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实务复习重点5----应付可转换债券版块甲上市公司于2000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总额为40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用于建造一套生产设备。
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期限为3年、票面年利率为3%。
甲公司在可转换债券募集说明书中规定:从2001年起每年1月5日支付上一年度的债券利息(即,上年末仍未转换为普通股的债券利息);债券持有人自2001年3月31日起可以申请将所持债券转换为公司普通股,转股价格为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面值每100元转换为8股,每股面值1元;没有约定赎回和回售条款。
发行该可转换公司债券过程中,甲公司取得冻结资金利息收入390万元,扣除因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而发生的相关费用30万元后,实际取得冻结资金利息收入360万元。
发行债券所得款项及实际取得的冻结资金利息收入均存入银行。
2001年4月1日,该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A公司将其所持面值总额为10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全部转换为甲公司股份,共计转换800万股,并于当日办妥相关手续。
2002年7月1日,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其他持有人将各自持有的甲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转换为甲公司股份,共计转换为2399.92万股;对于债券面值不足转换1股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总额1万元,甲公司已按规定的条件以现金偿付,并于当日办妥相关手续。
甲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成功后,因市场情况发生变化,生产设备的建造工作至2002年7月1日尚未开工。
甲公司的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溢折价采用直线法摊销,每半年计提一次利息并摊销溢折价;甲公司按约定时间每年支付利息。
甲公司计提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
要求:(1)编制甲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的会计分录。
(2)编制甲公司2000年12月31日与计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相关的会计分录。
(3)编制甲公司2001年4月1日与可转换公司债券转为普通股相关的会计分录。
(4)编制甲公司2002年7月1日与可转换公司债券转为普通股相关的会计分录。
答案(1)借:银行存款40360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面值)40000—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溢价)360(2)借:财务费用540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溢价)60贷:应付利息600(3)借:财务费用67.5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溢价)7.5贷:应付利息75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面值)10000—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溢价)52.5应付利息75贷:股本800资本公积—股本溢价9327.5(4)借:财务费用405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溢价)45贷:应付利息450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面值)30000—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溢价)45应付利息450贷:股本2399.92现金 1资本公积—股本溢价28094.08瑁老师(魏红元)版中级会计实务复习重点6---会计政策变更版块1.甲公司在1997年6月10日取得某项管理用设备。
原价是205万元,预计净残值是5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以上规定均与税法规定相同。
1998年12月31日转入不需用。
2002年起按准则规定,对不需用固定资产由原来不计提折旧改为计提折旧,并追溯调整,甲公司按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所得税率为33%。
每年按净利润10%提取法盈余公积,按净利润10%提取法定公益金。
要求: (1)编制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计算表(2)追溯调账(3)追溯调表答案:(1)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计算表年度1997,1998,1999,2000 ,2001 ,合计政策变更前已提折旧10,20,0,0,0,30政策变更后应提折旧10,20 ,20,20,20,90所得税前差异0,0,20,20,20,60所得税影响0,0, 6.6,6.6, 6.6,19.8累积影响数0,0,13.4,13.4,13.4,40.2(2)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0贷:累计折旧60借:递延税款19.8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9.8借:盈余公积8.04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8.04(3)资产负债表调整2002年年初数:累计折旧+60递延税款借项+19.8盈余公积-8.04未分配利润-32.16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调整2002年上年数管理费用+20利润总额-20所得税-6.6净利润-13.4年初未分配利润-21.44可供分配的利润-34.84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34提取法定公益金-1.34未分配利润-32.162东方有限责任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历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33%。
东方公司每年按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公益金。
2003年12月10日,公司董事会决定,从2004年起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并对一系列会计政策作了如下调整:(1)从2004年1月1日起,所得税核算由应付税款法改为债务法,并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
(2)东方公司的坏账在2003年年末以前采用备抵法核算,计提比例为应收账款余额的5‰;从2004年1月1日起,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仍为备抵法,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由余额百分比法改为账龄分析法,计提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追溯调整。
东方公司确定的计提比例为:应收账款账龄1年以内的按其余额的5%计提;1—2年的按其余额的10%计提;2—3年的按其余额的30%计提;3年以上的按其余额的60%计提。
东方公司2002年12月31日和2003 年12月31日的应收账款余额如下(单位:万元)账龄2002年12月31日2003年12月31日1年以内800, 15001—2年0, 5002—3年0, 03年以上0, 0合计800, 2000假定东方公司2001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零。
如果东方公司2002年年末按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假定其计提比例和账龄的划分与2003年相同。
假定东方公司在2002年度和2003年度未发生坏账损失。
按税法规定,实际发生坏账或按应收账款5‰计提的坏账准备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3)2004年1月1日起,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由成本法改为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2002年东方公司开始进行短期投资,2002年年末股票投资余额为1000万元,年末市价为1030万元;债券投资余额为2000万元,年末市价为2050万元。
2003年年末股票投资余额为1500万元,年末市价为1440万元;债券投资余额为2300万元,年末市价为2390万元。
上述股票和债券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
东方公司会计政策规定按投资类别计提跌价准备。
(4)2004年1月1起存货的计价由成本法改为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并按单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
东方公司2002年从国内购进一批电子产品,该项产品在2002年年末余额为4000万元,由于新的同类专利产品在年末上市,本批存货的销售价格受到很大影响,估计售价为3800万元,预计相关税费为80万元。
其他存货没有出现跌价迹象。
2003年,本批存货全部销售出去,销售价格为3850万元。
2003年年末库存A原材料、B产成品的账面余额分别为1000万元和500万元;年末计提跌价准备前库存A原材料、B产成品计提的跌价准备的账面余额均为零。
库存A原材料将全部用于生产丙产品,预计丙产品的市场价格总额为1100万元,预计生产丙产品还需发生除A原材料以外的总成本为300万元,预计为销售丙产成品发生的相关税费总额为55万元。
丙产成品销售中有固定销售合同的占80%,合同价格总额为900万元。
B产成品的市场价格总额为400万元,预计销售B产成品发生的相关税费总额为25万元。
其他存货没有出现跌价的迹象。
假定上述各事项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除所得税以外,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
要求:(1)计算东方公司因上述会计政策变更每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2)计算东方公司上述事项因追溯调整产生的递延税款借方或贷方金额。
(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1)计算东方公司因上述会计政策变更每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①坏账核算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年度,原政策计提的坏账,现政策计提的坏账,所得税前差异, 所得税影响,累积影响数2002, 4, 40, 36, 11.88 ,24.122003 ,6, 85, 79, 26.07, 52.93合计,10, 125 ,115, 37.95, 77.05A.原政策计提的坏账2002年:800×5‰=4(万元)2003年:2000×5‰—4=6(万元)B.现政策计提的坏账2002年:800×5%=40(万元)2003年:(1500×5%+500×10%)—40=85(万元)C.所得税的核算由应付税款法改为债务法,采取追溯调整,所得税的影响是:2002年:36×33%=11.88(万元)2003年:79×33%=26.07(万元)(计提坏账产生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在债务法下所得税影响额计入递延税款借方)②短期投资核算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年度,原政策计提跌价准备,现政策计提跌价准备,所得税前差异,所得税影响,累积影响数2002, 0, 0 ,0, 0, 02003, 0, 60, 60, 19.8, 40.2合计, 0, 60, 60, 19.8, 40.2A.原政策计提的跌价准备原政策按成本计价,不计提跌价准备B.现政策计提的跌价准备股票:2002年:市价高于成本不计提2003年:成本1500—市价1440=60(万元)债券:2002年:市价高于成本不计提2003年:市价高于成本不计提C.所得税的核算由应付税款法改为债务法,采取追溯调整,所得税的影响是:2002年;无2003年:60×33%=19.8(万元)(计提跌价准备产生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在债务法下所得税影响额计入递延税款借方)③存货核算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年度,原政策计提跌价准备,现政策计提跌价准备,所得税前差异,所得税影响,累积影响数2002 ,0, 280, 280, 92.4, 187.62003 ,0, 360, 360, 118.8, 241.2合计,0, 640, 640, 211.2, 428.8A.原政策计提的跌价准备原政策按成本计价,不计提跌价准备B.现政策计提的跌价准备2002年:电子产品计提的跌价准备=4000-3720=280(万元)2003年:电子产品在2003年全部销售出去,同时结转了跌价准备,年末无存货,不计提跌价准备。
B产品可变现净值=400-25=375(万元),B产品的账面余额为500万元,需保留跌价准备125万元,计提前跌价准备余额为零,故需计提125万元;A材料生产的丙产品有固定合同部分的可变现净值=900-55×80%=856(万元);丙产品有固定合同部分的成本=(1000+300)×80%=1040(万元),A材料需计提跌价准备,A材料此部分的可变现净值=900-300×80%-55×80%=616(万元),A材料此部分的成本=1000×80%=800(万元),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84万元;丙产品无合同部分的可变现净值=1100×20%-55×20%=209(万元);丙产品无固定合同部分的成本=(1000+300)×20%=260(万元),A材料需计提跌价准备,A 材料此部分的可变现净值=1100×20%-300×20%-55×20%=149(万元),A材料此部分的成本=1000×20%=200(万元),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1万元;故2003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25+184+51=360(万元)C.所得税的核算由应付税款法改为债务法,采取追溯调整,所得税的影响是:2002年:280×33%=92.4(万元)2003年:360×33%=118.8(万元)(计提跌价准备产生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在债务法下所得税影响额计入递延税款借方)综上所述:2002年由于追溯调整减少的净利润=24.12+0+187.6=211.72(万元)2003年由于追溯调整减少的净利润=52.93+40.2+241.2=334.33(万元)(2)计算东方公司上述事项因追溯调整产生的递延税款累计借方或贷方金额2004年年初由于追溯调整产生的递延税款累计借方余额=37.95+19.8+211.2=268.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