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上图讲的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 上图讲的是汉文帝刘恒, 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 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 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 )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 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 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 母亲所服的汤药, 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 重德治, 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 年,重德治, 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 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 稳定,人丁兴旺, 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 质的供养
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对于不同弟子的提问,他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其中的要义都 是一致的。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 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 乎?”孔子认为,就是家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 为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而有 愉悦之色,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 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看到这两句,心中感慨颇多,孔子的教导对人来说指导意义更大。在古代, 不便,疆域窄小,出趟远门并非易事,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但是今天,除了那些出不来的人,还有多少 人愿意固守家园,守护自己的父母?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身不由己,繁忙的工作,又有谁考虑到父母的感 受?每当我们推说加班加点而没空探望他们的时候,我们是否记得孔子的教诲?那首《常回家看看》在大 江南北的走红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一点,我很佩服孔子,他洞察到了人内心的想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 所在。在父母眼里,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所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 忧。”是的,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唯有疾病,是天灾,很难由人 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没有办法的。这种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可损毁。”所以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另外,孔子还说:“孝哉闵子骞,人 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 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 如果是公认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就连父母家 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的。由此可见,孝在当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 样的高度。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 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 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 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 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孔子孝道产生思想的背景
春秋时期是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制度 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 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 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 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 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孝道能够起到的作用
除了间接地从孝到忠,孝道还可以淳化社会风气,教化大众,安定社会。或谓孔子 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 政?”孔子认为,在家族里对长辈的孝敬,对兄弟的爱护,可以维护一个家族的正常次 序,这是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当然是为政的一个方式。孔子还解释说:临之以庄,则 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在他看来,倡孝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 政治,作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 孝教化百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经•广要道章》) 对人们“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 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 臣,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孝经•广至德章》) 这样社会就会稳定, 形成 “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局面。《孝经》可谓儒家经典,虽然直接吸收孔子的思 想不多,但《孝经》对孝的思想的阐发可以说是继承了孔子的传统,又生发开来的。 特别关于孝和政治的关系,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想法。先秦儒家孝道所具有的政 治功能和教化功能,使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在中国社会舞台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 的角色,从汉以后“以孝治天下”的格局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我认 为,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孝廉的政策应该就是儒家孝学说影响巨大的 有力证据。举孝廉之人,直接为官,看来孝真是与政治不可分割了。到了元明清时 期,很多文人创作的戏曲和小说更是体现了用孝来教化大众的思想倾向。比如 《琵琶记》、《死葬,不仅是对人生前的尊敬,更是对死后亡灵的尊重,慎终追 远,这才是孝的完结。比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 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这里的“违”应指的是违背礼节。就是说不管长辈是否在世都必须按照礼 节来侍奉他们。对于死去的人,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 可谓孝矣。”杨伯峻将“道“解释为父辈合理的东西,引发了学者的争议,有人认 为,三年不改,难道超过三年就可以把合理的东西改掉吗?我觉得这是钻牛角尖,孔 子说过,顺从并不是孝,这里应当采取杨的解释,即在父丧的三年之内,尊重父辈遗 留下来的合理的教义,三年之后,可以添加或者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修订,但是对合理 的东西至少保证三年的不变化。没有什么对错只之分,只不过时移事易,对待不同 的事件一定有不同的正确防范。对于丧葬的礼节,孔子认为并不是越隆重奢靡越 是孝。正如前面所说,孔子重视的是心,而非物质。同样在论语中,他说:“礼,与其奢 也,凝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儒家在强调“ 哀戚”的神色,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忧 伤,就是对死者最大的祭奠。同时,儒家又认为这种悲哀之情是有节制的。要“致 乎哀而止”(《论语•子张》) 要有三年之祭,“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三年无改于父 之道“。但“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而对于丧祭之事,孝子必须恭敬严肃, 孔子 说:“吾不与祭, 如不祭。”(《论语•八佾》)“ 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表达 了在祭祀时对先辈要虔诚。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中国从古至今的“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想 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 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 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 善事。”(《金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 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 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随着家庭成为社会 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孝”也由对族中老者 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 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 到重视。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 本及其发展的前提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 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 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 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在另 一本儒家经典《孝经》中还有一句话说:“孝乃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 重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有子认 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犯上和作乱即为不忠,孝悌者鲜 犯上而无作乱,是忠君爱国思想的拥护者。我们现在常说“孝顺”一词,似乎孝敬就代表着顺从长辈或者 权威的意志,那孝是不是就是愚忠和逆来顺受?很多人因此产生误解,批判《孝敬》的愚昧和保守。其实, 仅就这一点,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 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 孔子的回答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在“孝”之外,孔子还用了另一个道德的准则“义”来规范它的实行。如果上 级或者长辈言行不已,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可以看出,“义”作为一个概念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伦理 关系的,《荀子•子道篇》记载了同样的一段话。鲁哀公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子贡认为“子从父命”就 是孝。孔子说子贡是“小人”。孔子指出“子从父”不能说子“孝”,臣从君,也不能说是臣“贞”。孔 子说:“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总而言之,“孝”是子对为什么要从“父之令”的审慎的把握。 把握的标尺就是“义”。“孝”由此就成为小辈或者臣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根据一 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在这种解释思路下,“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孝”是 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孝”不是对长辈和上级的单向的义务。
孔子怎样处理“忠孝不能两全”
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 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 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 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 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 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 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 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 “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 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 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 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 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 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 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 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 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 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 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性的 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 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 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 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 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 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 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 父母的最高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 贵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