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全名伊曼努尔·康德出生学派 / 流派康德主义、唯心主义主要领域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著名思想绝对命令、先验唯心主义、综合命题、本体显示▼受影响于显示▼施影响于目录[隐藏]∙ 1 生平∙ 2 哲学思想综述o 2.1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2.1.1 先验感性论▪ 2.1.2 先验逻辑论▪ 2.1.3 先验分析论▪ 2.1.4 先验辩证论▪ 2.1.5 先验方法论▪ 2.1.6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o 2.2 《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o 2.3 康德哲学的学说结论∙ 3 名言∙ 4 康德生前发表的著作∙ 5 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译∙ 6 参考文献∙7 外部链接[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编辑]先验逻辑论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

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编辑]先验分析论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

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

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编辑]先验辩证论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

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编辑]先验方法论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懊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编辑]知识论要义与其他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

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

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

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

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位于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康德墓碑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

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

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

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

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

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

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

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

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编辑]《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

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

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

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编辑]康德哲学的学说结论其学说用其自己的说法乃是主要回答四个问题:1、我能认识什么?2、我应该想什么?3、我希望什么?4、人是什么?[编辑]名言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录:伊曼努尔·康德∙自由即自律。

∙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它们共同向我印证,上帝既存在我头顶上的天空,也存在于我的内心。

∙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按照时间顺序,分中文、德文和英文的开列。

其中包括康德著作最初版本信息、德文标准版“科学院版”(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缩写为AK)的页码以及当前英美学界已经通行“剑桥版康德著作集”(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Immanuel Kant)中的页码 1781 纯粹理性批判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Riga, 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AK IV, 1-252).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in Cambridge Edition II, tr. and ed. Paul Guyer and Allan W. Woo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1783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Prolegomena zu einer jeden künftigen Metaphysik, die als Wissenschaft wird auftreten können, 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AK IV, 253-83). 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 that will be able to come forward as Science, in Cambridge Edition III, Theoretical Philosophy after 1781 , tr. Gary Hatfield , ed. Henry Allison and Peter Hea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29-170.1784 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理念 Idee zu einer allgemeinen Geschichte in weltbürgerlichen Absicht, in Berlinische Monatsschrift, Vol. IV(11 November), pp. 385-411 (AK VIII, 15-31). Idea for a Universal History witha Cosmopolitan Purpose, in Kant: Political Writings, tr. H.B. Nisbet, ed. Hans R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41-53.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 Beantwortung der Frage: “Was ist Aufklärung?” in Berlinische Monatsschrift, Vol. IV (12 December), pp. 481-94 (AK VIII, 33-42).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Enlightenment?” in Kant: Political Writings, tr. H.B. Nisbet, ed. Hans R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54-60.1785 约•戈•赫尔德的《人类历史哲学的理念》书评:第一、二部 Rezensionen von Johann Gottfried Herders Ideen zur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 , in Allgemeine Literatur Zeitung (Jena und Leipzig, No. 4, 6 January 1785), pp. 17-20, Supplement (Beilage) to No. 4, pp. 21-2, and issue No. 271, 15 November, pp. 15-36 (AK VIII, 43-66).Reviews of Johann Gottfried Herder's Ideas on the Philosophy of the History of Mankind, in Kant: Political Writings, tr. H.B. Nisbet, ed. Hans R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201-20.1785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Riga, 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AK IV, 385-463). Grounding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 James W. Ellington,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81.1786 自然形而上学基础 Metaphysiche Anfangsgründe der Naturwissenschaft, Riga, 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AK IV, 465-565).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NaturalScience, tr. James W. Ellington, Immanuel Kant: Philosophy of Material Nature,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85.人类历史揣测的开端 Mutmasslicher Anfang der Menschengeschichte, in Berlinische Monatsschrift, Vol. 7, January 1786, 127 (AK VIII, 107-23). Conjectures on the Beginning of Human History, in Kant: Political Writings, tr. H.B. Nisbet, ed. Hans R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21-34.1787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Zweite hin und wieder verbesserte Auflage, Riga,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AK III) .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in Cambridge Edition II, tr. and ed. Paul Guyer and Allan W. Woo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1788 实践理性批判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Riga, 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 (AK V, 1-163).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tr. Lewis White Beck,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1976.1790 判断力批判 Kritik der Urtheilskraft, Berlin und Libau, bey Lagarde und Friederich, (AK V, 165-485). Critique of Judgement, tr. James Creed Mered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1793 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Die Religion innerhalb der Grenzen der bloßen Vernunft, Königsberg, Friedrich Nicolovius (2nd edition 1794) (AK VI, 1-202). 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 tr. Theodore M. Greene and Hoyt H. Hudson, San Francisco, Harper Torchbooks, 1960.1793 论俗语: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不适用于实践 Ueber den Gemeinspruch: Das Mag in der Theorie richtig sein, taugt aber nicht für die Praxis, Berlinische Monatsschrift, Vol. 22, pp. 201-84 (AK VIII, 273-313). On the Common Saying: This may be true in theory, but it does not apply in practice, in Kant: Political Writings, tr. H.B. Nisbet, ed. Hans R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61-92.1795 论永久和平Zum ewigen Frieden: Ein philosophischer Entwurf, Königsberg bey Friedrich Nicolovius (2nd edition 1796) (AK VIII, 341-86). Perpetual Peace: A Philosophical Sketch, in Kant: Political Writings, tr. H.B. Nisbet, ed. Hans Rei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93-130.道德形而上学Metaphysik der Sitten, Königsberg, Friedrich Nicolovius (AK VI, 203-493).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 Mary J. Greg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1798 学科之争Der Streit der Fakultäten, Königsberg, Friedrich Nicolovius (AKVII, 1-116). The Conflict of the Faculties, tr. Mary J. Gregor, New York, Arabis Books Inc., 1979.实用人类学Anth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r Hinsicht, Kön igsberg, bey Friedrich Nicolovius (AK VII, 117-333). Anthropology from a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tr. Victor Lyle Dowdell,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8.[编辑]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译∙The Science of Right, translated by W. Hastie∙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 by James Fieser, based on Paul Carus's 1902 translation∙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