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课堂充满活力

让课堂充满活力

让课堂充满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

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功利性有余,人文性不足;强制约束多,自由自主少;理性分析多,感性体验少;机械灌输多,想象创新少;知识负担多,愉悦享受少;惯于现成结论,懒于探求创新……尤其是师生生命活力的丧失。

如何走出这些误区,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应该是师生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生命共同成长的平台和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毫无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

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多提问。

国外许多研究表明,人本性好奇,他们寻求新的经验,乐于学习新的东西。

他们在解决困惑问题、完善自己的技能和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所以,语文教师要精心设置新的障碍,诱导学生产生新的问题,在“无疑——有疑——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从而调动并发展他们的浓厚兴趣。

不过,设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得过深或过浅,要帮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体验到认识的欢乐,给学生在自我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实现自我”的机会,进而发展学习的积极的认识兴趣。

二、参与合作,体验学习乐趣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世界各地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

正因为如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革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由获取呢?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由平等交给学生。

自己甘愿做一个热心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和他们一起去亲历探索过程,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成长,在“探究”中创新,逐步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例如:在教学《给儿子的一封信》一课时,学生通过自读,无论是词句还是段落,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都能说出其中的妙处。

如何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将对本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呢?首先可先设置如下问题进行探讨:1、刘亚洲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这封信?2、这封信中蕴涵着父亲对儿子的哪几种情感?3、信中谈到大量的事
例,其中哪些事例你印象最深?谈谈你的感受?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带着某个问题去朗读涉及问题的文本内容,也可以朗读文本部分内容,找到相应的某个问题,然后进行充分的思考,最后交流讨论。

这样,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而且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拓展延伸,点燃求知火花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

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所产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则是无穷的。

在语文教学中要构建课内外联系,多方开辟学习渠道,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学习《致蒋经国先生的信》,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查阅廖承志的生平事迹,了解写作背景,进行课内交流,并结合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课后还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拓展视野。

教学中,我还注重了语文活动的开展。

语文活动不受课堂教学内容集中的制约,能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意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我经常指导学生开展诗歌散文朗诵比赛、辨论赛、演讲赛、读书笔记交流等活动,排演话剧《威尼斯商人》。

活动中,学生不仅放飞了心灵,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这样,教师才真正实现了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点火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

让语文与生活有机整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手操作、信息搜集处理等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让语文的课堂内外同样充满活力。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让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