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化工原理(南京理工大学)01流体流动(5)_管路计算
化工原理(南京理工大学)01流体流动(5)_管路计算
流速
1.8 π ×0.0252 = 1.019m u= /s ÷ 3600 4
z − 0.053 − 2 = 0.55 z = 3m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1.5.2 复杂管路计算
理论分析出发点: 理论分析出发点:
稳定流动时,管路任意位置处的压强 p、竖直 稳定流动时,管路任意位置处的压强 、 高度 z、流体流速 u 及流体物性等数值恒定 、 唯一。 唯一。 稳定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稳定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即管路每一节点处的 流体流入量等于流出量。 流体流入量等于流出量。
2
4Vsi 而 ui = 2 πdi
(l + Σle )i 1 4Vsi 8λiVs2 (l + Σle )i i 2 = hfi = λi di 2 πdi π 2di5
5 5 5 d3 d1 d2 VS1 :VS2 :VS3 = : : λ1(l + Σle )1 λ2 (l + Σle )2 λ3 (l + Σle )3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结论: 结论: (1)当阀门关小时,其局部阻力增大,将使管路中 )当阀门关小时,其局部阻力增大, 流量下降; 流量下降; (2)下游阻力的增大使上游压力上升; )下游阻力的增大使上游压力上升; (3)上游阻力的增大使下游压力下降。 )上游阻力的增大使下游压力下降。 可见,管路中任一处的变化, 可见 , 管路中任一处的变化 , 必将带来总体的 变化,因此必须将管路系统当作整体考虑。 变化,因此必须将管路系统当作整体考虑。
检验流动是否处于层流状态
0.0735× 0.04× 900 Re = = = 88.2 0.03 µ udρ
Re<2000,假设成立。 ,假设成立。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水流过一根水平钢管, 例2 10°C水流过一根水平钢管,管长为 ° 水流过一根水平钢管 管长为300m, , 要求达到的流量为0.05 l/h,有2m的压头可供克 要求达到的流量为 , 的压头可供克 服流动的摩擦损失,试求管径。 服流动的摩擦损失,试求管径。
支管越长、管径越小、阻力系数越大 流量越小; 支管越长、管径越小、阻力系数越大——流量越小; 流量越小 反之 ——流量越大。 流量越大。 流量越大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二、分支管路与汇合管路
A C O A O C
B
B
分支管路
汇合管路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1、特点: 、特点: (1)主管中的流量为各支路流量之和; )主管中的流量为各支路流量之和;
(2)并联管路中各支路的能量损失均相等。 )并联管路中各支路的能量损失均相等。
∑hf1 = ∑hf2 = ∑hf3 = ∑hfAB
注意:计算并联管路阻力时, 注意:计算并联管路阻力时,仅取其中一支路即 可,不能重复计算。 不能重复计算。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2. 并联管路的流量分配
(l + Σle )i ui2 hfi = λi di 2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粘度为30cP、密度为 例1 粘度为 、密度为900kg/m3的某油品自容器 A流过内径 流过内径40mm的管路进入容器 。两容器均为敞 的管路进入容器B 流过内径 的管路进入容器 口 , 液面视为不变 。 管路中有一阀门 , 阀前管长 50m,阀后管长 ,阀后管长20m(均包括所有局部阻力的当量长 ( 度)。
如附图所示的循环系统,液体由密闭容器A进 例3 如附图所示的循环系统,液体由密闭容器 进 入离心泵, 又由泵送回容器A。 循环量为1.8m3/h, 入离心泵 , 又由泵送回容器 。 循环量为 , 输送管路为内径等于25mm的碳钢管,容器内液面至 输送管路为内径等于 的碳钢管, 的碳钢管 泵入口的压头损失为0.55m,离心泵出口至容器 液 泵入口的压头损失为 ,离心泵出口至容器A液 面的压头损失为1.6m, 泵入口处静压头比容器液面 面的压头损失为 , 静压头高出2m。试求: 静压头高出 。试求: (1)管路系统需要离心泵提供 ) z 的压头; 的压头; (2)容器液面至泵入口的垂直 ) 距离z。 距离 。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2)操作型计算 ) 已知:管子d 已知:管子 、ε、l,管件和阀门,ζ 供液 ,管件和阀门, Σ 需液点的z 点z1、p1,需液点的 2、p2,输送机 械 We; 及供液量V 求:流体的流速u及供液量 S。 流体的流速 及供液量
Σ 已知:管子 、 已知:管子d、 ε、 l、管件和阀门、 ζ 流量 s等, 、管件和阀门、 流量V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解:阀门全关时,阀前后的压力表读数表示 阀门全关时, 两高位槽液柱高度差为: 两高位槽液柱高度差为:
(8.83 − 4.42)×103 ∆z = = 0.5m 900× 9.8
管路总长度
l = 50 + 20 + 30 = 100m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p ∑H = ∆z + ∆ ρg = 0.5m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1)设计型计算 ) 设计要求:规定输液量 设计要求:规定输液量Vs,确定一经济的管径及供 液点提供的位能z 或静压能 。 或静压能p 液点提供的位能 1(或静压能 1)。 给定条件: 给定条件: (1)供液与需液点的距离,即管长 ; )供液与需液点的距离,即管长l; (2)管道材料与管件的配置,即ε及 Σζ; )管道材料与管件的配置, (3)需液点的位置 2及压力 2; )需液点的位置z 及压力p (4)输送机械做功 We。 ) 选择适宜流速 确定经济管径
如图所示,从自来水总管接一管段 向实验 如图所示,从自来水总管接一管段AB向实验
楼供水, 处分成两路各通向一楼和二楼( 楼供水,在B处分成两路各通向一楼和二楼(两楼高 处分成两路各通向一楼和二楼 度差5m) 两支路各安装一球形阀, 出口分别为C 度差 ) 。 两支路各安装一球形阀 , 出口分别为 的长度分别为100m、 和 D。 已知管段 、 BC和 BD的长度分别为 。 已知管段AB、 和 的长度分别为 、 10m和20m(仅包括管件的当量长度),管内径皆为 和 (仅包括管件的当量长度) 30mm。假定总管在 处的表压为 。 假定总管在A处的表压为 处的表压为3.5at,不考虑分支 , 处的动能交换和能量损失, 点B处的动能交换和能量损失,且可认为各管段内的 处的动能交换和能量损失 流动均进入阻力平方区,摩擦系数皆为0.03,试求: 流动均进入阻力平方区,摩擦系数皆为 ,试求: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4
解得管径为: 解得管径为: d= 雷诺数: 雷诺数:
2.27×10−8 = 0.010m 2
1.77×10−5 999.7 Re = = × = 1310 −5 µ 0.01 130.77×10
udρ
Re<2000,假设成立。 ,假设成立。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化工原理(上) 化工原理(
第一章 流体流动 ——(5)管路计算 ( )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1.5 管路计算
1.5.1 简单管路计算 1.5.2 复杂管路计算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1.5.1 简单管路计算
Vs1,d1 Vs2,d2 Vs ,d 3 3
一、特点 ( 1)流体通过各管段的质量流量不变 , 对于不可 ) 流体通过各管段的质量流量不变, 压缩流体,则体积流量也不变。 压缩流体,则体积流量也不变。
A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解:水经泵循环后,机械能不变,泵有效功 水经泵循环后,机械能不变, 等于摩擦损耗: 等于摩擦损耗:
He = Hf = 0.55 + 1.6 = 2.15m
1 1
图中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
u p z + 0− +∆ = 0.55 2g ρg
2
A z
2
2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ε 假设λ →u →Re d →查λ
符合? 符合?
注意:若已知流动处于阻力平方区或层流, 注意:若已知流动处于阻力平方区或层流,则无需 试差,可直接解析求解。 试差,可直接解析求解。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三、阻力对管内流动的影响
pa
1
1′ ′
pA
pB
2 2′ ′
A
F
解:水平管高度差为零:∆z = 0m 水平管高度差为零: 管路总长度 压头 流速
u=
l = 300m ∆p = 2m ρg
0.05 3600× d 2 4 Nhomakorabeaπ
1.77×10−5 m/ s = 2 d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假设流体作层流流动: 假设流体作层流流动:
32µlu ∑H = ρgd 2 32×130.77×10−5 × 300 1.77×10−5 = × 2 999.7× 9.8× d d2 2.27×10−8 m = 4 d
求:供液点的位置z1 ; 供液点的位置 或供液点的压力p 或供液点的压力 1; 或输送机械有效功W 或输送机械有效功 e 。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试差法计算流速的步骤: 试差法计算流速的步骤: (1)根据柏努利方程列出试差等式; 根据柏努利方程列出试差等式; (2)试差: 试差:
可初设阻力平方区之值
pa A pa B p1 p2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当阀门全关时,阀前后的压力表读数分别为8.83kPa和 当阀门全关时 , 阀前后的压力表读数分别为 和 4.42kPa。现将阀门打开至 开度,阀门阻力的当量长 开度, 。现将阀门打开至1/4开度 度为30m。试求: 。试求: 度为 (1)管路中油品的流量; )管路中油品的流量; (2)定性分析阀前、阀后的压力表的读数有何变化? )定性分析阀前、阀后的压力表的读数有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