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易错成语典故归纳例析

常见易错成语典故归纳例析

常见易错成语典故归纳例析爱屋及乌:àiwūjíwū乌:乌鸦。

《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

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相关系的人或事物。

安然无恙:ānránwúyàng安然:平安。

恙:音样,病。

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

现泛指事物未遭损害。

按部就班:ànbùjiùbān部、班:门类,次序。

晋朝陆机《文赋》:“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意思是按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而选择、使用词句。

后用“按部就班”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步骤。

〔注意〕“部”不能写作“步”。

八面玲珑:bāmiànlínglóng玲珑:本指器物精巧细致,转指人机灵。

形容对各方面的人都应付得很周到。

(多含贬义)百无聊赖:bǎiwúliáolài聊:音疗。

聊赖:依靠、寄托。

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杯弓蛇影:bēigōngshéyǐng《晋书·乐广传》里说,有一个人饮酒时,看见酒杯里有一条蛇,吓得生了病。

后来知道是挂在墙上的一张弓的影子照在杯子里,他的病也就好了。

比喻疑神疑鬼,虚惊一场。

杯水车薪:bēishuǒchēxīn车薪:一车柴草。

《孟子·告子上》:“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意思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火的柴草。

比喻效力小,对于解决困难起不了多大作用。

比肩继踵:bǐjiānjìzhǒng比:挨着。

比肩:并肩。

踵:音肿,脚后跟。

肩并肩,脚跟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弊帚自珍:bìzhǒuzìzhēn敝:破的。

珍:爱惜。

古代有“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话,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看成价值千金的宝贝。

后以“弊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但自己还很珍惜。

鞭长莫及:b iānchángmòjí鞭:鞭子。

莫:不。

及:到。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原意是鞭子虽长,但是不能打到马肚子(因为马肚子不是打的地方)。

后用“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

并行不悖:bìngxíngbùbèi并行:同时实行。

悖:音背,相冲突。

同时实行,不相冲突。

不苟言笑:bùgǒuyánxiào苟:苟且,随便。

指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

不刊之论:bùkānzhīlùn刊:削除,刊正。

准确的、不能更改的言论。

不稂不莠:bùlángbùyǒu稂:音狼。

莠:音友。

稂、莠:都是田里的野草。

语出《诗经·小雅·大田》。

原来意思是没有野草。

后用作“既不象稂,又不象莠”的意思,比喻一个人不成材,没出息。

〔注意〕“稂”不能读作liáng。

“莠”不能读作xiù。

不速之客:bùsùzhīkè速:邀请。

指没有邀请突不过来的客人。

惨淡经营:cǎndànjīngyíng淡:又写作“澹”。

惨淡:辛苦。

唐朝杜甫《丹青引》诗中有“意匠惨澹(同“淡”)经营中”句,是说下笔之先,极力构思。

后以“惨淡经营”指苦心经营。

(现多用于贬义)瞠乎其后:c hēnghūqíhòu瞠:直瞪着眼。

在别人后面干瞪眼,赶不上。

形容远远落在后头。

〔注意〕“瞠”不能读作táng。

穿凿附会:chuānzáofùhuì穿凿:很牵强地解释,把不能讲通的硬要讲通。

附会:把没相关连的事物比附在一起,说成相关连。

生拉硬扯,强作解释。

又作“牵强附会”。

牵强(qiǎng):勉强。

蹉跎岁月:cuōtuósuìyuè蹉跎:音搓驼,把时间白白地耽误。

指虚度光阴。

反唇相讥:fǎnchúnxiāngjī反唇:回嘴。

讥:讽刺。

反过来讽刺对方。

方兴未艾:fāngxīngwèiài方:正在。

兴:兴起,兴盛。

艾:止,完结。

指事物正在发展,未到止境。

多用来形容革命形势或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可阻挡。

防微杜渐:fángwēidùjiàn微:微小,指事物的苗头。

杜:堵塞。

渐:逐渐,指事物的发展。

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飞扬跋扈:fēiyángbáhù飞扬:放纵。

扈:音户。

跋扈:蛮横。

形容横暴放肆。

粉墨登场:fěnmòdēngchǎng粉、墨:化妆品,这里指化妆。

原指化妆后出场演戏。

现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愤世嫉俗:fènshìjísú愤:愤恨。

嫉:憎恶。

旧指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增恶。

感恩戴德:gǎnēndàidé戴:尊奉,推崇。

感激别人的因德。

(现多含有讽刺意味)刚愎自用:gāngbìzìyòng刚:硬脾气。

愎:音必,固执、任性。

自用:自信,自以为是。

十分固执自信,不采纳别人的意见。

〔注意〕“愎”不能读作fù。

苟延残喘:gǒuyáncánchuǎn苟延:勉强延续。

残喘:临死前的喘息。

比喻暂时勉强生存。

过犹不及:guòyóubùjí犹:如,同。

事情办得过头了,就和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对的。

含沙射影:hánshāshèyǐng传说有种动物叫蜮(音域yù),常在水中含着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得病。

后用“含沙射影”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毫厘不爽:háolíbùshuǎng毫、厘:都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爽:差失,不合。

形容一点不差。

后顾之忧:hòugùzhīyōu顾:回头看。

忧:忧虑,担心。

需要回头照顾的可忧之事。

怙恶不悛:hùèbùquān怙:音户,依靠,仗恃。

悛:音圈,悔改。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例〕对于~的反革命分子,必须严厉惩办。

〔注意〕“怙”不能读作gǔ。

“悛”不能读作jùn。

讳莫如深:huìmòrúshēn讳:顾忌而不说,隐瞒。

隐瞒得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指把事情隐瞒得很严,唯恐别人知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jiāntīngzémíng,piānxìnzéàn兼听:听取多方面的意见。

偏信:听了一方面的话就相信。

汉朝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唐朝魏徵概括成上面的八个字。

指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全面地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如果听了一方面的话就相信,必然造成错误的判断。

咎由自取:jiùyóuzìqǔ咎:音旧,灾祸。

灾祸是自己招来的,有自作自受的意思。

开宗明义:kāizōngmíngyì开:指阐发。

宗:宗旨。

明:说明。

义:意思。

语出《孝经》(一部宣扬封建孝道思想的书),它第一章内容是说明全书的宗旨和中心意思,其标题为“开宗明义”。

后来用“开宗明义”表示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清主要意思。

苦心孤诣:kǔxīngūyì苦心:用心艰苦。

诣:音议,到。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指尽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注意〕“诣”不能读作zhǐ。

励精图治:lìjīngtúzhì励:音历,奋勉。

图:谋求。

旧指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鳞次栉比:líncìzhìbǐ栉:音质,梳子、篦子的总称。

指象鱼鳞和梳子齿一样排比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一类的东西数量多而且有次序地排列着。

冒天下之大不韪:màotiānxiàzhīdàbùwěi冒:犯,不顾。

韪:音伟,是,对(常和否定词连用)。

大不韪:最大的不是。

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

面面相觑:miànmiànxiāngqù觑:音去,看。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

〔注意〕“觑”不能读作xū。

民生凋敝:mínshēngdiāobì民生:人民生计。

凋敝:衰败。

社会穷困,经济衰败,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例〕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旧中国,~,人民痛苦不堪。

莫衷一是:mòzhōngyīshì衷:折中。

莫衷:不能作出适中的决断。

是:对的,准确的。

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南柯一梦:nánkēyīmèng唐朝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中说,淳于棼fén)做梦到大槐安国做南柯太守,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大槐安国就是住宅南边大槐树下的蚁穴。

后用“南柯一梦”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宁缺毋滥:nìngquēwúlàn宁:宁可。

毋:不要。

滥:过多。

指选拔人材或挑选事物时,如果按一定标准不能足额,就让它不足,不要降低标准凑数。

〔注意〕“毋”不能写作“母”。

旁征博引:pángzhēngbóyǐn征:寻求、搜集。

旁征:多方面引证。

博引:大量引证。

指作文、说话广泛地引用好多材料做依据。

〔例〕说明这样简单的一个问题,不需要~,把道理说清楚就行了。

〔注意〕“征”不能写作“证”。

萍水相逢:píngshuǐxiāngféng萍:浮萍。

浮萍随水飘泊,聚散不定。

比喻向来不理解的人偶然相遇。

欺世盗名:qīshìdàomíng欺:欺骗。

盗:窃取。

名:名誉。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黔驴技穷:qiánlǘjìqióng黔:音钳,今贵州。

穷:完了。

唐朝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载,黔地无驴,有人带了一头驴去,放牧在山下。

老虎见到它是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就躲在林间观察。

驴一叫,老虎非常惊怕,以为要吃自己。

但往来观看,觉得驴并无特别本领。

就靠近它,并戏弄它,驴大怒,用蹄子踢虎。

老虎因而大喜,估计驴的技能不过如此,于是就跳上去一口把驴子咬死了。

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使用完了。

强弩之末:qiángnǔzhīmò弩:音努,古时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力量比一般的弓大得多。

《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