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中地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公开课教学课件

2020高中地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公开课教学课件

★ 沃克环流 ★ 厄尔尼诺现象 ★ 拉尼娜现象
沃克环流:
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 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一、沃克环流
.正常状况下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西:温度高;
东:温度低,
信风 赤道洋流自东向西流
海水温度东低西高
温度高
温度低
1.正常状况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
太平洋西侧:
非洲的干旱
厄 尔 尼 诺 南美的暴雨和洪水 现 象
(西旱东涝)
印尼的森林大火
澳洲的干旱
2.厄尔尼诺现象(西旱东涝) ①时间: 圣诞节前后 ②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 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③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大气环流状况
④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①海洋生态灾变; ②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农业减产; ④海洋捕鱼量减少。
太平洋中、东侧:
多雨、湿润;克环流
底层海水环流运动
重要意义:
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 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妮娜现象发 生的重要依据.
2.厄尔尼诺现象 (“圣婴”) ①时间: 圣诞节前后(12月25日) ②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 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距平值
一、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减弱(即东移直至消失)
③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大气环流状况(表现) 沃克环流减弱(西旱东涝)
太平洋西侧: 湿润 多雨 干燥少雨旱灾
太平洋中东侧: 干燥少雨 洪涝灾害
厄尔尼诺期间的气候异常(西旱东涝)
幻灯片 10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的主要原因
3.拉尼娜现象(“圣女”)---赤道附近 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拉尼娜期间大气环流(表现):
西部海 区上升 气流加 强,沿 岸更加 湿润
赤道中、东 太平洋表层 海水异常低 温,下沉气流 加强,沿岸更 加干旱。
成因:沃克环流加强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及我国气候的影响
1、台风减少 2、南方长江中下游暴雨成灾、北方干旱少雨 3、暖冬
拉尼娜现象对全球及我国气候的影响
1、台风增多 2、冷冬热夏,大范围的暴雪
东南信风减弱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 岸上升流减弱
赤道逆流增强
温暖的海水输 送到东太平洋
南美洲西岸的 暖流取代寒流
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ElNino”给秘鲁沿岸带来的灾害(西旱东涝)
1982年~1983年紧邻秘鲁、地处太平洋东部的厄
瓜多尔,连降暴雨,降水量比常年增加10倍以上,
发生了罕见的大水灾。
(东涝)
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澳大 利亚则开始出现旷日持久 的干旱天气,其东部连续 4年没有下过透雨,为近 200年罕见 (西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