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

谈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

谈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
观《一个也不能少》有感
在我们无法满足自己基本的物质需求时,我们会去追求精神的满足吗?请思考这个问题,也许答案各有千秋,但请试想,在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里,人们连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无法满足,他们会很热衷教育事业、追求精神的升华吗?现在,请让我来叙述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里,这里只有一所小学叫永泉小学,学校里只有一个班,班上只有二十四个学生,而带领这个班的老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老师。

高老师是个很尽职,并且很有爱心的老师。

但有一天,高老师的母亲重病了,他不得不放下学生去医院看望母亲,所以,村长只得找人来代课,因事情紧迫,所以没有人来代课,只找到一个只上过小学的13岁女生来代课,村长允诺她,做完之后,会给他50块钱。

临走之际,叫魏敏之的13岁女生因为村长不给50块钱而跑来找高老师,此刻,高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魏敏芝:“只要我回来的时候,班里的同学一个也不少,那么,村长不给那50块钱,我来给,只要你看好了班里的学生。

”魏敏芝就是为那50块钱,记住了高老师的话,才在后来不顾一切地找回张慧科。

那个很调皮的男生是不懂爱的,他还很小,但却懂得要钱,那次,魏敏芝藏起了明新红,因为城里的老师来招特长生时,选上了明新红。

但魏敏芝记住了高老师的话:一个也不能少。

所以,她藏起了明新红,在村长来找人时,问张慧科,他说:“我不知道。

”当村长说给他钱时,他却懂得讨价还价,要先给钱了才说。

这种现象是可悲的,张慧科还那么小,他却知道了要满足物质生活,他的童年充满物欲,被蒙上了阴影,而影响他的是身边的坏镜中的人和事,他是祖国的新生力量,但这却让我感到悲伤。

而在这件事中的魏敏芝,她也是不懂的,明新红进城,代表着她的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也让她的未来增加了无限可能性,但魏敏芝却不知道这对明新红来说是件好事,她只记得要一个也不能少,才能那到那50块钱,她才13岁,但她同样也是为了生存。

我相信,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所以,当学习这条路无望时,人便会另谋出路。

张慧科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在这样的魏敏芝代课的几天后,张慧科跟随同乡的人去了城里打工。

魏敏芝知道后,就去找村长,希望找回来,但村长告诉她,这没办法,因为没钱,张慧科没钱,所以去了城里,他也没钱,所以不能去城里找张慧科。

而且就是去了也不会回来。

这是个很残酷的现实,但魏敏芝也是因为那同一个原因:一个也不能少。

所以她没有放弃。

她和同学们一起凑钱去城里找张慧科。

而在这其中,又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在没钱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去骗、去抢、去偷,而是用劳动去换取财物,所以尽管环境恶劣却还不至于湮灭人性。

在做工无法完成目标的情况下,魏敏芝走路去了城里,经过几番波折,最终通过媒体传播,找到了张慧科。

也因此引来了社会的关注,使永泉小学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改善。

虽然,此时得到了改善,但却是一时的,因为帮助不是永久的。

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阻碍贫困山区教育的本质是贫穷,因为贫穷,所以人们极力追求富裕,而富裕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读书,二是外出做工。

读书是一种投资,所以必然会有风险,因此,再看不到效益的情况下,人们都会很现实的选择看得见有摸得着方法。

但是做工是以消耗青春和生命为代价的,所以人们仍寄希望与读书。

但贫穷却一直不曾改变,这个问题放在现实生活中都无法解决。

所以,要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素质,就必须给人们以基本的物质保障,而这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人们才会提高其精神追求,才会提高人们的素养,达到教育的本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