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原理02-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统计学原理02-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1、统计工作各个阶段的顺序是()A、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C、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调查D、统计分析、统计整理、统计调查2、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

A、确定调查对象B、确定调查目的C、确定调查项目D、确定调查时间3、经常调查与一时调查的划分依据是()A、调查的组织形式B、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C、调查单位包括的范围是否全面D、调查资料的来源4、统计调查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A、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B、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C、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D、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5、1990年7月1日零点的全国人口普查是()A、一次性调查和非全面调查B、经常性调查和非全面调查C、一次性调查和全面调查D、经常性调查和全面调查6、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7、普查工作可以()。

A、经常进行B、只能组织一次C、普遍进行D、根据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8、所选择单位的标志总量占全部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比例,这些单位就是()。

A、调查单位B、代表性单位C、重点单位D、典型单位9、调查时间的含义是()。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B、进行调查的时间C、调查工作期限D、调查资料报送的时间10、补充和订正普查的结果可以借助于:()A、统计报表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11、普查是专门组织起来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甲)只是用来调查时点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一时刻总量;(乙)一般用来调查时点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一时刻总量,但也用于对时期现象的调查。

规定普查标准时间:(丙)是对时期现象的调查而言;(丁)是对时点现象的调查而言。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2、股民对股市市场的意见资料收集的方法:(甲)报告法;(乙)问卷调查。

高等教育成本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丙)采访法;(丁)报告法。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3、(甲)查验商店食品的质量(是否假冒伪劣);(乙)农产量抽样调查对“测框”实割实测;(丙)农牧场清点牛羊头数。

哪些是直接观察法?()A.甲B.甲、乙C.甲、丙D.甲、乙、丙14、对播种进度,全国各铁路交通枢纽的货运量、货运种类等进行调查,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指标(新增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属于:(甲)时点现象;(乙)时期现象。

可采用:(丙)一次性全面调查;(丁)经常性全面调查。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5、钢材积压的数量、工业生产设备拥有量、科技人员分布和使用状况的统计指标、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属于:(甲)时点现象;(乙)时期现象。

这些现象的调查形式应采用:(丙)全面调查(普查),并且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丁)调查主要以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依据,可用报告法收集资料。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6、对占煤炭开采量75%的大矿井进行劳动生产率调查;调查几个铁路枢纽,就可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统计机关在拥有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各大城市的超市零售价格水平进行系统调查。

这些都是:()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17、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

A、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B、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的单位C、那些具有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的单位D、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的单位18、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有:(甲)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乙)直接调查、报告法、询问法、通讯法。

()A.甲B.乙C.甲、乙D.都不是19、抽样调查所抽出的调查单位是()。

A、按随机原则抽选的B、按随意原则抽选的C、有意识抽选的D、典型单位20、在我国统计报表制度中,大多数报表属于:()A、经常性的全面调查B、一次性的全面调查C、一次性的非全面调查D、经常性的非全面调查21、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22、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之间的关系是()A、相一致的B、调查单位大于填报单位C、无关联的两个概念D、一般是有区别的,但有时也一致23、要检查一批灯泡的合格率,应该采用()A、全面调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典型调查24、某地区为了掌握该地区水泥生产的质量情况,拟对占该地区水泥总产量80%的五个大型水泥厂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A、普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重点调查25、下列各项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A、重点调查B、典型调查C、抽样调查D、人口普查26、某城市金融机构要了解居民储蓄额占其收入额的比重,应采用的调查方法是:()A、统计报表B、普查C、抽样调查D、典型调查27、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C、填报单位D、调查表28、某市调查100个企业的职工工资情况,则调查单位是()A、100个企业B、100个企业的职工C、100个企业职工的工资D、每个企业的职工工资29、统计整理主要是对()的整理。

A、历史资料B、分析资料C、原始资料D、综合资料30、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C、可以单项式分组,也可以用组距式分组D、无法分组31、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的组限必须()A、重叠B、相近C、不等D、间断32、在编制等距数列时,如果全距等于60,组数为6,为统计运算方便,组距取()。

A、9.3B、9C、6D、103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又知其相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A、 520B、510C、500D、49034、组距、组限、组中值之间关系是()。

A、组中值=(上限+下限)÷2B、组距=(上限-下限)÷2C、组中值=(上限+下限)×2D、组限=组中值÷235、次数分配数列是()A、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B、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C、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的数列D、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36、次数分布和次数密度分布相同的是()。

A、变量数列B、组距数列C、等距数列D、异距数列37、次数分布的类型主要决定于()A、统计总体所处的条件B、社会经济现象本身的性质C、分组标志的选择D、分组界限的确定38、对职工的生活水平状况进行分组研究,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应当用()A、职工月工资总额的多少B、职工人均月收入额的多少C、职工家庭成员平均月收入额的多少D、职工的人均月岗位津贴及奖金的多少39、将统计表分为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是()。

A、从构成要素看B、从内容上看C、从作用上看D、从性质上看40、指出下列哪种分组是按品质标志分组()A、企业按职工人数多少分组B、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C、企业按资金拥有量分组D、企业按设备拥有量分组41、分配数列有两个组成要素,它们是()A、一个是单位数,另一个是指标数B、一个是指标数,另一个是分配次数C、一个是分组,另一个是次数D、一个是总体总量,另一个是标志总量42、采用不等距分组编制变量数列是因为()A、现象是均匀变动的B、现象变动是不均匀的C、在标志值中没有极端值D、在标志值中有极端值43、主词经简单分组而编制的统计表是()A、简单表B、调查表C、分组表D、复合表44、统计分组技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

A、将总体分成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B、将总体分成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C、将总体划分成数量相同的若干部分D、将总体划分成数量不同的若干部分45、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出()。

A、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B、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差异性C、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同质性D、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同质性46、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A、正确选择不同特征的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B、确定组距C、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D、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47、按连续变量分组,第一组45~55,第二组55~65,第三组65~75,第四组75以上。

则()。

A、55在第一组B、65在第二组C、65在第三组D、75第三组48、某管理局对其所属企业的生产计划完成百分比采用如下分组,请指出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80-89%B、80%以下C、90%以下D、85%以下90-99%80.1-90%90-100% 85-95%100-109% 90.1-100% 100-110% 95-105%110%以上 100.1-110%110%以上 105-115%49、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依据是()A、分组对象的复杂程度B、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C、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D、分组数目的多少不同50、单项式分组适合运用于()A、连续性数量标志B、品质标志C、离散性数量标志中标志值变动范围比较小D、离散型数量标志中标志值变动范围很大51、为了反映商品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在统计中应采用()A、划分经济类型的分组B、说明现象结构的分组C、分析现象间依存关系的分组D、上述都不正确52、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A、成正比B、成反比C、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D、没有比例关系53、计算向上累计次数及比率时,各累计数的意义是各组()A、上限以下的累计次数或比率B、上限以上的累计次数或比率C、下限以上的累计次数或比率D、下限以下的累计次数或比率54、统计表的主词是指()A、所要说明的总体B、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C、横行标题D、纵栏标题55、统计表的形式应该是()A、上下不封顶,左右不开口B、上下要封顶,左右要开口C、上下要封顶,左右不开口D、上下不封顶,左右要开口56、统计整理的中心内容是:(甲)分组;(乙)汇总。

汇总的工作量是:(丙)计算总体和各分组的单位总量(单位数);(丁)除计算总体和各分组单位数,还要统计一系列标志的总体和各分组的标志总量。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57、统计整理的基本内容或步骤:(甲)分组;(乙)汇总;(丙)编表。

()A.甲B.乙C.甲、乙D.甲、乙、丙58、可否说次数分布是统计整理结果的重要表现?(甲)可以;(乙)不可。

可否认为整理的唯一目的就是得到一个分配数列?(丙)可以;(丁)不可。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59、在非对称分布中,某标志的频数从数列的中间向两边的增加和减少,是:(甲)相等的进行;(乙)不相等的进行。

在非对称分布中,“长尾”在顶峰之左,这是:(丙)右偏型;(丁)左偏型。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60、下面哪项呈U型分布?(甲)按年龄分组的人口总体的次数分布;(乙)老年组人口按年龄分组的死亡率分布;(丙)人口按年龄组的死亡率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