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文献学第六讲:历史文献(一)
文献学第六讲:历史文献(一)
二十四史
《史记》(汉· 司马迁)《汉书》(汉· 班固)《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三国志》(晋· 陈寿)《晋书》(唐· 房 玄龄等)《宋书》(南朝梁· 沈约)《南齐书》南朝梁· 萧 子显)《梁书》(唐· 姚思廉) 《陈书》(唐· 姚思廉) 《魏书》(北齐· 魏收)《北齐书》(唐· 李百药)《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隋书》(唐· 魏征等)《南史》唐· 李 延寿)《北史》(唐· 李延寿)《旧唐书》(后晋· 刘昫等) 《新唐书》(宋· 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 薛居 正等)《新五代史》(宋· 欧阳修)《宋史》(元· 脱脱等) 《辽史》(元· 脱脱等)《金史》(元· 脱脱等)《元史》 (明· 宋濂等)《明史》(清· 张廷玉等)
典章志
以事类为中心,按时间先后编次,记载历 朝政治,经济,军事等典章制度的史学题 材。清代修四库时列于史部政书类,分为: 通制,仪制,邦计,军政,法令,考工。 《史记》创八书记载典章制度沿革。”礼、 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 班固《汉书》改书为志,专门记载典章制 度,历朝历代的正史均有典章制度的记述。 唐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通典》出现。 唐杜佑撰,全书200卷,《四库提要》说: “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原原本本,皆为 有用之实学。”
大跃进
唐代疆域图
历史 研究应 该同政 治相分 离。
历史文献快速发展
历史信息是多样的,来源是复杂。随着科技发达, DNA检测技术,碳14测年技术,光谱成像技术都 成为历史学的资料来源。甚至方言也成为移民史 的资料。 学在四野:未来的历史信息将极大丰富,更准确 地研究历史将更为困难,伪造,歪曲,篡改更容 易。 E时代的考据:电子化时代到来,使得知识不再为 个别人垄断,这角度来说,研究将更容易。
官修之史
思考题:为什么唐代以后正史多为 官修? 其一:史学因为其在古代有较强的 政治功能,官方多想加强控制。魏 晋六朝纷争,政权未有一统,隋唐 以后禁止私家修史,褒贬君臣,唐 代设置史馆专门修史。 其二:个人获得资料困难,官方垄 断档案记录,使得个人修史难度极 大,多转向别史,杂史。
我国第一部历史学 史论专著。论述史 籍得失、评论史学 体例、研究撰史方 法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类别
《资治通鉴》,元 刻本,天台胡三省 音注。
编年体史籍: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记叙历 史的史学体裁。最早是《春秋》及其三传。 到宋代编年体史书再次繁荣。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上起周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后周 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354卷, 近四百万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宋 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名。 “《春秋》之后,迄今千百余年,《史记》 至《五代史》1500卷,诸生历年莫能竟 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厌烦趋易, 行将泯绝。 思考:编年体史学的优点与缺点?
纪传体:《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 年),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左冯翊 夏阳人 ,汉武帝时期太史令。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 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 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 (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 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 (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 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 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文献学 主讲人:陈彩云 博士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六讲:历史文献学(一)
1、何为历史文献?
2、正确认识历史文献 3、历史文献的类型
1、何为历史文献?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 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 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 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张昭远著 《旧唐书•魏征 列传》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 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 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 焉。——梁启超
纪事本末体
记载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体裁,是同编年, 纪传之外的,中国传统史学三大体裁之一。 开创: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枢 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 乃区分其事而贯通之。“区别列目,分为 239个专题,上自”三家分晋“,下至” 周世宗征淮南“。叙述首尾,本身没有创 造史料价值,但方便阅读者。 其后历朝有《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专门纪 事则有《台湾郑氏始末记》,《平定金川 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筹办夷 务始末》,它简明扼要,便于初学,便于 探讨事实前因后果。
史学
1、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史学家与政治的关系和政治家 和史学的关系。 2、史学与社会的关系。 具体为社会制约着史学和史学为经世致用 为目的服务社会。
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
广义历史文献系指一切文献,狭义历史文 献是以历史学科史料文献,其中以历史学 记注和撰述的典籍为主体。 历史文献学:以历史文献为对象,考察它 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整理利用及其历 史发展的专门学科。
史评
史学评论是随着史学发生、发展起来的。
专著论史: 《史通》二十卷,唐刘知几撰。 提出才、学、识为史学家三长的理论,影 响很大。 清代三大史考著作。 《十七史商榷》,清 王鸣盛撰;《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 《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
2、正认识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的载体是多样的,甲骨、 简帛、金石、纸张均是。 图画与历史:形象生动,直观, 特别是记录人的相貌,地理景观, 特殊动植物等。 缺点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图画 来表达,而且图画只能表达实在 的形象,抽象的含义表达比较困 难。
新闻与历史
新闻是编写历史的资料来源。 但新闻不等于历史,同一时间内发生的事 情很多,同一事情记载也必定纷繁复杂, 全部记录是不可能的,必须有取舍,许多 新闻是伪造的。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运动都是对历 史进行强力歪曲的年代。
刘宋· 裴骃集解 唐· 司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 现有 中华书局 点校本最为 方 便。
纪传体
“《史记》者,《纪》一包举大端,《传》以 委曲细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总括 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 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唐刘知几 《史通》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 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 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 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 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 写。
别史、杂史
谢国桢《增订南明 史籍考》,中华书 局。
别史:正史外研究一朝一代的史学著作。 举例:《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 《东都事略》(宋王称)《大金国志》 (宋宇文懋昭),《契丹国志》(宋叶 隆礼)。 杂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抵 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 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 见闻,只一家之私记,要期遗文旧事, 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 云尔”。比如《战国策》、《吴越春 秋》、《贞观政要》、《东京梦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