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效应[案例介绍]陵川县秦家庄乡庞家川村位于县城西北16公里处,由4个自然村组成。
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有204户,700多口人,920多亩耕地,27名党员,支村两委班子成员8名。
2009年全村工农业经济总收入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
十多年来,在党支部书记李广忠带领下,该村从一个穷村、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党风正、民风淳、经济强、事业兴的“名村”,村党支部成了市县的“名支部”,李广忠也成了一个“名人”,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庞家川”品牌。
为发挥好这一品牌的带动作用,2009年8月,与周边三个小村联合成立了党总支部,成为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龙头”村。
该村原是一个地下无资源、地面无企业的纯农业村和经济落后村,也是一个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乱村。
1994年,乡党委经过研究,决定选派在乡办东山煤矿任党支部书记兼副矿长的本村人李广忠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李广忠上任后,认为要获得群众信任,首先要办几件群众迫切期盼的事。
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与班子成员商量,把修学校确定为要办的第一件事,以解决学生住在破庙里的境况。
第二件事是修出村公路,以解决守着省道但出行难的问题。
通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办成了这两件事,使李广忠和新的两委班子得到了群众的初步认同,但同时也使李广忠背上了10多万元的债务。
他想:总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只有壮大集体经济才能摆脱困境。
恰在这时,省建设厅来村里进行帮扶,李广忠结合他在乡办企业任职的经历,通过反复思考,逐渐形成了一个发展思路:请建设厅帮助村里进行新村规划,围绕新村建设,利用村里丰富的红粘土、石头等资源,上马机砖厂、石料厂、预制板厂等建材企业,既能解决新村建设自用,降低建设成本,又能利用临近公路和县城的优势,外销赚钱。
在建设厅的支持下,新村规划方案“出炉”了,但大多数群众却觉得村里穷、难度大,他采取个别说、小会谈、大会讲的办法,把《新村规划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步骤讲给大家听,征得了两委及党员的同意,党员和干部又挨家挨户做通了群众工作。
为解决启动资金问题,他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贷款10万元,其他党员干部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7万元,终于在1996年办起了年产500万块的机砖厂。
1997年又办起了预制板厂和石料厂。
1998年,企业产值达到120万元,实现利润30万元,“庞家川机砖”、“庞家川预制板”享誉全县。
同时企业还安排了本村及周边村庄100多名劳力,增加运输车辆50多辆。
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后,村里各项事业发展也快速跟进。
目前,已建成质优价廉的园林化小康住宅楼60多栋;建成了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可容纳500名小学生就读的高标准寄宿制小学;完成了千亩荒山补植补种工程,绿化面积达到70%以上;村东建起了休闲公园,改造了街心公园,村里街道达到了“五化”要求;建起了大型秸秆气化站,全村人用上了清洁能源。
同时,成立了村级卫生所,引进了自来水,修建了农民文化娱乐中心,办起了农民书屋和农民技校,“文明户”达到95%以上。
村里先后被省、市授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成了市、县的“名村”。
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李广忠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在手上。
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促进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持续加强;通过走出去学先进、请进来传经验、坐下来谈发展等方式,使广大党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素质;通过建立党员参加义务劳动、党员联户结对、帮带困难群众等制度,增强了支部影响力和党员“双带”能力。
同时,狠抓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其它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了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等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为推动新村规划的实施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村党支部多次被市、县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党支部”,成了市、县的“名支部”。
十几年来,李广忠本人不断受到各级各类表彰。
先后被授予市县“共产党员标兵”、“优秀村支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他还是市、县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县人大常委。
2009年又被乡党委聘请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员”,成了市、县的“名人”。
渐渐地,李广忠和“庞家川”在县、市成了一种品牌。
对此,李广忠没有满足,他对乡里领导说:“村里建材行业因本村资源有限,发展空间已经受到限制,其它产业也形不成规模,势必造成后劲不足。
而邻近的3个小村,共有900多口人,1670多亩耕地,闲置的土地多、人力和发展资源多,却因经济落后得不到有效利用。
只有与周围小村联起手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才能有更大发展的希望”。
乡里经过研究认为,区域内村与村“联手”发展,既能够发挥“庞家川”这一品牌的影响辐射作用,带动小村提升党建水平,还可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县委组织部和乡党委指导下,庞家川村和周边的西脚村、和家脚村、贾家岭村3个村,成立了联合党总支,由庞家川村党支部牵头,李广忠任总支书记。
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大局。
党总支要正常运作,首先必须先解决西脚村的问题。
西脚村问题错综复杂且多年未决,致使该村成了出名的矛盾问题突出村,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被省委确定为全省58个挂牌督导的难点村之一。
问题的焦点是由本村机砖窑承包引发了该村干部、党员及部分村民之间的纠纷,2005年以来一直未能得到妥善处理,各方“憋着一口气”,处处“顶牛撞车”,导致问题复杂化,矛盾不断升级,严重影响了该村发展。
可概括为“三个三”:一是历经三任党委书记没有彻底解决;二是经过乡、县、市三级法庭未能得到化解;三是支村两委三届换届未能按时顺利完成。
为解开这个“大疙瘩”,李广忠经过深入了解和调查,弄清了矛盾的来龙去脉,借学习实践活动,挨个儿和当事人谈心,在形成了初步解决意见后,以党总支牵头,用了10多个晚上组织该村党员,讨论解决办法。
终于在2009年12月6日,达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接着,又成功组织了该村的支部换届,难题得以彻底解决,村里各项工作也步入了正轨。
由此,总支的威信在四个村也逐渐提高。
品牌影响,总支组建,增加了区域内党员干部群众对发展前景的信心。
2010年一开春,总支对该区域种植、养殖、建材等产业园区和人口集中居住区进行了重新规划,绘就了区域整体发展规划图。
确立“人口向庞家川村集中,提升新农村建设品质”的思路,继续扩大园林化小康住宅楼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各项公共事业建设力度;确立“养殖、种植向三个小村集中,打造规模生态农业产业”的思路,扩大种养园区并注册了“庞家川”商标。
目前,贾家岭村引资创办了全县最大的种鸡繁育基地,实现年出栏雏鸡1000万羽,产值可达到2400万元;和家脚村正在创办百亩经济林种苗基地和200亩核桃经济林基地;西脚村拟建成绿色蔬菜大棚种植基地。
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养殖园区为龙头、荒山种药为辅助的“四村”共同发展新局面。
李广忠兴奋地说:“不久的将来,一个产业集聚、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农村必将在太行山巅崛起”。
[案例分析]庞家川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围绕新村规划,十几年坚持不懈,以发展建材产业起家,使群众一步步过上了好日子,并适时转型发展绿色产业,使一个山区农村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打造出了“庞家川”这一新农村建设及党建工作的品牌。
为发挥这一品牌效应,县乡两级本着“统筹党建资源,推动整体发展”的思路,实施了村村联建党总支,形成了富村带穷村、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好村带差村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通过发挥这些“品牌”效应,目前,陵川县农村已联建党总支16个,取得了明显成效。
打造有影响带动作用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对于推动农村发展,特别是对于加快偏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着深远意义。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启示一,打造新农村建设“品牌”,首先要打造“领头人”。
在偏远贫困山区的农村,强村必先强组织,组织强则村强民富,组织弱则村弱民穷。
组织的强弱关键在于“领头人”,没有好“领头人”带领不出好组织,没有好组织带领不出好队伍,没有好队伍带领不出好村庄。
所谓“变山变水先变人,选人选准领路人”,只有选对“领头人”,组织才能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灵魂。
本案例中,被乡党委选派到村里任职的李广忠具有思路明确、作风民主、做事坚毅等品质,这是庞家川村不断迈出新步子的关键,也是形成“庞家川”品牌的关键。
在李广忠带领下,庞家川党支部以新村建设为载体,围绕发展抓党建,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党员群众的干劲,也使党组织建设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业绩评判的终极标准。
在后来的发展中,又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发挥“品牌”影响,实施党组织“联姻”,把“小图”绘成“大图”,既体现出了党组织更大的创造力,又充实了“品牌”的内涵。
启示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对整顿和带动后进村有着积极意义。
本案例中,我们看到西脚村机砖窑引发的问题多年未决,村村联建党总支后,靠李广忠的努力调解和品牌影响,最终得以解决。
在农村,有些问题仅凭法院判决、驻村工作组整顿去解决,往往事倍功半。
但是,当大家公认的“品牌”介入后,很多难题相对容易解决。
这种“品牌”心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在发展落后的农村则更明显一点。
“品牌”效应在这些地区的党组织建设中,就成了重要的资源,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整顿和带动后进支部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能使这些“品牌”发挥更多的作用,体现更大的价值。
但是,也要注意树立法律和制度的权威,从这些“品牌”本身来讲,要有分量、有魅力、有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品牌”不断“增值”,发挥更大效应。
启示三,通过发挥“品牌”带动作用,实施村村联建党组织,是推动农村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在,许多山区农村普遍存在村庄规模小、人口居住分散的特征,近年来,人口外出形成的“空巢村”不断增多,小村的村民向中心村或城镇聚集的趋势也逐年增加,导致小村闲置资源增多。
通过“品牌”影响带动,以“品牌”为纽带,创新基层组织设置,联建党总支,通过党总支的统筹协调,使人口集中更加有序,使闲置资源得到整合利用,使区域发展便于统一规划。
在此基础上,靠党组织引领,推进“人口向大村集中、养殖业向小村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户流转集中”,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跨越发展。
[思考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打造和发挥“品牌”的影响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