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体系简介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合作项目。
生态城将致力于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为中国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实现上述目标,生态城认真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选址区域的实际,围绕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和区域协调融合四个方面,确定了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
指标体系的制定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
指标选取原则1.科学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完备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又要避免指标的重叠和简单罗列;同时,应具有操作性,既要有一定的现实统计基础,又要在实践中可以测量得到或通过科学方法聚合生成。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衡量指标要以量化为主,但对于一些在目前难以量化且意义重大的指标,进行定性描述。
3.特色与共性相结合原则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综合指标,以利于其在不同区域复制和推广;同时,也要突出自身特点,形成区域特色。
4.可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设定的指标在近期能够实现,又要考虑杜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使指标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
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指标解读控制性指标区内环境空气质量指标规定,区内环境空气质量好于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不小于310天/年(相当于全年的85%);SO2和NOx好于等于一级标准的天数不小于155天/年(相当于达到二级标准天数的50%)。
本指标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执行。
中新天津生态城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科学合理绿化,净化空气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本指标的实现。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受区域大环境影响较大,要达到指标要求,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控制大气环境污染,实现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规定,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到2020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现行标准IV类水体水质要求。
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建设,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选址所在地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改善辖区内地表水环境,并通过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与湿地修复等措施.构建水生态与水循环体系,不仅是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的最大特色与成果之一,也将对我国北方水质性缺水城市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水喉水达标率指标规定.水喉水选标率达到1OO%。
水喉水标幸指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现行标准的水质达标率。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了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要求、二次供水卫生要求、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要求、水质监测和水质检验方法。
功能区噪声达标率指标规定,功能区噪声达标率达到100%。
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为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比例。
环境噪声达标区指在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中适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对工业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进行强化管理.综合治理,达到规定要求的城市区域。
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规定,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150吨-C/百万美元.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单位GDP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折算成碳的数值。
该指标反映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揭示经济增长对高能耗产业的依存程度.与国内常规同等规模城市相比.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环保建材的使用等,均有利于本指标的实现。
自然湿地净损失指标规定,自然湿地净损失为O。
自然湿地净损失是指本区内的蓟运河故道、河口湿地及其缓冲区范围的自然湿地都应受到保护,转换成其它用途的湿地数量必须通过开发或恢复的方式加以补偿,从而保持甚至增加湿地资源基数。
《国家林业“十一五”规划》提出全国50%的自然湿地及70%的重要湿地要得到有效保护,美国湿地保护政策中规定了自然湿地零净损失原则。
人工环境协调绿色建筑比例指标规定,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
绿色建筑比例为中新天津生态城特色指标.是指区内绿色建筑占建筑物总数的比例(临时建筑除外)。
绿色建筑指在其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和利用再生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
本地植物指数指标规定,本地植物指数不小于0.7。
本地植物指数指区内全部植物物种中本地物种所占比例。
该指标的设定旨在提倡乡土植物的应用和推广,在满足园林绿化综合功能的基础上,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入和选用适宜的外来树种,合理搭配,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植物群落。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规定,2013年起人均公共绿地不小于12平方米/人。
人均公共绿地是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
公共绿地是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用地,包括公园和街头绿地。
日人均生活耗水量指标规定,2013年起日人均生活耗水量不大于120升/人·日。
日人均生活耗水量是指每人每日生活用水中新鲜水的平均使用量。
该指标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既体现以人为本,又避免浪费或过度消费。
日人均垃圾产生量指标规定,2013年起日人均垃圾产生量不大于0.8千克/人·日。
日人均垃圾产生量是指每人每天生活垃圾的平均产生量.包括厨余垃圾、纸、木块、布、金属、器具、杂品以及庭院整修物等。
该指标的设定旨在实现中新天津生态城垃圾减量化,从源头控制固体废物产生.对城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与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指标相呼应。
绿色出行所占比例指标规定,2013年前绿色出行所占比例不小于30%,2020年不小于90%。
绿色出行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包括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其所占的比例即为每日采用乘坐公交车、地铁,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的人次占总出行人次的比例。
垃圾回收利用率指标规定,2013年前垃圾回收利用率不小于60%。
垃圾回收利用率指回收利用垃圾量(含资源化处理垃圾量)占垃圾总量的百分比。
该指标的设定旨在提高中新天津生态城垃圾资源化水平。
随着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日益严重,垃圾资源化成为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而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是垃圾资源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步行500米范围内有免费文体设施的居住区指标规定,2013年起步行500米范围内有免费文体设施的居住区达到100%。
步行500米范围内有免费文体设施的居住区,指区内步行500米可达范围内拥有免费文体设施的居住区占全部居住区总数的比例。
本指标是反映中新天津生态城基础设施完善和社会和谐程度的指标。
500米范围内设有免费文体设施,居民步行即可到达,既方便生活又增加了绿色出行的比例。
从另一角度呼应了绿色出行比例指标。
危废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规定,危废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危废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区内无害化处理的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的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比。
危险废物指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的物品;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属于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该指标的设定旨在构筑安全、宜居的人居环境。
无障碍设施率指标规定,无障碍设施率达到l00%。
无障碍设施率是指区内公共建筑、道路车站、文教医疗、园林广场等公共设施中.拥有无障碍设施的公共设施所占百分比。
无障碍设施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群体的安全通行和使用便利,在建设项目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
本指标体现了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方面。
市政管网普及率指标规定,2013年起市政管网普及率达到100%。
市政管网包括供排水管网、再生水管网、燃气管网、宽带网、电力电缆、供热管网等,与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
保障性住房占住宅总量的比例指标规定,2013年起保障性住房(公屋)占本区住宅总量的比例不小于20%。
建设公屋将解决生态城内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要。
公屋与私人住宅项目相结合,以确保社会各阶层居民能融洽的生活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
可再生能源使用率指标规定,2020年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不小于20%。
可再生能源使用率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指标规定,2020年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不小于50%。
非传统水资源是指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资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使用充分体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节约利用的原则,有利于缓解本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每万劳动力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指标规定,2020年每万劳动力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不小于50人年。
每万劳动力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指每名万劳动力中,参加、管理和直接服务R&D项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按全时人员折算的人年数,是一项反映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和从事研发活动时间的综合指标。
该指标的设定旨在提高中新天津生态城科技投入和劳动力素质,对构建科技创新、经济蓬勃的新型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就业住房平衡指数指标规定,2013年就业住房平衡指数不小于50%。
就业住房平衡指数指中新天津生态城居民中在本地就业人数占可就业人口总数的比例,反映居民就近就业程度。
本指标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创新与尝试。
该指标的设定旨在以本地生活、本地就业的形式对城市格局进行约束,合理减少出入境交通,将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成为功能全面的紧凑型城市,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引导性指标生态安全健康、绿色消费、低碳运行考虑区域环境承载力.并从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角度出发,保持区域生态一体化格局,强化生态安全,建立健全区域生态保障体系。
本指标目的是使生态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避免城市建设和发展可能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指标要求中新天津生态城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出发,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将开发范围和强度控制在可承载范围内;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逐步建立全区生态监测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生态安全和环境健康。
创新政策先行、联合治污政策到位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合作,贯彻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保障区域政策的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