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康德文艺理论

第四讲康德文艺理论

• 大陆理性主义以法国的笛卡尔、荷 兰的斯宾诺莎、德国的莱布尼茨和沃尔 夫为代表,认为先天的、先验的理性是 客观世界和人类知识的基础; 英国经验主义以培根、洛克和休谟 为代表,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性经验 开始 唯理论肯定人的理性,本质上有反 宗教、神学的性质,但把人的理性来源 归于“天赋观念”,归于神,用人的理 性、头脑中的观念证明上帝的存在,陷 于循环论的独断论;
康德认为“美的艺术”特点是:



• 第一、美的艺术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二、美的艺术是自然和自由的统一。
(五)康德哲学、美学、文论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康德思想在西方哲 学史、美学史、文论史上 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 以综合英国经验派和大陆 理性派的观点为己任,开 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美学 的文艺理论。以后的德国 古典哲学、美学的代表人 物,都进一步完成康德所 开创的这一综合大业。

艺术活动与自然活动的区别在于: 自然活动没有理性意图,只是活动中自 然产生结果。而没有理性的意图不能叫 艺术; 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的区别在于: 科学是知晓了就能做,而艺术属于实践 技能,突出了艺术的技巧性; 艺术与手工艺的区别在于:艺术是 自由的,后者是雇佣的。前者看起来象 游戏,后者的劳动是困苦的,不愉快的。


二、康德的美学、文艺思想
• (一)康德的生平

康德,1724—1804年,
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他所开创的哲学、美学理论,是西方美学史上的转折 点,不懂得康德,就无法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美学 乃至十九世纪以后的西方哲学、美学。
• 康德说:“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 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的了。”
(二)康德思想所产生的语境

康德的美学思想不是从艺术实 践中来的,而是从他庞大精深的哲 学体系中来的,所以理解其美学, 需要理解其哲学体系,而要理解其 哲学体系,还需先要理解其哲学产 生的思想语境。
• 有两点值得注意:
• 一是对近代两大哲学流派的调和。 • 二是他的思想中的人本主义。
1、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
什么是艺术?
• 康德说:“正当地说来,人们 只能把通过自由而产生的成品,这就 是通过一意图,把他的诸行为建筑于 理性之上,唤作艺术”。 也就是说:艺术活动的本质是人 的有意图的,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 的创造;艺术作品是人的有意图的, 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创造的结果。


康德用排除法论证了艺术不是 自然活动;艺术不是科学活动;艺术 不是手工艺活动。他认为,艺术更象 自由的游戏。
第四讲康德黑格尔文艺理论
一、德国古典美学文论概况
• 德国古典美学文论产 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 30年代(1790年康德 《判断力批判》出版为标 志,1838年黑格尔的 《美学讲演录》出版为尾 声) 德国古典美学文论, 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组成部 分。

德国古典美学文论产生的历史、文化 背景
• 首先,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英国 革命之后和法国大革命发生之际。马克 思说:德国古典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 国理论”。 其次,18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 的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迅速发展,为 德国古典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丰富的营 养。 再次,英国、法国哲学也为德国 古典哲学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新的课题。
(四)、康德美学、文艺思想例说
• 1、关于美的本质 • 在《判断力批判》第一章“美的分析”中, 康德对审美对象作出了规定。他从“知性”范 畴的质、量、关系、情状四个方面指出:审美 具有不涉利害而愉快;不涉概念而有普遍性;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来自“共通感”的必然性 这样四个特点。 四者中,核心是“质”的特征。即美是 不涉概念、不涉存在、不涉内容、性质,只在 形式。 康德提出了“纯粹美”(自由美)和“依 存美”的分类。

通过审美判断力,康德将知性和理性、 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现象界和物自 体、认识论和伦理学结合起来。从而填平 了哲学中的两个领域(自然概念和自由概 念)、两个部分(理论和实践)的鸿沟。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人的最 后目的,而艺术是经由自然达到自由的桥 梁,或叫做中介。


依照康德的理论,自由作为最高的道 德律令(法则)的最高目的地,它往往只 是人的理性理想,只是形而上的乌托邦梦 想,它在现实中无法证明,具有无法企及 的彼岸性(正义、灵魂不朽亦如此)。这 一切无法从感性的现象世界实现,只能在 艺术领域实现。所以艺术具有崇高的地位, •
在重新建构哲学体系发毕生劳 动中,康德刻意追问和回答的是这样 三个以人为中心的基本问题:
• 第一 人类世界确有一个自然秩序;
• 第二 人类世界确有一个道德秩序;
• 第三 人类的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 可以互相协调,它的领域就是不同于 自然领域和道德领域的艺术领域。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康德自1770年后,经过十二年的 沉思写作,于1781年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著作的目 的是要证明:虽然我们的知识中没有丝毫能够超越我们的经验------就象英国经验论者所说的那样,然而,仍有一部分东西 是先天的(如自在之物、物自体、本体界)。 康德所关心的不是如何认识外在自然,而是人的认识怎么 可能。中心的是人的认识能力中的“知性”(又译悟性、知解 力)人用它作用于现象界。知性这个认识能力是先天的(分为 质、量、关系、情状四大类,里面各自有三小类,共十二个范 畴)。


• 康德的结论:人们只能 凭借先天的感性和知性 认识现象界,而不能认 识超感性的本体界。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康德经过8年的 思考和写作,在1788年出版了《实践理性批 判》,在这部书里,他企图证明,人通过先 天的理性,能够达到道德上的自由。这里主 要涉及的是人的认识能力中的理性。 他认为,理性是一种最高的认识能力, 知性只能认识局部,不能认识其全体,更不 能达到所谓的“本体界”,而理性却要求人 的能力超出现象而达到对“物自体”的体性。 有些东西在现实无法证明,而在实践上与道 德关联 结论:每个人的意志行为应该服从先验 地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令。

2、卢梭的影响
• 康德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哲学体 系去重建人文科学的殿堂。但建立这种人 文科学的殿堂需要一种为了人的激情去创 造的的人文精神,否则,这种体系建立可 以说是缺乏意义的。在这方面。康德从卢 梭那里吸取了非同寻常的营养。 康德说:卢梭是另一个牛顿…….卢 梭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必须恢复人性的 真实观念。哲学不是别的,是关于人的实 践知识。 从这种科学可以学会,为了成为人应 该做什么。康德赋予自己的沉思以意义。
• 我们先来看“质”的特征: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 何利害关系的快感的命题。他认为:凡是一个和事物的存在本 质(性质、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快感,都是有利害关系的,那 么,由此引起的快与不快的肯定、否定的判断,都不是审美判 断。康德认为有三种快感。一是感官上的,如饥饿的人看到美 味品产生的快感;二是善的事物引起的快感,如一匹健壮的赛 马(与它的称呼相符,具有完善性)(再比如有人做好事,我 们由衷的赞美。善有直接和间接的);三是欣赏美的事物引起 的快感,比如看到鲜花盛开。前两者快感,都涉及事物的存在 (性质),而审美快感则不涉及事物的存在(性质、内容), 只涉及形式,因而无功利的目的和利害关系。



经验论否定我们的认识能 够来自于感性经验并能超越 感性而达到理性认识,它认 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它 否定一切宗教神学关于心灵、 上帝的知识的可靠性,但同 时也否定了一切知识的可靠 性。这样不可避免的走向了 不可知论和怀疑论。 康德先是接受大论理性 主义,他说;是休谟使他从 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
康德美的分析的意义:
• 康德对美的分析和对审美判 断的研究,给美学以崇高的地位, 把美从其他领域分出来,强调审美 不是一般的感官快感判断,不是一 般的道德判断(善),也不是一般的 逻辑认识判断。他企图协调大陆 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一方 面纠正了经验派美感等于感官快 感的看法;另一方面纠正了理性 派美等于“完善”的看法。使人 们更清楚地理解真、善、美的区 别。


康德的第三个批判是《判断力批判》。他在这部书里 的《导言》中说:“我的全部认识能力有两个领域,即 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两个领域,因为它们是通过这两者 提供先验的法则的。哲学现在也顺应着这两个分类而区 分为理论和实践的两个部分”。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两大 批判就是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似乎 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在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 由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两个世界连接起来,就成了康 德哲学所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也是他致力于解决的 第三个哲学问题。
康德哲学的完整体系
1、知 知性 自然 认识论 《纯》1781 自然秩序 2、情 判断力 艺术 美学 《判》 1790 协调上下
3、意 理性 道德 伦理学 《实》 1788 道德秩序 康德哲学的中心是人的问题。


康德认为人的心灵机能有三种:即 认识机能、愉快或不愉快的机能、欲 求的机能。这就是人们一般所说的 “知、情、意”。
他认为在人的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之间是可以协调的, 这就是独特的艺术领域。1790年康德写成了《判断力批 判》,完成了自身的哲学体系建构。

判断力指两种:一是规定 判断力,它要分辨某一特殊事 物是否属于一普遍规律的能力; 另一个是反思判断力,它是从 规定的特殊去寻找普遍规律的 能力。
• 反思判断力又包含两种。 • 一是:审目的的判断力,指从 概念上认识事物符合它自身的 目的(即完善) • 另一是:审美判断力,指从情 感上感觉事物形式符合我们的 认识(即美)
• 1、康德关于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的观点,影响了席勒,经由斯 宾塞发挥,形成了“游戏说”。
• 2、康德主张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强调天才的独创性,强调自 由、情感,推崇崇高,为浪漫主义的到来做了理论准备。 • 3、康德关于艺术与自然的区别、艺术与手工艺的区别,指出 了“异化”劳动的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有明显的影响。 • 4、康德以“审美不涉存在、不涉利害,只涉形式”为核心的 美的本质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把美从与认识、道德混 在一起的状态剥离出来。 • 5、康德强调美的非功利性,为后来的唯美主义,“为艺术而 艺术”的思想提供了依据;康德强调美在形式,西方现代形式 主义思想都打上了他的烙印。康德对现象学、存在主义都有一 定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