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方面已经不用搜了,就按照这个模式一部分一部分逻辑清晰一点就可以,你主要再找找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正反两方面),还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什么影响(也从正反两方面找)最后再有点建议。
不用自己写,找专业点的论文就行。
新媒体研究相关资料整理新媒体(NewMedia)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有别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 包括网络电视(Web TV) 、对话链( Chat words) 、虚拟社区、博客( blog) 、播客、简易聚合(RSS) 、手机短信、IPTV、手机报纸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已经日益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特别是对于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流行和时尚充满兴趣,成为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早最直接的群体,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传播内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的定义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 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
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
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的定义:“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
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
”“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二、新媒体的特点分析与价值影响1. 新媒体的特点关于新媒体的基本特点, 美国俄裔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Lev·Manovich)提出了五项基本内容,即:以数字的方式展示(NumericalRop rowentation) ;模块化(Modularity) ;自动化(Automation) ;可变性(Varia2bility) ;转编码性( Transcoding) 。
这些基本特点主要揭示了新媒体所具有的数字技术特征。
这是新媒体所具有的最基本特征之一,除此之外,新媒体还具有这样的特点。
开放性: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速度上的限制,省去了许多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形成了即时传播的功能,“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新媒体在传播时间、内容和方式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
交互性:通过新媒体,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是受众。
新媒体中,“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有控制权”。
交互性是新媒体最突出的优势之一。
个性化:新媒体提供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服务,信息传播者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在新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用一个私有的可信赖的传播载体,用户就是消息源,门户对消息的控制被大大削弱。
虚拟性:由于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新媒体的信息源,就使得新媒体信息变得复杂多变,极具虚拟性,“利用各种软件,人们可以方便地毫无痕迹地修改文本、图片、声音、影像,可以制作出逼真的虚拟信息”。
除内容的虚拟性之外,新媒体在传播关系上改变了传统媒体特定的传播关系,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中,传者和受众的角色大多是虚拟的,信息交流的对方均是未知的符号代替。
这种虚拟角色带来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虚拟化,对传统的人际交往关系产生一定的冲击。
2、新媒体现在的发展状况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杨春兰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
对手机广播的研究不外乎“政策支持”和“运营模式”的探索,有学者就此分析了其典型的运行模式,并且提出在手机媒体产业链中,“内容提供商、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如何相互合作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还有研究者则着重在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广告互动上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来看,手机媒体成为新广告媒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并分析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广告之间的互动形式和广告互动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却认为,尽管新技术的狂热崇拜者及追随者们,坚信手机电视是新技术催生下的又一颗金蛋,但手机电视受到受众心理、内容和媒介繁荣的制约,因此“手机电视是辅助媒介的主流想像”,“技术的指挥棒为人类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术的高地’,也有可能是‘技术的漩涡’”。
有学者认为,“现在也许还没有人认为手机报纸的用户会赶上或超过报纸网络版或印刷版的读者数量。
但是,手机报纸确实是用一种21世纪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闻又忙于行路的公众提供了一种快乐阅读的享受”。
IPTV,传受互动进行时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人指出,“IPTV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
网络电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弊端。
业界人士提出,“网络电视不仅是电信运营商的一场盛宴,对节目制作商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然而,“在新媒体产业领域,广播电视已不再享有原先的政策保护和市场垄断优势,与市场接轨的企业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数字交互电视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它的发展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
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
”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数字电视,产业链有望增长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数字电视同样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广电总局正式将2004年定为“数字电视年”,并计划2005年完成3000万用户的目标。
2005年对数字电视的研究依然集中呼吁加快完善广电政策的制定,以有利于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增长。
有人指出,“可以预见,快速增长的数字电视用户将推动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快速发展,虽然要实现市场意义上的盈利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但作为政府作用的体现,传媒产业政策的放开、数字电视产业政策的推进为传媒企业指明了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还有文章从实证调查入手,对数字电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浙江传媒学院课题组通过市场调查数据说明:“数字电视点潜在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影响数字电视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数字付费推广的USP(Unique Sel l in gProposi t ion)发展模式,即认为数字电视应该有独特的销售主张,因为数字电视是“技术层面”和“内容层面”两者合一的综合体,而且必须以后者为核心,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老年人收视群体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有专家提出,老年受众是付费数字电视的潜在用户之一。
因此付费数字电视要兼顾老年人,启动老年市场。
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移动电视的发展迅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使得受众身在公交车上,没有选择电视频道的余地。
这种受众被动接收状态,无疑会降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然而目前尚无良策改变这种状态”。
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他们提出:“传播内容的强制性有利于拓展‘无聊经济’巨大利润空间”,“移动电视正是抓住了受众在乘车、等候电梯等短暂的无聊空间进行强制性传播,使得消费者在别无选择时被它俘获,这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比如广告)来说,传播效果更佳”。
还有学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这种强制收视的缺陷:“公交移动电视虽然为乘客提供了电视节目,但也必须保护乘客的公共利益”。
博客,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从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
2005年对博客的研究依然方兴未艾,较之于以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考量的角度更加多样化。
博客的发展使得有的研究者对其充满了信心,“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也的确需要具备信息收集、阐释、整理能力,同时提供个人想法的信息收集者,无论是否走向商业道路,无论是否代表个人或机构或政府组织,博客们有望成为公众的网络信息代言人。
”还有学者对博客传播中的传者进行分析,认为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即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
”同时,还指出博客传者的传播动机与“外部环境的挤压、内心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等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从传播学角度对博客的研究中,有学者总结了博客的传播模式及传播性质,认为“博客突破传统的网络传播,实现了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
对于博客的自由问题,有学者认为,博客的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话语自由,这种自由颠覆了“把关人”的概念,但事实上,博客世界里的自由同时也带了很多负面的东西,需要网民有自律的意识。
播客,新一代的广播?“播客”是2005年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上的又一个让人们耳目一新的词汇。
“同21世纪初低调诞生的博客相比,播客似乎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
”“通常指把那些自我录制广播节目并通过网络发布的人称为播客。
”2005年8月,上海还举办了中国首届播客大赛。
对于“播客”的研究始终避免不了与“博客”的对比。
有人认为,“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广播。
”朱红梅撰文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播客”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她认为,播客实现了从文字传播向音频、视频传播转化,增加了娱乐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