟,史称“召陵之盟”。

这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5.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答案】A
【解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在天人关系的思想认识上,道家与儒家的相同之处是()。

A.人要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B.人要知天命
C.天人要和谐
D.人有天赋的善心
【答案】C
【解析】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儒道两家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即天人要和谐。

不过它们的“天人合一”也有不同之处,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

儒、道的“天人合一”观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7.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B.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但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以及兴修水利设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中的冶铁业、盐业以及玉石雕刻、金银骨器的加工制造等,也都有较大的发展;此外,这一时期的商业交换和货币也都有所发展。

8.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答案】A
【解析】仁者爱人、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明显体现出儒家思想。

9.春秋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国家彻底分裂
B.井田制瓦解
C.分封制动摇
D.社会发生大变革
【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实质是分封制的动摇,王室衰微、生产力的发展和外族入侵致使各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和地位发生变化,由分封制确立的诸侯国的地位已不满足现实情况的要求,所以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而发动了掠夺战争。

二、名词解释题
1.三家分晋
答:三家分晋是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三分晋公室领地,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晋侯沦为附庸,史称“三家分晋”。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最终废除晋静公,三分其残余领地,晋灭。

“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郭店楚简
答:郭店楚简,即郭店楚墓竹简,是1993年10月从中国湖北省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
内出土的竹简,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

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

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3.《诗经》
答:《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又称《国风》,即十五国风,保存有大量民歌,是《诗经》的精华。

《雅》分《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歌颂帝王功绩的作品,有些篇章与后世的叙事诗很接近。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内容是在祭祀或大朝会时用于歌功颂德的颂歌。

根据部分诗篇考察,最早的约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于春秋中期。

4.弥兵之会
答:弥兵之会又称弭兵运动,是指春秋中期,宋国大夫华元、向戌等为了调解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纷争两次召集相关国家在都城商丘西门外举行盟会,签订停战和约。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周围小国几乎都卷入战争。

小国普遍厌战,晋、楚也疲于攻战。

在此背景下,宋国前后两次发起“弥兵”运动。

第一次会盟没有达到弭兵的预期效果,四年后爆发了晋楚鄢陵之战;第二次会盟共有14个诸侯参加,晋、楚两大诸侯国平分霸权;齐、秦两国不作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两大国给予的义务。

这次会盟后,双方40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颇有好处。

5.春秋五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