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说明及依据1、本工程施工图纸2、《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规程》 GBJ55-2000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GB50496-20094、《建筑施工手册》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1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50010-20107、《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4-2015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二、工程概况路桥金泽华府南寒城中村改造项目-C座位于位于市万柏林区南环西街以南,九院沙河以北,省交通战备基地以东。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地下2层,地上30层。
本工程C座为筏板基础,厚1100mm,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P6,且基础中部设有伸缩后浇带。
浇筑厚度大为本工程筏板基础混凝土施工的主要特点。
1、混凝土结构物体积较大,混凝土一次性浇筑量大。
2、大体积混凝土除了需要满足强度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渗性,有的还要求具有抗冲击或抗震动及耐侵蚀性等性能。
3、混凝土强度等级比较高。
单位水泥用量较大,水化热和收缩容易造成结构的开裂。
4、混凝土由于其水泥水化热不容易很快散失,蓄热于部,使温度升高较大,容易产生由温度引起的裂缝。
因此对温度进行控制,是筏板混凝土施工最突出的问题。
必须处理或解决由于水泥产生的水化热所引起的混凝土体积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混凝土裂缝。
三、施工计划1、材料计划2、机具准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存在体积大、用量多,要求浇筑过程中连续施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整体性和施工质量。
本工程筏板均使用商品混凝土,并配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和泵车进行输送。
施工前提前组织好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进场。
3、进度计划本工程施工日期为:2016年10月19日-2016年10月2日。
4、现场准备(1)混凝土浇筑前钢筋、模板工程要施工完成并请业主、监理和质监人员检查验收,办好隐蔽验收和混凝土浇灌许申请书。
(2)泵车、泵管就位,各种人员安排到位。
(3)各种浇筑混凝土用施工机械如振动棒、振动器、抹光机、污水泵等试用正常,准备充足并留有备用。
(4)现场照明走线到位,确保晚上施工的需要。
动力用电接至施工部位并留有接线箱。
(5)应急混凝土吊斗制作完毕,塔吊准备完毕。
(6)各岗位管理人员、司机、机操工及相应钢筋工、模板保护工、混凝土工等各种劳务人员到位,并全部接受过相应的各种书面交底。
(7)与地方城管、环卫、交通等相关单位的各种手续业已办理完毕。
(8)各种预埋铁件、预留洞口等都已完成,并经验收通过。
(9)各种应急物质(如下雨、机械故障等)全部到位。
(10)保证开水、热饭、菜的供应,一线员工全部在现场用饭。
(11)根据连续施工需要,安排晚上加餐,并用盒饭送到现场。
四、施工工艺技术1、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清理模板(钢筋加工安装完毕)→埋设测温装置→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分层)→混凝土振捣→混凝土养护→测温。
2、混凝土浇筑方法(1)底板砼浇筑采用斜向推进、分层浇筑的方法,每层浇筑厚度500mm左右,由远端向泵方向斜向推进的方式组织施工。
(2)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棒要求快插慢拔,保证振捣棒下插深度和混凝土有充分的时间振捣密实。
振捣点的间距按照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 倍一般以400~500mm 进行控制。
振捣时间控制具体以砼不再下沉并无气泡产生为准。
振捣应随下料进度,均匀有序的进行,不可漏振,亦不可过振;(3)钢筋密集处要求多次振捣,保证该处混凝土密实到位,注意不要一次振捣时间过长,防止局部混凝土过振离析。
在预埋件和钢筋交错密集区域,需用粗钢筋棒辅以人工插捣。
对于柱墙插筋的部位,亦必须遵循上述原则,保证其位置正确,在砼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复核轴线,若有异常,应在砼初凝之前及时校正;(4)砼板面标高控制采用每隔2m 设标筋找平,浇筑工程中辅以水准仪抄平校核;(5)底板面混凝土分两次找平,第一次随振捣随找平,表面还留有部分水分时立即进行第二次找平,并随即覆盖塑料薄膜,以免因表面水分散失过快导致干缩裂缝出现的几率增加。
(6)砼浇筑要按信息化施工的原则加强现场调度管理,确保已浇砼在初凝前被上层砼覆盖,不出现“冷缝”。
3、大体积混凝土泌水浮浆处理大体积砼浇筑产生的泌水、浮浆比一般结构部位砼严重,为保证砼质量,采取以下措施:(1)底板砼浇筑过程中由一次到顶斜向分层,砼浇筑统一由一侧向另一侧进行,以保证砼泌水、浮浆流向一致,便于砼浇筑过程中有组织地抽排;(2)砼泌水处理:浇筑前,预先准备足够的潜水泵及配套的排水软管,在浇筑过程中,置于泌水流向位置抽排,大量泌水时使用功率为3-4KW的潜水泵抽排,小量泌水采用小功率软轴泵进行抽排;浇筑过程中若遇到下雨天气视现场情况增加排水泵;(3)砼浮浆处理:浇筑前,预先准备足够的污水泵及配套的排水软管,在浇筑过程中,置于浮浆较多位置及砼表面抽排;4、注意事项(1)泵送混凝土前,先将储料斗清水从管道泵出,以湿润和清洁管道,然后压入纯水泥浆或者1:2水泥砂浆润滑管道后,再泵送混凝土。
(2)浇筑混凝土时,严格控制混凝土塌落度在160~180mm,若遇到混凝土塌落度偏低影响正常浇筑,应及时退回搅拌站处理,施工人员不得随意向泵车中添加水。
(3)泵送中途停歇时间不应多于30min,如超过30min则应及时清管,以免堵管。
(4)若遇堵管,不得将堵管离析后的混凝土浇筑至底板结构中,必须将其转出底板围外。
(5)不得将水管端头放至建筑面以。
以免水管冲蚀未凝固的混凝土,导致水泥浆被冲走后结构强度偏低。
(6)在浇筑整过程中,工长应做好搅拌站和现场需求混凝土量的调度工作,坚决杜绝混凝土浇筑中断。
(7)为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劳务队伍在施工过程中,若遇到问题应及时向工长汇报,若工长不能解决时应及时向上级反映。
5、测温方案本工程底板砼厚度最为1100mm ,一次性浇筑面积大,砼硬化所释放的水化热会产生较高的温度,因砼在较大截面围硬化速度和散热条件的差异,部会产生一定的温差,可能导致底板砼产生温度裂缝。
如何防止底板大体积砼在养护期间产生温度裂缝,尤其是深层或贯穿裂缝,是底板大体积砼施工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对浇筑后的砼进行温度监控,随时掌握砼部温度变化动态,以此指导砼的养护工作,及时做好砼覆盖、养护工作,保证砼表温差控制不超过25℃。
(1)测温点布置底板砼测温采用 JDC-Ⅱ型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配合测温导线、测温探头使用。
预埋时可用钢筋做支承载体,先将测温线绑在钢筋上,测温线的温度传感器处于测温点位置并不得与底板及支撑钢筋直接接触,在浇筑砼时,将绑好测温线的钢筋植入砼中,插头留在外面并用塑料袋罩好,避免潮湿,保持清洁。
留在外面的导线长度应大于200mm 。
每组测试点包括三个测温感应点,分别位于距筏板底50mm 处,筏板中和距筏板表面50mm 处。
每个测温点在底板混凝土浇筑前插入Ф14的三级钢筋钢支架进行预埋,各传感器分别附着于Ф14钢支架上。
测温时,按下主机电源开关,将各测温点插头依次插入主机插座中,主机屏幕上即可显示相应测温点的温度。
测温点布置方法详图测点布置示意图垫层AA测温点标记用胶带纸粘贴在钢筋上并用海绵条隔热传导线探头(2)温度监测测温延续时间自混凝土浇筑始至撤保温膜后为止。
测温时间间隔在混凝土浇筑后6小时开始,第一、二天间隔两小时、第三天间隔三小时,第四、五天间隔四小时,第五、六、七天间隔五小时,若温度变化稳定,可随后停止测温。
其后为8小时;测温点应在平面图上编号,并在现场挂编号标志,测温作详细记录并整理绘制温度曲线图,温度变化情况应及时反馈,并根据温差做好保温措施。
每天测温记录交技术负责人阅签,并作为对混凝土施工和质量的控制依据。
测温记录见下图。
混凝土测温记录表6、混凝土养护(1)基础底板混凝土终凝前压光后人工扫毛,先在表面覆盖一层薄膜后,再用棉被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保湿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2)砼养护过程中,如发现遮盖不好,以致表面泛白或出现干缩细小裂缝时,要立即仔细加以遮盖;(3)砼强度超过1.2N/mm²以后,方能允许上人;(4)底板砼养护过程应根据砼测温成果不断调整覆盖层,当砼实测部温差或外温差超过25℃时应加盖草袋等覆盖层。
7、砼裂缝控制技术措施大体积砼砼结构由于结构截面大,水泥用量多,水泥水化所释放的水化热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和收缩作用,由此形成的温度收缩应力是导致砼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因此大体积砼裂缝控制主要是控制大体积砼的温度裂缝。
砼裂缝的控制技术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降低水泥水化热和变形选用低水化热或中水化热的水泥品种配制砼,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水泥等。
充分利用砼的后期强度,减少每立方米砼中水泥用量。
根据试验每增减10kg 水泥,其水化热将使砼的温度相应升降1℃。
使用粗骨料,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细骨料;控制砂石含泥量;掺加粉煤灰等掺合料或掺加相应的减水剂、缓凝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以达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2)降低砼温度差1)选用较适宜的气温浇筑大体积砼,尽量避开雨雪天气浇筑砼。
2)参加相应的缓凝型减水剂,如木质素磺酸钙等。
(3)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控制1)在砼浇筑之后,做好砼的保温保湿养护,缓缓降温,充分发挥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冬季注意保湿,以免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发生。
2)采取长时间的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砼的“应力松弛效应”。
3)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和管理,实行信息化控制,随时控制砼的温度变化,外温差控制在25℃以,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砼的温度梯度和湿度不至过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4)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控制砼在浇筑过程中均匀上升,避免砼拌合物堆积过大高差。
5)采取二次振捣法,浇筑后及时排除表面积水,加强早期养护,提高砼早期或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
8、质量标准(1)主控项目:1)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及坍落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2)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3)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穿墙管、埋设件等设置和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一般项目1)大体积防水混凝土结构表面应坚实、平整,不得有露筋、蜂窝等缺陷;埋设件位置应准确;2)防水混凝土结构表面的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3)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其允许偏差为+8mm、-5mm;迎水面钢筋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其允许偏差为±5mm。
五、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1、技术措施(1)混凝土施工前,要充分熟悉图纸,了解混凝土的类型、强度、抗渗等级,了解底板的平面尺寸、各部位厚度,提供足够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