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浙江财经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统计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日期:2012年1月12日适用专业、班级:09统计学、09信息与计算科学(共三大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下面属于连续变量的是()A、职工人数B、机器台数C、工业总产值D、车间数2、人均收入、人口密度、平均寿命、人口净增数,这四个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3、杭州市工商银行要了解2011年第一季度全市储蓄额的基本情况,调查了储蓄额最高的几个储蓄所,这种调查属于()5、按照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与上年对比需增长年相比,今年产值的实际增长率为A、60%B、120%C、40%8、时间数列中所排列的指标数值()A、只能是绝对数B、只能是相对数C、只能是平均数D、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9、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是()A、某厂各年工业产值B、某厂各年劳动生产率C、某厂各年生产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D、某厂各年年初职工人数10、某厂有两个车间,2009年甲车间工人平均工资为2200元,乙车间为2300元;2010年,A、重点调查B、典型调查4、某外商投资企业按工资水平分为四组:元以上。
则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组中值分别为A、750和2750B、500 和2750C、抽样调查D、普查1000 元以下,1000~1500 元;1500~2500 元;2500()C、800 和2800D、750 和300030 %,实际却比计划少完成了10%,同上D、17%级班业专年比2009年增长()A、37.5%B、125 %C、115%D、15%7、有一批灯泡共1000箱,每箱200个,现随机抽取20箱并检查这些箱中全部灯泡,此种抽样属于()A、纯随机抽样B、类型抽样C、整群抽样D、等距抽样6、已知某企业总产值2010年比2007年增长187.5%, 2009年比2007年增长150%,贝U 2010甲车间工人在全厂工人中的比重提高,乙车间的比重下降。
在两车间工人平均工资没有变化的情况下,2010年全厂总平均工资比2009年A、增加B、减少C、持平D、不能作结论11、现有10位举重女运动员的体重分别为101斤、102斤、103斤、108斤、102斤、105斤、102斤、110斤、105斤、102斤,据此计算平均数,结果满足()A、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B、众数>中位数>算术平均数C、中位数>算术平均数>众数D、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12、在抽样推断中,抽样误差是()A、可以避免的B、可避免且可控制C、不可避免且无法控制D、不可避免但可控制13、抽样调查所特有的误差是()A、抽样误差B、登记误差C、系统性误差D、ABC都错14、对直线趋势方程y c = 100 + 9x,若x每增加一个单位,则y平均增加()A、100个单位B、9个单位C、109个单位D、91个单位15、直线回归方程中,若回归系数为负,则表明现象()A、正相关B、负相关C、相关程度很弱D、不能说明相关的方向和程度16、已知某工厂甲产品产量和生产成本有直线关系,在这条直线上,当产量为1000时,其生产成本为30000元,其中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为6000元,则成本总额对产量的回归方程是()A、y c=6000 24xB、y c= 6 0.24xC、y c= 24000 6xD、y^ 24 6000x17、如果采用三项移动平均修匀时间数列,那么所得修匀数列比原数列首尾各少()A、一项数值B、二项数值C、三项数值D、四项数值18、某种产品报告期与基期比较产量增长26%,单位成本下降32%,则生产费用支出总额为基期的()A、166.32%B、85.68%C、185%D、54%19、某地有2万亩稻田,根据上年资料得知其中平均亩产的标准差为50公斤,若以95.45%的概率保证平均亩产的误差不超过10公斤,采用重复抽样方式应抽选()亩地作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
A、100B、250C、500D、100020、某工厂新工人月工资1500元,工资总额为750000元,老工人月工资3500元,工资总额350000元,则平均工资为()A、2500 元B、3166.67 元C、1833.33 元D、2136.36 元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1、某企业是总体单位,数量标志有()A、所有制B、职工人数C、月平均工资D、年工资总额E、产品合格率2、在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中()A、据同一资料,相关系数只能计算一个B、据同一资料,相关系数可以计算两个C、据同一资料,回归方程只能配合一个D、据同一资料,回归方程随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不同,可能配合两个E、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均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无关3、根据动态数列中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所求的平均数称为()A、序时平均数B、算术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平均发展水平E、平均发展速度4、下列指标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 、人口数B 、新出生人口C 、商品库存量5、下列指标属于动态相对指标的有 A 、2001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增长 1.48%B 、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2年增长233.3%C 、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D 、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 1978年的109.18倍E 、 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使用额中积累和消费分别占 34.1%和65.9%6、派氏的综合指数公式是q 1 P 1无 q P 。
瓦 pgA 、B 、C 、' q °P 1 ' q °P 0、 P °q 1Z P 0q 17、设P 为价格,q 为销售量,则总指数 一一的意义是Z P °q 0A 、综合反映多种商品的销售量的变动程度B 、综合反映商品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程度C 、 综合反映商品销售额的变动程度D 、 反映商品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变动的影响程度E 、 综合反映多种商品价格的变动程度 8、 直线相关分析的特点有 ()A 、两变量不是对等的B 、两变量只能算出一个相关系数C 、相关系数有正负号D 、两变量都是随机的E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是介于0— 1之间的数9、 如果用综合指数的形式编制工业产品产量总指数,下列哪些项目可以作为同度量因素()A 、报告期价格B 、基期价格C 、报告期单位成本D 、基期单位成本E 、工人劳动生产率 10、 在回归分析中,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两个变量必须是 () A 、一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B 、均为随机变量C 、对等关系D 、一个是随机变量,一个是可控变量E 、不对等关系三、计算题(每小题 10分,共60分)平均价格更有代表性。
(结果保留2位小数)2、某地区生产总值(GDP )在2001-2002年平均每年递增 15% , 2003-2005年平均每年递增 12% 2006-2010年平均每年递增 9%试计算:① 该地区生产总值(GDP )这十年间的总发展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② 若2010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GDP )为5000亿元,以后每年增长 8%到2015年可达到多 少亿元?(结果保留 2位小数)D 、国民收入E 、职工人数( )10.1 %、46.8%、43.1 %工 q 1P 1E 、' q °P 0试求该企业元月份的月劳动生产率。
(结果保留2位小数)4、某厂产品产量及出厂价格资料如下表:5、某地区有3000家商店,按大、中、小型分为三层,其商店数量分别为N i = 300, N2 = 900, N3 =1800。
今按比例分配抽取一个容量为n=300的分层随机样本,平均年营业额(单位:万元)分别为X i =120,X2 = 75,X3 =40,各层的样本方差分别为s2=44, s; -18,s f -5,要求:①试以95%的概率求该地区平均每家每年营业额的置信区间;(结果保留2位小数)②若抽样允许误差缩小1/4,试求在重复抽样条件下的必要样本容量。
①计算产品销售额与利润额之间的相关系数,并说明相关的方向及程度(结果保留4位小数);②确定利润额对产品销售额的直线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结果保留4位小数);③确定产品销售额为1200万元时利润额的估计值(结果保留2位小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20分)1、C2、C3、A4、D5、D6、D7、C& D 9、D10、B 11、D 12、D 13、A 14、B 15、B 16、A17、A18、B19、A20、C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 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 20分)1、BCDE2、 AD3、AD4、ACE5、BD6、AC7、 AD 8、BCDE 9、BD 10、ADE三、计算题(每小题 10分,共60 分) 1、解:①该商品A B 市场的平均价格2洱=診皿.04(元/件)(2分)13 04 100% =11.08%117.74V.. V-.该商品在A 市场的平均价格更有代表性。
(1分)2、解:①总发展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总发展速度=115% 2112% 3 109% 5 100% =285.88%(2分) 平均增长速度=10 115% 2 112% 3 109% 5 -100% =11.08% ( 3 分) ②2015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 (GDP )=5000X 108%5=7346.64 (亿元) (5分)3、解:X B31.790.27= 117.74(元 / 件)②两个市场平均价格的代表性V;:.A-2100% 二 二 xm 2------- - x 、m乙一4132.34\ 0.27 12.89123.04 -123.042 =12.89(元 /件)100% =10.48%J 驚-117.74一13.04(元/ 件)(2分)(2分)(2分)V;:B=工 100%X B31 531 5月劳动生产率= 0.14(万元/人)(10 分)(230 x 15 + 212 x 6 + 245x 10) /31 231.35 4、解:'、qgq 0p 0 =2040000-1960000 = 8000(元)(1 分)其中:(1/ 产量指数=厲 % =1970000= 100.51%(2 分)送 q 0p 01960000由于产量增加而增加的产值' qP o 八 q 0 p 0 =1970000-1960000=10000(元)(1 分)由于出厂价格提高而增加的产值' q 1 p^ \ q 1 p 0 =2040000-1970000= 7000(0 元)(1 分)两因素共同影响:' 5P 1 -' q °P 0 二 ' 5卩0-、40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