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学CH1 总论1.湿地之神——丹顶鹤。
2.中国最大的湿地——拉鲁湿地。
3.中国“荷都”——微山湖红荷湿地。
4.湿地公约于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Ramsar)签订。
5.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6.湿地: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7.水是湿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8.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物种的基因库或生物超市。
9.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一)经济效益——单位面积湿地生产力最高:(1)高生产力(食物、药材、工业原料);(2)水资源丰富(居民、工业、农业用水来源);(3)泥炭(燃料、泥炭浴疗、生物肥)。
(二)社会效益:(光观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三)生态效益:(1)大气(调节气候、调节空气、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泥炭起着碳库的作用)(2)水——“自然之肾”,“地球之肾”功能。
(污水处理、水体净化,平衡补给地下水、调蓄水量、保岸护堤)(3)防止土壤酸化(4)生物(物种的基因库)10.湿地存在的问题。
资料一:素有“鸟儿的天堂”美誉的河北省昌黎滦河三角洲,至今仍然立有“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石碑。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996年后,这里的湿地连年遭到蚕食,直到被全部开发成一块块稻田,挖为一片片池塘,变成了经济地。
资料二:被誉为“世界观鸟地之一”的北戴河,湿地面积也在以惊人的速度被蚕食。
昔日拥有50多万亩滩涂、沼泽地,如今被开发得已所剩无几。
原有的十多块湿地,现在只剩下两三块有鸟儿可观了。
资料三:成片的高楼大厦建起来了,成片的柿子树倒下了,成片的水塘消失了……这就是杭州的建设过程。
资料四:扎龙湿地是乌裕尔河下游失去河道,河水散溢形成的,这里由228个大小泡沼和广阔的草原草甸组成,但前些年由于缺乏对扎龙湿地保护的认识,上游地区大搞农业开发,搞了很多人为的工程,上游截留水源非常厉害,大小水库有200多座,湿地的水源补充大大减少。
湿地的耐干旱性是有极限性的,如果连续数年得不到水源补充,必将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而导致湿地功能的丧失。
(1)盲目开垦和改造(2)湿地水资源不合理利用(3)泥沙淤积(4)污染(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等)(5)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的破坏给依托湿地的生物带来了灭顶之灾。
)资料“围湖造林”——意杨林风波:人与鸟争地——南方省份生产力最高,又“荒无人烟”的地方只有湿地,因此大面积种植杨树的魔爪就悄悄伸向了这最后的处女地--“天然湿地”。
为了抵御湖泊湿地长年淹水的限制,都选择了“意杨”等耐湿树种。
意杨是速生树种,几年就可成材经济价值高,又极度耐湿,哪怕一年有几个月都泡在水里也能正常生长!因此近些年来长江中下游的各湖区都普遍兴起了这股种植意杨之风风,开始时还只是在湖边、垄边种植,慢慢地就肆无忌惮地伸向了各湿地保护核心区内。
因为认识不足,作为沉湖湿地保护区主管部门的武汉市蔡甸区林业局批准了在沉湖核心区内种树的申请。
草滩上密密麻麻种满了意杨。
思考:意杨林对候鸟越冬和湿地生态环境有何影响?11.保护对策:(1)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2)制定湿地保护开发利用规划(3)加强湿地的研究(4)完善湿地法规(5)建立自然保护区(6)湿地公园(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为“湿地公园”。
)CH2 湿地类型拉姆萨(Ramsar)公约分类系统中湿地类型:滨海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1.滨海湿地的类型: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沼湿地,红树林沼泽,海岸咸水湖,海岸淡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湿地。
⑴红树林:红树植物的树皮内大多含有丰富的单宁酸,遇空气容易氧化成红色·红树林的生态适应性:①叶片旱生形态结构:叶肥厚、革质化、有茸毛,表皮光亮。
②叶片高渗透压:细胞内渗透压通常达30-大气压(一般的陆生植物只有5-10个大气压)③泌盐现象:植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④胎生现象(名词解释):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
⑵珊瑚礁(名词解释):珊瑚礁是一类生物海岸类型,由珊瑚虫的遗骸夹杂其他各种造礁(如钙质藻类等)和附礁(如软体动物、软珊瑚、海葵和有孔虫等)生物遗体,经过地质年代的作用形成的,其基本成分是碳酸钙。
⑶河口沙洲湿地:是一类特殊的盐沼湿地,主要在大河高浊度河口,凭借径流的大量水沙输出,于海岸潮汐能较小的区域发育而成。
(4)岩石离岛:海岛是四周被海水包围,高潮时露出海面的陆地. 2.内陆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泥炭湿地,淡水林泽,湿草甸⑴湖泊湿地:是湖泊的一部分,但两者并不等同。
是发育在湖泊边缘,也就是在枯水期水深2m以浅的部分,并且总面积不低于8hm2 。
3.我国湿地分类: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海岸湿地,人工湿地沼泽(名词解释):地表多年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其上主要生长着沼生植物,其下有泥炭的堆积,或土壤具有明显的潜育层。
CH3 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1.湿地生产者——湿地植被类型分类①从植物生活类型看,可以分为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漂浮型;②从生长环境看,可以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③从植物生长类型看,可以分为草本类、灌木类、乔木类。
2.浮水植物特征:根或地下茎生长于泥土中,地上茎质软或缺少地上茎,叶自漂浮水面上。
(菱角)3.漂浮型植物特征:根不扎入泥土,整个植株漂浮在水中,从水中汲取养分生长。
(槐叶萍、水葫芦)4.挺水植物特征:根或地下茎生长于泥土中,植株的上部则挺出水面。
(香蒲)5.沉水植物特征:根或地下茎生长于泥土中植株的上部沉入水中。
(水盾草、皇冠草)6.湿生植物主要包括水生、沼生、盐生植物以及一些中生的草本植物。
沼生植物:仅植株的根系及近于基部地方浸没水中的植物。
(香蒲、池杉)。
水生植物有:金鱼藻、睡莲。
7.草本:茎木质不发达,支持力较弱。
(窄叶泽泻)灌木:主干不明显,常在底部发出多个枝干的木本植物。
乔木:主干明显,具分枝或不分枝的木本植物。
(墨西哥落羽杉)蔓藤植物:茎柔软,需缠绕或依附他物向上生长的植物。
(龟背竹)8.海岸盐沼植被:主要由耐盐草本植物组成,沿着高程梯度往往形成单优群落而具有带状分布特征。
9.沼泽植物的生态学特性:(1) 通气组织发达(2) 具有特殊的无件繁殖能力:沼泽植物从近于地表的地下茎上生长出不定根进行繁殖。
(3) 食虫习性:由于沼泽湿地中泥炭的不断积累,地表逐渐隆起,已脱离地下水补给,只能接受养分较少的大气降水补给,使泥炭中无机养分极其贫乏,一些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沼泽贫营养植物,不得不靠捕捉进入湿地的昆虫、消化现成的蛋白质补充养分的不足,这种植物称作食虫植物。
(4) 旱生形态:如狭叶杜香、越橘柳、笃斯、越橘等小灌木,其植株低矮,叶片小、呈革质, 角质层厚, 气孔深陷, 具有绒毛以防止蒸发;有些草本植物如乌拉苔草、毛苔草等,叶缘曲卷,叶片纤细,具有光泽,可减少叶片蒸发。
(5) 保水结构和贮水细胞:藓类植物有着巨大的保水能力,这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形态和组织构造。
研究认为,泥炭藓密集生长,植物体之间的隙缝称为毛管,使保水能力增强。
泥炭藓的叶在枝周围形成鳞状,枝和叶之间的空间成为水的滞留场所。
枝下垂,枝与枝紧密相接形成毛管,这些枝叶的特殊形态和构造均有利于泥炭藓贮水和保水。
此外泥炭藓叶上有一种透明细胞,细胞壁肥厚,起着保水作用,透明细胞有孔,便于迅速吸收大气降水;在泥炭藓茎上有一种像蒸馏瓶状的细胞,这些大的无色细胞能吸收和保持水分。
10.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有具飞翔能力的鸟类和昆虫,适应湿生环境的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以鱼类为代表的水生动物,以及种类繁多的底栖无脊椎动物。
11.水体微生物主要包括水中的病毒、细菌、真茵(霉菌和酵母菌)和放线菌及体型微小的藻类和原生动物。
自然界有机碳化物的分解,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陆地和水域的有氧条件中。
通过好氧微生物分解被彻底氧化为CO2;在无氧条件中,通过厌氧微生物发酵被不完全氧化成有机酸、甲烷、氢和CO2。
能分解有机碳化物的微生物很多,主要有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12.细菌是湿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分解者类群,属于原核生物。
主要类群(1)好氧菌(2)微好氧菌(3)绝对厌氧菌(4)耐氧性厌氧菌(5)兼性厌氧菌。
13.真菌在水体中的作用:(1)水生真菌除可以直接降解有机质外,异养的微生物和动物可将真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作为食物。
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2)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处理、新功能结构化合物以及生物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应用前景。
(3)水生真菌对其生活的水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比较敏感,净水:真菌种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较高。
污水:真菌种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较低。
14.就水质而言,藻是重要的微生物。
在水环境中,藻类和细菌往往有共生关系。
如藻类迅速繁殖,则在夜间发生的呼吸过程影响水体的溶氧平衡而造成厌氧条件。
当没有细菌相其它CO2来源时,某些藻类可以夺取水HCO3-;以获得细胞繁殖所需的碳,造成水中HCO3- ;不断减少,水体的pH值将逐渐增大。
如水中含钙,则随着pH值的上升,可能出现碳酸钙(CaCO3)沉淀。
有些藻类可使水体产生异味。
15.湿地生物的生态适应Ⅰ. 细胞水平的适应:⑴对缺氧的适应:①湿地缺氧环境的形成;②细菌的适应性(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⑵对盐的适应:大多数喜盐细菌,无机离子构成渗透活跃的细胞溶质;其它细菌的内部盐浓度远低于外部浓度,渗透活性依赖于有机化合物,如杜氏藻。
Ⅱ.维管束植物的适应性:⑴对缺氧的适应:通气组织,特殊器官,增压气流,氧化根周,水的摄取,营养吸收,呼吸作用;⑵对盐的适应:维管柬植物发展出利用它们的复杂结构形成的适应性,包括阻止和控制盐进入的屏障和专门用来排泄盐的器官。
⑶光合作用的适应特征:许多植物在湿地中和其它胁迫环境,特别是干旱胁迫环境中的共同适应特征是光合作用的C4途径。
⑷植物整体策略:通过生活史进化出避让和逃避策略。
Ⅲ.动物的适应性:对缺氧的适应,对盐的适应,对觅食条件的适应,行为适应Ⅳ.互惠与共生第四章湿地的生态水文过程1.水文周期是湿地水位的季节性变化格局。
内陆湿地水文特征通常受气候条件及地下水位的影响。
湿地水文周期并不是每年都相同的,而是随着气候变化和区域先前的条件发生改变。
2.淹水持续时间:对于非潮下或永久性淹水湿地,湿地处于静水的持续时间淹水频度:湿地在给定时间内的平均淹水次数。
3.水文过程对湿地的影响:⑴物种组成与丰富度:水文过程对湿地物种丰富度影响具有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