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艾略特《荒原》的死亡主题

浅析艾略特《荒原》的死亡主题

浅析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主题
摘要:纵观艾略特的《荒原》,死亡主题几乎覆盖了全诗的内容。

本文通过探讨自然生物的死亡、人类情感的死亡、精神信仰的死亡这三个方面来揭示《荒原》的死亡主题。

关键词:《荒原》死亡主题
引言:《荒原》共分为“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部分,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犹如战后的物质世界一样,满目疮痍,巳经干涸得像一片荒原。

全诗让人感受到世人徘徊挣扎在生与死的矛盾之中,而死亡的映射充斥在全诗之中。

文学作品中不乏“死亡”这一主题。

按照弗洛伊德的假说,人生来便有一种“死的本能' 也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死亡是与生倶来,深入骨髓的。

《荒原》开头的引文中,西比尔的回答“我要死' 揭示了全诗的主题。

荒原人象征着战后的欧洲人,他们生活在战争带给他们的荒原中,没有爰情,只有动物般欲望的爰情荒原,缺乏宗教信仰的灵魂也犹如一片荒原,因而活着的荒原人生活极端枯燥乏味,感受不到活着的快乐与意义,这种虽生犹死的生活使他们渴求死亡的归宿,去天堂寻觅永恒的幸福,而同时“生的本能”强烈地对抗着这“死的本能' 但最终死亡还是占了上风。

一、自然生物的死亡
《荒原》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的残酷厮杀和争夺,彻底摧毁了西方人传统的基督教义、生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荒原》就是有感于此而写成的。

艾略特在《荒原》中多处描绘生活在废墟中并丧失了信仰的芸芸众生。

战后的欧洲正如诗中所写:大地荒芜一片,土地龟裂,万物枯竭。

当时的欧洲陷于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人们缺乏精神信仰,迷茫地生活着。

在第一章“死者葬仪”中,开首的诗句“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本应是万物复苏,舂意盎然的四月却满目荒凉,诗句“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枯死的树没有遮荫。

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勾勒出一番自然界生物垂死的画面,整个画面灰色而阴郁。

后面几章的诗句“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那被绞死的人”
“并无实体的城”“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首”都直接点出了死亡的主题。

整首诗从“我要死”这个主题开始,就揭示了荒原人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结局,死亡的本能是人类无法躲避的。

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造成的破坏随处可见,战争投射在人们内心的阴影,也使人们看到到处充满了死亡气息。

但是生和死作为一组永恒的二元对立关系,它们的相互对抗造就了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

所以,诗中说“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尽管巳经死亡,成为“尸首' 但荒原人那生的本能仍然具有对生的渴望,“发芽”和“开花”映射出生命的萌芽和蓬勃的发展。

而诗中“还是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则反映出荒原人对于生的本能战胜死的本能所持的怀疑态度。

由此可见,作者内心中矛盾而纠结的生与死的挣扎。

但是,死亡的本能最终战胜生的本能还是在第一章结尾处映射出来,艾略特引用了波德菜尔的《恶之花》的序诗,“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一一我的兄弟”映射出“虚伪的”人们不愿意承认这死亡的必然结局,这也为后面诗中逐渐强化的死亡气息做好了铺垫。

二、人类情感的死亡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悲观失望的情绪蔓延在整个西方世界,人们的理想和幻想全部破灭。

迷茫的荒原人对空虚无聊的现代生活极度绝望,但他们仍然渴望着纯洁的爰情和性欲的满足,他们需要最原始的动物本能——性的欲望来刺激自己麻木的神经,用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荒原人眼中的爱情变成了性爱关系,而荒原人们之间的爱情变成了赤裸裸的色欲。

人们之间已经不存在道义上的忠诚。

荒原人失去了纯洁的爱情,被色欲所取代。

赤裸的色欲吞没了原本美好的爱情,带着一股欲望之火,荒原人没了爱情,同时还有对生活的希望,选择死亡便成了荒原人摆脱这种痛苦的唯一途径。

当发现《荒原》中人们只剩下情欲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将其和《洛丽塔》中那个把对过去岁月的狂恋转化成恋童癖的男人联系在一起。

各种欲望,成为了一切罪恶之源。

过去的日子里,爱情是他们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所以他们现在就无法接受这种缺乏爱情的现实世界:《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变得只能爱上未成年少女,而荒原人则过上了有欲无爱的麻木生活。

无论是《洛
丽塔》还是艾略特的《荒原》人们丧失了原本就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爱情之后,那么也便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选择死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情欲的释放成为了荒原人爱情丧失之后唯一能得到一时满足的途径:他们是貌合神离的性伴侣、放纵情欲,有着与繁衍后代无关的麻木的性关系。

荒原人就这样过着空虚而又荒淫无度的生活。

当时社会的腐败、道德伦理崩溃表现为过度放纵的情欲和混乱的性关系。

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底层阶级,都摆脱不了这种无聊麻木的生活。

三、精神信仰的死亡
死亡的本能使荒原人意识到死亡既是痛苦的源头,也是痛苦的归宿,生的本能使荒原人不断呼唤着神,渴望神的救赎。

基督教提倡认罪悔改、饶恕、重生、与神同工、包容,敬仰并感恩基督(指对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进行感恩,他为拯救人类的罪恶而死),基督教号召自由、民主、仁义、义气与道义。

人们相信在他们处于危机和心灵无助时能够得到上帝的拯救,可是人们历经社会动荡、道德败落,上帝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将他们拯救,像“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所以身处荒原的人们对宗教失去了信心,对宗教仅存的一丝信仰已消失殆尽《荒原》的第三节《火诫》表示出,欲望之火让人利欲熏心,而圣火则能让人灵魂得到净化,有希望“浴火重生”之意,所以荒原人期望圣火能够将他们身上的罪恶都烧光,可是上天并没有降给人们有重生之意的圣火,于是他们认为无论是哪种宗教,都是无灵的,在他们最需要精神救助的时候都没有起任何作用。

在第五章“雷霆的话”里,诗人提到“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若还有水我们就会停下来暍了”表明“荒原”里荒的根源是水荒。

水是万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要素,无论是天上降下的甘霖还是地下涌出的泉水都能滋润大地万物、养育生命,带来勃勃生机。

所以,水就是生命力的象征,是生物得以繁衍的基本要素。

荒原人生的本能使他们焦急渴望精神的雨露。

然而,“只有枯干的雷没有雨”诗人通过雷声映射了只有精神甘露,即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到救赎。

然而,诗的后面又写到“则是有一个空的教堂,仅仅是风的家”映射出荒原人抛弃了宗教信仰,过着生不如死、毫无信仰和希望的生活,死便成了荒原人摆脱痛苦和灾难的最有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艾略特.荒原[A].未凡未珉编.外国现代派诗集[C].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
[2]杨亦军.死亡与拯救——《荒原》解读之一.[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
[3]包礼祥丁世忠.对死亡的追问和对永生的祈愿———再论《荒原》的死亡意识[J].江西社会科学,2007.3
[4]郭红,宋絮. T. S.艾略特《荒原》里的死亡情结.[J].林区教学,2014年第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