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柱山导游词

天柱山导游词

天柱山导游词第一篇古南岳、皖山、潜山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天柱山旅游。

我是xx旅行社导游,大家叫我x导好了,为我们开车的是xx旅游公司x师傅,请大家记住车牌号码。

我和x师傅尽力为大家做好服务。

祝大家在潜山期间开开心心!(简述当日游程安排)我们旅游车行进在105国道。

从县城进入天柱山的这一段称为天柱大道。

大家请看前方,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门楼建筑,这就是天柱山标志性大门。

大门高米,主门跨度米,(主要用材料建成,主要建筑特色)立柱上都雕刻着盘龙纹饰。

门头上的“古南岳天柱山”几个大字是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这是朴老生前最后一幅墨宝。

这座标志性建筑总投资近300万元,1999年竣工。

天柱山为什么又称古南岳呢?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五岳之封始于三皇伏羲之前的无怀氏,距今已五千余年,那时天柱山已被封为南岳,名列五岳第二位。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登临天柱山,筑坛祭岳。

同行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汉武帝这次南巡活动:“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

”到公元589年,隋文帝为开拓南疆,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从此天柱山以“古南岳”之名传之后世。

因被皇帝加封,在民间,天柱山又被称为万岁山,简称万山。

大家都知道安徽省简称“皖”,皖有怎样的来历呢?皖又有什么意思呢?“皖”在古书上与“睆”通用,是明亮而美好的意思。

我们天柱山地区自古以来山青水秀好风光,这样美丽的地方,周天子封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名称叫“皖国”。

治理皖国的是一位伯爵大夫,他施以仁政,很有政绩,后人为纪念他,尊称他为皖公,在天柱山建了皖公庙。

天柱山也随之称为皖公山,又叫皖山,流经天柱山下的大河称为皖水,皖水注入长江的下一段叫做皖江。

自周朝至今,“皖”的历史已有近3000年。

安徽省以“皖”这样一个既具有悠久历史、又含有美好寓意的字眼作为省份简称。

我们登上天柱山后,可以一睹浑然天成、惟妙惟肖的“皖公神像”——他可是安徽的“老祖宗”哟!我们潜山县名也来源于天柱山。

因为天柱山主峰周围有40多座群峰环拱簇拥着,主峰潜伏隐藏着让人不得轻易相见,因此,天柱山又叫作“潜山”。

潜山县隶属于安庆市,57万人口,面积1686平方公里,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

县境西北部是大别山余脉,多高山峻岭,幽壑深涧,自然环境险恶造就了自然风光绮丽。

天柱山主峰海拔1488米,雄伟峭拔如“擎天一柱”。

天柱风光,雄奇灵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自然风光迤逦,人文景观丰富,主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333平方公里。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2年列为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和全国文明森林公园。

2003年在最受网友推崇的“中华十大名山”评选活动中,天柱山名列“中华十大名山”第六位。

县境内还有比天柱峰更高的金紫山,海拔1539米,是大别山第三高峰。

山高水长、景美境幽是潜山县生态环境的写照。

这里的水质和空气质量都是一流的,游客朋友们,到了潜山,就到了绿色植物库,进了天然大氧吧!潜山无处不是风景,无处不是文化。

这里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名震世界,已被考证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也是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人类祖先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有一年高考就有两道试题考到了潜山县历史文化——一是被称为“长诗之圣”的我国汉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大家都熟诵这首千古绝唱,但有着东方“罗米欧与朱丽叶”之誉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诞生地在潜山县却鲜为人知;另一道题是新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遗址”,这个著名的遗址就在潜山县王河镇,距离县城不足10公里,是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出土的两千多件珍贵文物,包含着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代表着独树一帜的文化类型,被中科院命名为“薛家岗文化”。

大家试想一下,一张全国高考的试卷就有两道题的内容与潜山相关,这不能不让大家惊叹潜山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影响之大。

历代名人雅士、达官显贵钟情天柱山水,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大家都曾游历天柱,饱览胜境,唱怀咏诵,刻石勒名,留下了许多传世诗文和人文景观。

天柱灵气也孕育了一代代的潜山人,自古这里人才辈出。

东汉大魔术家、中国炼丹术创始人左慈,三国时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王蕃,晚唐著名诗人曹松,宋代宰相、文学家王珪……在近现代,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有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还有当代的“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戏新秀韩再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地灵人杰吧!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柱山八大景区现已开发、开放六大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有了极大改善,天柱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到天柱山的游客人数逐年递增,现年接待游客量约80万人次。

天柱山已不再是余秋雨先生笔下《寂寞的天柱山》,旅游经济成为我们潜山县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

第二篇三祖寺景区导游内容:野人寨→三祖寺概述(佛道争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祖洞→摩围泉→观音殿→升谷文钱→立化塔→三高亭→宝公洞→觉寂塔→祖师殿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石牛古洞→唐刻→王安石题刻→涪翁亭→石牛→秋兴崖→元刻车过旌驾桥,我们就进入了天柱山的南哨——三祖寺景区。

三祖寺景区是天柱山人文景点最集中、文化品位最高的一个文化精品景区。

我们将在这里感受到天柱山神秘的宗教文化和帝王文化,观赏到具有历代书法艺术长廊之称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摩崖石刻群。

野人寨汉武帝当年驾临天柱山拜岳,至今还留下许多与拜岳有关的地名和遗迹。

这一片山体环抱的港湾,就是汉武帝的船队自长江溯潜河而上,在此舍舟登陆之地,称为谷口。

皇家车撵凤驾穿过谷口的一座桥,后人称为旌驾桥。

现在这座桥改建成公路桥,仍沿用旌驾桥之名。

这一片港湾,已被河沙淤塞,现正在规划建设旌驾桥休闲渡假村。

前面就是野寨中学,是安徽省示范中学,创建于1943年。

这所中学是为纪念国民党48军176师抗日阵亡将士而建的,原名“景忠中学”,取“景仰忠烈”之意。

野寨中学后身就是白鹿岗,汉武帝就在那里设坛祭岳,至今还可辨认祭坛遗址。

祭岳台也是我县规划恢复中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这一带沿河布局的半边街叫野寨街。

野寨是“野人寨”的简称。

这样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地方怎么取名“野人寨”呢?这里有两个动人的传说:一说是很早以前,这一带常有野人出没,伤害人畜。

当时的一位县令决心牺牲自己,解救民众。

他带上好酒好菜,深入野人洞中,陪野人喝酒,命人用生铁水将洞口凝住,和野人同归于尽。

其二,说是在南宋末年,本地土豪刘源率十万义兵在天柱山抗元。

他自号“刘野人”,在谷口扎的第一寨命名“野人寨”。

刘源抗元前后十八年,最后被内奸出卖壮烈牺牲。

后人为纪念他,野人寨的名字延用至今。

三祖寺概述(佛道争山)我们现在来到了三祖寺前的广场。

举目望去,红墙黛瓦的寺院建筑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

整个山形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彩凤,觉寂塔就建在凤冠上,东西两侧逶迤的山岗呈环围合抱之势,恰如凤翼护卫着庄严佛地。

常言道:“远看山包寺,近看寺包山。

”三祖寺,全称“三祖山谷乾元禅寺”,是中国禅宗三祖传经布法的场所,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3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

追溯三祖寺的历史,要向诸位介绍一下天柱山的宗教文化。

天柱山灵绝山水加上历代帝王的加封,使之成为仙山宝地。

《道经》说司命真君居住天柱山,山中有司命洞府。

天下名山分为36洞天72福地,天柱山列为第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

因此,历代佛道两教都视天柱山为宝山,争相据为己有。

在三祖凤形山,就有佛道争山斗法的故事。

公元505年,梁武帝的国师宝志和尚与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都奏请梁武帝,将凤形山赐之于己,建观造刹,传经布道。

武帝知道他们都有很高的法术,都不得罪,命他们各显灵通,以物为记,得者而居。

这宝志和尚就是我们民间流传的济公活佛,他是建康(今南京)道林寺的高僧,有名的疯和尚,手持锡杖,他说:“贫僧以锡杖卓地为记。

”白鹤道人手持拂尘,他的拂尘可以化为白鹤,他说:“贫道以鹤止处为记。

”说毕,白鹤道人将手中拂尘抛向空中,顿时化为一只白鹤,振翅飞向凤形山。

宝志见状,将手中锡杖掷向空中,顿时化为一条银色巨龙,尾随白鹤而去。

白鹤飞到凤形山上空,正要敛翅落地,忽见身后巨龙飞来,吓得掉头向东飞去,落在白鹿岗上,宝志的锡杖深深卓入凤形山。

当他收起锡杖,卓土处立刻涌出一股甘泉,这就是位于寺后的卓锡泉,又名“卓锡井”。

宝志便在凤形山开山建寺,梁武帝赐名为“山谷寺”。

白鹤道人在白鹿岗上建起白鹤观,宋徽宗赐名“真源万寿宫”。

唐宋时期,天柱山佛道两教盛极一时,寺观达百余座,房屋3600余间,史称“三千道人八百僧”。

从宝志和尚开山算起,三祖山谷寺到2005年已历时1500周年。

山门三祖寺的建筑群,沿着凤形山的山势自下而上依次架造。

从山门一直通向祖师殿,全都处在一道中轴线上。

烧香礼佛,应从山门进入。

三祖寺的山门,也叫三门殿。

正门名“般若门”,即“智慧之门”;东边门名“解脱门”,意为摆脱烦恼业障的束缚而获得自由,也称“自由之门”;西边门名“精进门”,意指在去染滤净的修行过程中,要不懈地努力,也称“勤修之门”。

门楣上,悬挂着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乾元禅寺”匾额。

进了山门,大家看到殿堂两边,站立着5.5米高的“金刚力士”各一尊。

佛教汉化后,这两尊像按《封神榜》中的“哼”、“哈”二将的形象来塑造的。

穿过山门殿,步上“通天阶”。

三祖寺因山势陡峭,一路上去,有360级台阶。

大家不妨从现在开始数一数,“通天阶”高差15米(60级)。

天王殿迎面就是天王殿,是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以及韦驮塑像的殿堂,是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寺院的重殿之一。

天王殿是纯砖无梁结构,尖顶六角,也称“六角无梁殿”。

殿内两边,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

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掌管风调雨顺之职,是佛教的护法神。

殿正中,供奉着弥勒的铜像,是按照五代后梁时的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弥勒的背后,是韦驮菩萨铜像,手持金刚杵,注视着每一个行人。

他是守护释迦牟尼的神将。

三祖寺的韦驮是金刚杵驻地的,表示不接待,凡游方僧到寺应斟酌而行。

如果是韦驮合掌捧杵的,则表示接待,凡游方僧到寺皆蒙供养。

出了天王殿,我们向东面看,大池内有一个大龟,名叫鼋鼍。

它本是龙王的太子,善于负重,《西游记》里载唐僧四人过河的就是它。

大雄宝殿现在我们来到大雄宝殿,这是一座歇山式殿宇,朱檐红墙,琉璃黄瓦。

殿门楣上,悬挂着赵朴初题书的“大雄宝殿”匾额。

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主殿、正殿。

“大雄”为佛的德号,意谓佛有大力,能降四魔。

这座大殿是在明清两代大雄宝殿旧址上新建的,朱柱红墙,琉璃黄瓦,飞檐翘角,气势巍峨。

大殿正中,供奉一尊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高达5.5米,两旁是其弟子迦叶和阿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