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圣婴)全球作乱1.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一词的音译,是指太平洋赤道带出现呈2——7年周期性的不规律海水升温(水温上升0.5度以上,时间持续半年)现象,它不仅是海洋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气象现象,即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信风原来向西吹,现改变为向东吹,使得原本应在太平洋西部的高温洋流向东移动,致使赤道太平洋海域出现两大范围的浪峰)。
“厄尔尼诺”现象在5000前就已发生,1950年以来共发生过13次,最近在1998年前后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来势猛、发展快、危害大。
2.危害:①农业减产,亚太地区干旱严重,澳大利亚损失近13.5亿美元,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越南农业大幅度减产,有的地方如朝鲜连遭水灾,颗粒不收。
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多雨,也深受其害。
②严重打乱了全世界的气温和降雨规律,非洲南部气温上升很高,严重干旱;而非洲中部却降水量增多。
③拉丁美洲沿海地区大雨滂沱,严重水灾,鱼群因水温升高(原来是寒流经过)而离开秘鲁沿海,甚至死亡。
巴西、乌拉圭、阿根延也因大规模降雨,农作物损失惨重,人们被迫逃离家园。
总之,每次“厄尔尼诺”现象会带来上百亿元的损失。
“厄尔尼诺”现象正在深入研究,相信在未来,人类会降服这个魔鬼。
————————————————————文章来源:枫叶地理>>气象部门介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有三股:一是从极地过来的冷空气,比如贝加尔湖方向。
这股冷空气较强,主要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二是冷空气团从西伯利亚方向过来,也会带来大风降温的天气,但强度不如前者;还有一种,是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比如从冰岛起程,经欧洲地中海,自西向东而来,这类冷空气容易带来大范围的降雪过程。
对于近期我国频繁出现的寒潮天气,气象专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通常情况下,冷空气围绕着北极圈,在高空呈西风环流。
然而受海温异常的影响,西风环流受到扰动,出现了蛇形的起伏,分成了西南风和西北风。
这次西风环流出现了三大缺口,西北风便趁机像潮水般一泻千里。
一股从加拿大北部吹向美国东部并一路南下;一股从北欧西部南下影响整个欧洲;另一股从我国新疆一路横扫,直至两广、福建等地,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也受到了影响。
除了受厄尔尼诺影响,这个冬天北半球还出现了多股异常冷空气。
气象专家表示,这是在全球变暖的特殊气候大背景下,各种因素叠加共同导致的。
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及影响原来,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
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
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
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
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
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
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
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
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范围如此广大的海洋水温持续升高呢?世界上至今尚无定论。
目前科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大气层或是海洋运动周期性变化而成;其二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有某种对应关系;其三是说,厄尔尼诺现象与太平洋海底地壳的活动如火山、地震等有关。
另外,也有人指出,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于温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厄尔尼诺已成为当今妇孺皆知的“气象怪物”,不少人对它颇有神秘之感。
而厄尔尼诺一词的原意也确实给人以神秘的想象,它是西班牙语“上帝之子”或“圣婴”之意。
但现在的气象上的含意已完全没有这些意思了。
它表示一系列的海--气反常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区的消失,(2)太平洋赤道地区东南信风的消失,(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热水向东部扩散,(4)由上述三种现象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反常。
从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的三种现象可知,在非厄尔尼诺时期应出现与上述三种现象相反的现象,即(1)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片冷水区,(2)太平洋赤道地区吹着东南风,(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着大范围的热水,如能搞清这三种现象的原因,对厄尔尼诺的起因也就不难了解了。
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着的海--气异常,只是在近30年来才逐渐清楚的,最早的厄尔尼诺仅仅是与东太平洋冷水区的消失相联系。
在一般年份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大片冷水区,这些冷水是从海洋深处翻出来的,为什么这里能上翻冷水,我们下面讨论。
这些上翻的冷水带有大量的营养物,引来大量的鱼虾来这里觅食和产卵,无疑,这对当地渔民而言是丰年。
冷水区一旦消失,鱼虾不来了,既使来了因水温偏高,造成鱼虾的大量死亡,这对当地的渔民来讲,无疑是灾年。
冷水区的消失都开始于圣诞节前后,当地人认为,这是上帝让他的儿子给人间制造的不幸,所以把这一现象称“上帝之子”或简称“圣婴”。
现在的人谁也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上帝有什么联系,仅仅反映气象中的一些现象,或者认为是气象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含量新名词。
现在人们关注的已远不是厄尔尼诺出现导致的某些现象,而是它对气候、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更多的人在研究厄尔尼诺的起因问题。
一、厄尔尼诺的起因及形成过程我们先把厄尔尼诺形成的主要原因告诉大家,然后再逐一地加以解释,(1)全球气温的上升,(2)春季西风带的加强,(3)沃克环流回归点的东移,(4)安第斯山对回归的沃克环流的阻挡。
以上四个原因,前两个属于全球性的,后两个属于区域性的。
而造成厄尔尼诺的关键是沃克环流的变化,所以在解释这四个原因之前,应当知道有关大气环流方面的有关知识。
大气环流这个词在气象预报中经常出现,因为大气环流是支配大气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而大气环流的变化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厄尔尼诺的出现与消失就是一个名为“沃克环流”变化的结果。
大气环流主要在10千米高度以下的对流层内活动,大气环流有许许多多,方向也各异,可以说,世界没有一个地方的气候不是受某一个特定的大气环流的变化所影响。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能够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从根本上讲,这就是全球大气能量的收支变化所决定的。
大气能量包括大气热能和大气动能的总和。
大气能量的99%以上来自太阳辐射,近一百多年来的太阳常数测量结果表明,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引起大气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0.0l℃,但实际上大气年际之间的温度变化可达0.2℃左右,可见引起大气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大气内部。
大气把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的50%左右转化为动能与热能,这就是大气能量的收入部分。
另外的50%左右反射进入字宙空间,这就是大气能量的支出部分?大气能嵌的收入与支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在+0.05以内。
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很复杂,有物理因素,有化学因素,也有动力学等因素,目前对这方面了解还不很消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就是对大气、海洋和陆地的污染是导致大气能量收支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大气能量收支的不稳定,也是造成大气环流变化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
我们仅讨论影响厄尔尼诺出没的大气环流是怎样构成和怎样变化的,该环流名叫沃克环流,是1969年由英国人沃克最初发现的。
沃克环流属海--气能量交换的环流,它发源于西太平洋赤道地区,陆地部分主要属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
这是一股上升的热气流,从这里升程到达6-7千米高度后向东偏南方向运动,到达东太平洋南回归线附近下降。
它在这里下降的原因有(1)受安第斯山的阻挡。
这里安第斯山高6000米上下,对沃克环流的东进,无疑是一巨大的阻力,(2)受南美大陆上升气流的阻挡,这里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较强的上升气流。
沃克环流在下降的过程受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使气流问西偏移,气流的中心位置降落在东太平洋的复活节岛附近。
因气流在下降的过程带有很大的冲击力、把东太平洋赤道以南大片表面洋水吹向西去。
同时又把这里深部的冷水上翻,于是在这里出现一片冷水区。
沃克环流下降后要回到它的发源地,这就在太平洋赤道地区形成一股东南风,人们称之为“东南信风”。
这股东南信风又把太平洋赤道上的表面洋水吹向西去。
(3)而西太平洋赤道地区是由成千上万个岛屿和半岛组成的弧形构造,西部基本上是封闭的,从东部吹来的洋水在这里堆积,在一般年份这里的海平面比东太平洋冷水区高60厘米左右。
堆积的水可达1万亿立方米。
又因这里的水不能流动,有较强的蓄热作用,所以这里成为太平洋最热的水域。
在一般年份这里比中太平洋高2℃左右,比东太平样冷水区高6℃左右。
这就是非厄尔尼诺时期太平洋出现的三种现象的原因。
(1)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冷水区,(2)太平洋赤道上的东南信风,(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的热水。
上述三种现象的消失就是厄尔尼诺的出现,我们看看厄尔尼诺是怎样形成的。
现在大家都公认的现象是,厄尔尼诺年一定是气温偏高年,这是为什么?气温上升,大气必然向外膨胀,这是热力学基本法则,大气向外膨胀,所有的大气环流的高度也将上升。
大气平均温度升高0.1℃可使大气平均向外膨胀20-30米。
对于赤道附近的大气向外膨胀值要比平均值高数倍。
沃克环流的高度升高后将超过安第斯山,已具备跨越安第斯山继续东进的条件,但在南美大陆上升气流的阻挡下。
又难以东进。
全球大气每年冬春季节西风带强盛,在强盛的西风带的推动下,使得已具备跨越安第斯山的沃克环流得以东进。
但已是强弩之末,很快地在南美大陆上空下降,下降后再返回它的发源地时,立即受到安第斯山的阻挡,这时的沃克环流全部降落在南美大陆。
因沃克环流带有大量的水汽,使得这里经常出现暴雨成灾狂风大作的反常天气。
这是“上帝之子”下凡后给人间带来的第一个灾害。
与此同时,在安第斯山西侧的东太平洋海域的冷水区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区的东南信风也消失,堆积在西太平洋赤道的热水向东部回流,这就是厄尔尼诺的出现,上面已经讲过,这种现象一定开始于春季。
经过四个月左右,这股热水流到东太平洋,于是整个太平洋赤道地区都热了起来,厄尔尼诺达到高峰期,这时的季节必然是夏季,此时,东西太平洋的海平面也趋于一致。
当厄尔尼诺达到高峰时,堆积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多余的热水也所剩无几,沃克环流的源动力也大为减弱,进入南美大陆上空的沃克环流开始西退,厄尔尼诺开始减弱。
如果沃克环流退回的路程与原东进的路程相等,于是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又恢复了原来同-海域的冷水区,但由于沃克环流源头的热量比原来减少很多,所以沃克环流退回的路程往往是比原东进的路程还远,这样,冷水区将问西扩大,这就是拉尼娜现象。
一次厄尔尼诺消失后必然出现拉尼娜,可以说,拉尼娜是厄尔尼诺的“副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