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名词解释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

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金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反切法: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字的韵母和声调,例如“都宗”“Dong”文献的涵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出现在中国古书上,是从《论语》开始的。

过去封建学者们所强调的“征文考献”,便是说要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取证于书本记载,一方面探索于老耆旧言论。

用“文献”二字自名其著述,起于宋末元初的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文献学的概念,广义、狭义;历史文献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是在文献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为了收集、整理、交流和利用文献,就必须对文献的特点、生产方式和整理方法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从而逐渐形成了文献学。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

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关于历史文献,目前大致有三种解释。

一种是将历史文献等同于文献或古典文献。

第二种解释是把历史文献视为文献或史料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其专业属性和内容特性。

第三种看法是历史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谢玉杰、王继光认为:“广义历史文献,系指一切文献;狭义历史文献即历史学科史料文献,其中历史学记注与撰述的典籍是狭义历史文献的主体。

”具体地讲,历史文献只是文献中的一个类别或组成部分,它有着特定的时间界限和内容范围。

历史文献的时间范围应以三代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宜。

就内容范围而言,历史文献必须同时具备历史价值(或曰史料价值)和文字资料两大要素。

广义上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一般是以“历史”的时间概念来划分范围,因此只要是1919年以前的典籍都属于“历史文献”,细分起来,包括史学方面的传统文献(狭义历史文献)、文学史文献、哲学史文献、经济史文献、军事史文献、教育史文献、中医史文献等等。

而狭义的历史文献学,则以“历史”的学科概念(即“史学”)来界定其研究范围和对象,从而与文学史文献、哲学史文献、经济史文献、军事史文献、教育史文献、中医史文献等相区分,而仅仅以史学方面的古籍,即以四部中的“史部”书籍为其主要研究对象。

而历史文献,首先,从时间概念来看,一切文献都是各种知识的记录。

时间就好像一个链条,过去时间中产生的文献叫历史文献。

这个时间链条,是极不稳定且稍纵即逝的。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变迁以及最初人类会活动发展的过程,内容涵盖十分广泛。

广义的历史文献,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

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各个阶段分类分录中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

章学诚:字实斋。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乾隆四十三年进士。

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

所著《文史通义》共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

与同时代其他在文献学领域做出贡献的学者相比,章学诚的贡献更为全面更为突出,他不仅是实践家,而且对于文献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更为清醒,更有系统理论方面的建树。

所撰《校雠通义》,集中体现出他在文献学方面理论建树。

十通、九通习惯上称《通志》、《文献通考》、《通典》为“三通”;清代乾隆年间,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朝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

所谓的伪书,主要指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一部书的一般公认的著者并不真实,二是所题著作时代伪托、伪书出现原因:一、在封建社会,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崇拜古人而鄙视同时的人;二、每逢统治阶级下诏求书,或者说明献书有赏,于是投机取巧的士大夫们便乘时制造伪书,行欺牟利。

三、封建社会的学者们,有彼此轻视、互相攻击的恶习。

四、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不独论学有门户之争,势同水火,而有关政治的斗争,更加厉害。

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战国之末、西汉之初、西汉之末、魏晋之交、两晋至六朝、明中叶以后。

伪书种类:全部伪、部分伪、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版本伪。

南朝刘宋裴松之所作《三国志注》不同于以往的史注,独具一格。

裴松之认为陈寿《三国志》“失之于略,时有脱漏”,于是收集三国史料凡一百五十余种,充实陈寿之书,体现出《三国志注》的重点是补充史料和考订史实。

梁刘孝标作《世说新语》注,不拘于词语的诠释,广搜材料,全注引经史杂著四百余种,诗赋杂文七十余种,对原书所述内容,或是加以充实,或是发其含蕴,或是考其当否,或是纠其谬误。

北魏郦道元所作《水经注》是第一部突出地理特色的注释典籍。

《水经》原文极简,只记述一百三十七条水流,而记每条水流亦寥寥数语而已。

为什么要做考证、意义考证,又称考据。

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是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

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考证不是单一、独立的一种方法,而是与整理、搜集史料的其它方法密切相连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诸方法的综合运用。

我国史书浩如烟海,所包括的史事材料极其丰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的见闻、认识范围有限等等各种复杂的原因,文献中所记述下来的史事材料,往往谬误百出。

因此,欲对历史某事作出论断,必先搞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

意义不祥,自补。

校勘(简答、填空、论述)文献校勘主要还是古籍校勘,其他近代以来新加入文献领域的内容,如出土简帛、文书档案等,在校勘方面也仍要使用传统的古籍校勘方法。

而这种校勘,自刘向、刘歆父子以来,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规范。

校勘的目的是恢复作者原稿的本来面貌。

古籍的致误原因(即为什么和今天出版物不同):一、除个别明人和少数清人著作尚有原稿,绝大多数原稿都没能流传下来,因而不可能如同今天出版社的做法,利用原稿来校对;二、流传下来的古籍一般是刻本或抄本,还有少量活字本,但不论刻本或活字本,差错都远远超过今天的出版物,而抄本在传抄过程中,抄错的现象就更多。

三、古籍流传至今,一种书往往会有多种刻本或抄本等不同版本,各种版本之间也往往会存在文字歧异出入、甚至内容多少繁简都会不同。

古籍的错误类型:误(讹)、衍、脱、倒。

从事校勘的要求:一、要在文字、声韵、训诂方面有些素养,并对通行的、常见的古籍,务求比较精熟;二、需要按照校勘工作规范,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三、要有严肃正确的态度,一定要谨慎从事,慎而又慎,必须明确,校书的目的是恢复原书本来面目,而不是替前人改文章。

校勘四法①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

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②本校法:是用一部书的本身进行校勘,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较找出其中差异,从而发现并改正错误。

③他校法:就是用与本书相关的其他书籍进行校勘。

④理校法:在校勘时,运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

运用分析、类比、综合等手段,据理推断文献中的错误。

校勘的依据一、龟甲、金石刻辞、汉初竹简、帛书,和六朝隋唐写卷等实物载体,都足以作为校勘古书的依据,它们较任何刻本的时代都要早得多,可靠性也就更大。

二、可从多种古书中找出许多内容相同的篇章,作为校勘的依据。

三、可依据较早的传注去校订正文。

四、还可依靠类书和旧注所引古书,来校订今日通行本的错误和脱落。

但是必须指出:古人引书,不一定完全符合于原文,做到一字不差。

特别是在引用之际,有节略其辞的,也有引用书意的。

注释种类(传、注、章句、集解、释、正义、直解、笺)传:注释的一种重要形式。

解释传经义的书称之为“传”,传是转述的意思,也就是解说经义以传示后人。

先秦已开始使用,例如“春秋三传”。

如果是集诸家之说以注经,则叫“集传”。

注:古代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叫法。

最早在西汉就有了以注为名的书籍了。

在多家注释基础上进行注释,称为集注,如《孟子集注》、《老子集注》等。

刘知几指出传与注的共同点是以训诂为主,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注就是郑玄的《三礼》注。

章句:传注的一种。

与传注比较简明不同,它往往比较繁琐,是对古书进行逐句逐章地加以详细注释的一种体例。

它的特点除了解释词义外,还注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并在每章的末尾总括此章的内容要旨。

集解:解就是解释的意思,集众家之“解”,则称“集解”。

“解”这种名称在东汉用得最多。

疏、正义、直解:①最早以“疏”为书名的是三国时吴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②到南北朝时期流行一种叫“义疏”的注释体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