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浦初中培训机构初三语文春季班资料

杨浦初中培训机构初三语文春季班资料

初三语文春季班第十五讲阅读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1)濯.清涟而不妖(2)不蔓.不枝(3)陶后鲜.有闻(4)可以调.素琴1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7、《爱莲说》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______ ,______ 。

《陋室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_。

(4分)18、《爱莲说》作者写莲,同时写菊和牡丹运用了__________手法,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陋室铭》作者运用__________手法以古贤人自况,表明陋室主人的志趣和抱负。

(2分)【课外文言文阅读】曹操在兖州,引兵东击陶谦于徐,而陈宫潜.迎吕布为兖牧,郡县皆叛,赖.程昱、荀彧之力,全东阿、鄄、范三城以待操。

操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表为东平相。

唐庄宗与梁人相持于河上,梁将王檀乘虚袭晋阳。

城中无备,几陷者数四,赖安金全帅子弟击却之于内,石君立引昭义兵破之于外,晋阳获全。

而庄宗以策.非已出,金全等赏皆不行。

操终有天下,庄宗虽能灭梁,旋踵残覆亡,考其行事,概可睹矣。

(选自《容斋随笔》)【注】陶谦、陈宫、程昱、荀彧、王檀、安金全、石君立皆为人名。

1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 分)(1)而陈宫潜.迎吕布为兖牧(2)赖.程昱、荀彧之力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2 分)A.引兵东击陶谦于.徐 不求闻达于.诸侯 B.全东阿、鄄、范三城以.待操 卷石底以.出 C.唐庄宗与.梁人相持于河上 微斯人,吾谁与.归 D.考其.行事 其.真无马邪 1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2) 考其行事,概可睹矣。

20.对待有功之臣,曹操和唐庄宗的做法有何不同?(2分)【说明文阅读】“养命之源”五门堰①素有“养命之源”之称的陕西省城固县“五门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陕西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至今仍发挥灌溉作用的唯一一座古代水利工程,素有“陕南都江堰”之称。

②此堰系截湑水河流而建成的低坝拦河灌溉工程。

五门堰由堰口、堰坝、堰渠三部分组成。

工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拦河坝长374米,坝高1.2米,坝顶平台宽2.5米,坝坡宽15米。

渠首五洞下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设计科学合理,颇有四川都江堰建筑之风。

干渠长8.9公里,引水量2.5立方米每秒,现灌溉农田7300余亩。

③据《城固县志》记载,五门堰最早修筑时间是新汉王莽时代。

堰口先是土筑,遇大水崩溃,元朝至元年间(1335—1340年),城固县令蒲庸对已崩溃的土坝重新修建,在土坝的原址,用块石垒砌,建起一座拦河石坝。

在石坝底端,开五个放水涵洞,可以启闭。

在每个涵洞出口,砌一条引水石渠,坝东两条引水石渠,坝西三条引水石渠,故名“五门堰”。

④明代弘治、万历年间,三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建,使五门堰效益巨增。

据《五门堰碑记》记载: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城固县令郝晟主持重开斗山石渠,“深两丈,广倍之”,水量巨增。

明万历三年至七年(1575年-1579年),县令乔起凤扩建五门堰,“创修各洞湃水口,计田均水”,即现在控制水量的斗、升门,这个比较科学的均衡用水管理办法一直延用至今。

明万历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595年-1598年),县令高登明“私捐俸金,更木易石”,又主持修建五门堰,至此,五门堰水利工程才大抵告成,“共有分水洞湃三十六处,浇田五万余亩”,居城固群堰之首。

⑤解放后,五门堰又经多次整修、扩建,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成为城固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

现在的五门堰五洞中东南边的两个进水口仍在使用,西北边的三个洞已被封死。

原因是进水太多,用不了,由此可以联想到历史上五门堰的农业发展该是多么得天独厚,时至今日,还在发挥灌溉功能,而且水量充沛。

⑥1992年,陕西省建立了五门堰博物馆,将其列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门堰水利博物馆的成立,既填补了陕西省迄今无水利博物馆的空白,又有利于对五门堰水利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馆内藏有53通水利修建碑、水利纠纷碑、水利保护碑、歌功碑、堰产碑等历代碑石,号称“小碑林”。

这些碑石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五门堰的创修、管理等历史。

碑文语言流畅,字体娟秀,雕刻精湛,不仅为研究我国古代农田水利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还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⑦博物馆成立之后陕西省又出资300多万元对五门堰的明清古建殿宇、楼阁、碑廊等进行修葺和重建,使得古堰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的开展,两岸的植被已被完全保护起来,与附近的万亩橘园遥相辉映,迅速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8.请概况第③段至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3分)9.文章第②段列举一系列数字,有什么作用?(3分)10.“(五门堰)是陕西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至今仍发挥灌溉作用的唯一..一座古代水利”,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分)1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3 分)A.据史料记载,五门堰是新汉王莽时修建,是保存最完整、时间最久远,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B.在明代,五门堰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建,到明万历二十六年五门堰水利工程才大抵告成。

C.五门堰博物馆内的石碑,都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地记载了五门堰的相关历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D.经过修葺和重建,五门堰焕然一新,和周边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已经成为了陕西城固旅游胜地。

【议论文阅读】古往今来,成大器者往往需要在人生道路上默默潜行,于无声处悄悄浮起。

所以沉潜就成了一种人生艺术。

,人才辈出的谢氏家族在东晋时声名远扬,族人谢安却对如此显赫的家世不屑一顾。

他没有选择借助家族声望得官,却选择整日隐于群山之中,沉于万卷诗书,而在咸安年间政局动荡,举国面临倾覆的危难之时,他毅然选择出来任职,用积攒的满腹学识化解了内忧外患。

若谢安没有当年沉心静修的选择,恐怕谢家也只能与东晋王朝一同腐朽。

又如【甲】他们都有一种智慧的选择,就如上好的茶叶,没有选择在沸点水下急于散出芬香,而选择了在茶罐里潜藏多年,变得更加浓郁厚重。

沉潜,需要有一种纯净的品性。

剑客柳生从拜师学剑之日起,就只被安排去做一些洒扫庭院的杂事,既不允许他谈论剑术,也不准他碰剑,这种状况持续三年后,他的师傅竟然开始不分日夜地突袭柳生,迫使他在躲避及反击的练习过程中汲取剑术实战经验,最终成为剑术最精湛的剑客。

柳生练的是剑,修的却是一种沉潜的品性,蜕去浮躁的外壳,沉入名利所不及的僻静处,潜入常人罕至的深底,心无旁骛地追寻武道,最终攀上剑术巅峰。

剑道如此,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只有静下心来,心无杂念,才能达到成功的顶峰。

沉潜,需要有一种深度的蓄势。

如【乙】又如企鹅,它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每次将要上岸时,它都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

当企鹅到达适当的深度,再迅猛向上跃起,便能如离弦之箭般穿出水面,落于陆地之上,这种沉潜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让企鹅积聚起破水而出的力量。

企鹅如此,人亦如此,。

(原文有删改)1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9.从下列四个论据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

(只填序号)①诸葛亮在天下大乱之时,隐居隆中卧龙岗,熟读史书,研究天下大事,直至刘备三顾茅庐。

时机已到之时,才欣然出山,辅佐汉室,留下千古美名。

②曾国藩任湖南帮办团练大臣时,屡受排挤,还险些丢了性命,但他以朝廷利益为重,没有因为自己个人的恩怨而影响大局。

③勾践沦为亡国奴后,没有了尊严,失去了自由,但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率三千越兵以吞吴。

④孙子膑脚,遭受迫害,却没有放弃,他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命运,最终等到了施展自己抱负的时候。

甲乙20.根据文意,在文章中两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句子。

①②【记叙文阅读】少年阿拉的麦收季节符利群马上要收麦了,可阿妈的腿还没好,阿爸呢,细胳膊细腿的能割麦吗?再说还得照顾阿妈呢。

阿爸阿妈很头疼,十四岁的少年阿拉这时挺起小小的胸膛,承担起了收麦这重要的任务。

四点钟,阿拉就醒了,他睡不着,他的眼皮兴奋地跳动,脑子里幻想着收麦的情景。

可是,小小少年,你能顺利完成这项任务吗?A五月早晨的天空十分明净,淡蓝的天空衬着几缕细长白嫩的流云。

草花被一夜露水一浸,浸出青涩清香的气息。

阿拉蹲下身,目光从齐茬茬的麦芒间隙望去。

眼前的麦穗饱满结实,麦秆美丽整齐,像一片金色的森林。

现在,这片金色森林即将消失在他手中。

他轻轻地用掌心碰触麦芒,感觉这奇妙幽微的疼痛与刺痒。

“阿拉快割麦啊。

”有人从麦田经过朝他喊。

阿拉应了声,跳进麦田,戴上手套,握紧镰刀。

阿拉握紧左边的麦秆割下去,新镰刀的蓝光一泛,麦秆立刻倾倒在阿拉手中。

阿拉举起麦秆看新收获的第一镰,内心喜悦无比。

阿拉开始了第二镰、第三镰……很快他发现左边割麦非常别扭。

阿拉试了试从右边开镰,这一试,阿拉发现左边开镰的方式奇蠢无比。

当他挺直腰背歇气时,发现身后衍生着一条金黄色的弯弯曲曲的麦龙,一直一直追随他的脚后跟。

阿拉跑到高高的田埂,看到原本完整无缺的麦田,在他双手的改变下,出现了一个如月牙又如狗噬的豁口,豁口后拖着一条弯弯的麦龙,静静摊开在大地上。

“阿拉快点割麦啦。

”田埂上响过啪啪啪的光脚板声。

阿拉跳下田埂继续割麦。

汗水不断地从十四岁少年的额头淌下。

阿拉突然感觉脸颊痒得难受,然后是手,胳膊,胸前,到后来背脊处像是有几百只蚂蚁在啃噬,然后自下而上延向脖子,自上而下延向腰背……抓不胜抓,挠不胜挠。

阿拉脱下衣衫,只剩下长裤。

他用衣服拼命拍打全身,又抓又挠,甚至用嘴去咬手臂的红疙瘩。

一阵风吹过来,阿拉打了个大激灵。

身上的痒一下子止住,像是一阵来势汹汹的急浪,瞬间无影无踪。

阿拉疲惫不堪地倒在地上,像一匹中箭的小兽,嘴里发出微弱的哀叹。

他把草帽盖在脸上,又撩起几绺稻草盖在身上。

几只小虫子爬上阿拉的耳朵,阿拉捅捅耳朵,嘟哝了声“去”,用食指将小虫子轻轻碾成一抹绿绿的汁液。

阿拉闻了闻手指,指头有青草腥气。

五月温暖的阳光照在阿拉身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