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分泌


双相分泌机制
• 糖对B细胞的合成与分泌作用有时间 依赖性,新合成者分泌较慢。 • 胰岛中不同部位的B细胞的分泌速率 不同。 • B细胞内存在着两种反应性和/或活 性不同的β颗粒。 •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分泌机制。
影响胰岛素释放的因素
• • • • • 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 阳离子:钙、钾、钠、锰。 神经内分泌。 药物。 其他。
β颗粒向膜移动机制(4)
• 膜融合:融合处出现阴离子转运点, Cl- 和OH- 被主动运输入β颗粒,β颗 粒内渗透压升高,进而涨大溶解。 • 排粒作用:胰岛素、C肽及少量胰岛素 原排出细胞。
胰岛素分泌量
成人胰岛素的基础分泌量约为1U/小时,每餐 刺激胰岛素分泌量约为8U,因此每日基础的以 及三餐的刺激引起的胰岛素分泌总量约为50U。 其中95%为胰岛素,仅有5%以未转化的胰岛 素原或者裂解胰岛素原的形式被分泌。有文献 报告,成人每天分泌胰岛素总量约2mg,相当 与50U,与其合成量相当。
第二信使 — cAMP
B细胞必须在有适量的cAMP的条件下才能对 葡萄糖有反应,而且在有效葡萄糖浓度不变 的情况下,细胞内cAMP水平越高,胰岛素 分泌反应越强。可能作用机制: • 激活蛋白激酶,促进微管的合成。 • 抑制亚细胞结构对 Ca2+的摄取。 • 促进细胞内蛋白磷酸化,引起细胞膜通透性 及膜电位的改变。
营养物质: • 主要是葡萄糖,促进合成前胰岛素原 的mRNA的生成,也能促进由此mRNA向 前胰岛素原翻译的过程。 • 甘露醇和某些氨基酸也能刺激的胰岛B细胞中,胰岛素的分泌主要是 通过排粒作用。通过此种作用,富含胰岛素和 C肽的分泌颗粒逐渐向细胞膜方向移动,然后 颗粒外膜与细胞膜相融合,颗粒内的胰岛素及 C肽被释放入血。 • β颗粒向B细胞膜移动并逐渐成熟 →β颗粒膜 与B细胞膜融合 → 排粒作用(胞吐)。 • 在正常情况下,B细胞的排粒作用已足以维持 胰岛素基础分泌。
氨基酸作用机制
不同氨基酸作用方式不同,口服比静脉注射时强。 • 受体学说:有不同于葡萄糖的氨基酸受体。 • 代谢学说:氨基酸代谢产物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 通过对A细胞的刺激发挥作用:先刺激胰升糖素, 继而刺激胰岛素分泌。
脂肪代谢产物
脂肪酸可增强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 诱导作用,直接刺激物可能是柠檬酸 或CoA,肥胖者高胰岛素血症可能与此 有关。酮体也有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 对预防酮症酸中毒有意义。
可能的分子分区
• 内核:疏水氨基酸残基,如支链氨基酸 及半胱氨酸,维持胰岛素整体结构。 • 表面疏水区:缬、酪、苯丙氨酸,靶细 胞膜受体特异性结合部位。 • 表面极性区:甘、谷、酪、天门氨酸等 组成的极性区──信息传递部位,组、 丝、谷氨酸组成的极性区──与免疫学 性质有关。
前胰岛素原的合成
• 编码前胰岛素原的基因位于第11对染色体短臂, 接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区内。 • 胰岛素编码基因具有1355个碱基对,其编码区 域由3个外显子组成,分别编码前肽、B/C链和 C/A肽链。 • 转录成含有600个核苷酸的mRNA,继而翻译出 11.5kDa的前胰岛素原。
氨基酸刺激胰岛素分泌(1)
所有必须氨基酸均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 作用,而且能增强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刺 激作用。强度顺序:混合氨基酸 〉精氨酸 〉 赖氨酸 〉亮氨酸 〉丙氨酸〉…… 〉组氨 酸,临床上可用于胰岛功能检测。
氨基酸刺激胰岛素分泌(2)
• 有人发现,有些氨基酸只需与胰岛B细胞接 触即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如精氨酸本身 就能够引起B细胞膜的去极化和胰岛素的分 泌;而另一些氨基酸则与葡萄糖相同,必 须代谢产生ATP才能造成ATP依赖性钾离子 通道的关闭和胰岛素的分泌。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3)
• 启动胰岛素原生物合成的葡萄糖阈浓度为 2~4mmol/l,而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葡萄糖 阈值略高于这个水平,这就确保了B细胞 内有一个适当量的胰岛素储备。 • 血糖长期过高,胰岛素分泌功能衰竭,胰 岛B细胞退化、空泡变性、萎缩。
葡萄糖作用机制(1)
• B细胞葡萄糖受体学说:认为葡萄糖是通过其 在胰岛B细胞上特异性受体而发挥作用的。证 据是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立体特异性,按 其立体构象的不同,葡萄糖可分为D型和L型两 大类,只有D型葡萄糖能刺激胰岛素分泌。而D 型葡萄糖又可分为α-D葡萄糖和β-D葡萄糖两 种,它们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作用也有显著差 异。有人认为葡萄糖激酶即是葡萄糖受体。
胰岛素分泌机制
北京协和医院 向红丁
糖尿病的基本异常
• 致病原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 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主要问题:胰岛素不足或/和胰岛 素作用差(抵抗)。 • 基本改变:血糖增高。
糖尿病分型及病因机制的关系
伴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 β细胞遗传缺陷 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 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非常见免疫中介型 妊娠糖尿病 内分泌腺病 药物 遗传因素 胰外分泌病 感染
β颗粒向膜移动机制(1)
• 布朗运动学说:现在的电子显微技术已能将此 过程放大并显示。在正常情况下, β颗粒的 布朗运动可维持胰岛素基础分泌。 • 微管微丝学说:也很重要。微管系统由54KD的 微管蛋白亚单位聚合而成,直径 20~25nm, 含类肌动蛋白和肌浆球蛋白,具有收缩能力, 能将逐渐成熟的分泌颗粒逐渐拉到细胞膜附近。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1)
• 最主要的刺激物,而且对氨基酸及磺脲类药 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功能有着允许作用。B细 胞外葡萄糖浓度低于4mmol/l(72mg/dl) 时,氨基酸及磺脲类降糖药不能有效地刺激 胰岛素的分泌。 • 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反应迅速,血糖升高后 数秒至数分即可观察到胰岛素水平的增高, 而且这种增高与葡萄糖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
葡萄糖作用机制(4)
在代谢学说中,葡萄糖激酶也发挥着极为重要 的作用,是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起始点, 又是此过程的限速酶。能将葡萄糖运入B细胞 的葡萄糖载体(GLUT-2)虽在葡萄糖刺激胰岛 素分泌过程中意义重要,但似乎不具有限速作 用。除葡萄糖外,某些糖酵解的产物,如D-甘 油醛,也有刺激B细胞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胰岛素的分泌时相
三相理论: • 第一时相:快速分泌相。B细胞接受葡萄 糖刺激,在0.5~1.0分钟的潜伏期后,出 现快速分泌峰,持续5~10分钟后减弱。 • 第二时相:延迟分泌相。快速分泌相后逐 渐出现的缓慢但持久的分泌峰,其峰值位 于刺激后30分钟左右。
胰岛素的分泌时相
• 第三时相:对葡萄糖失敏期。延迟分泌 相后自发出现的对葡萄糖反应性下降、 胰岛素分泌减少的阶段。这种对葡萄糖 失敏可能是机体自我保护,以免胰岛素 过度分泌的一种机制。但在此阶段,胰 岛B细胞对其他刺激物,如对磺脲类降糖 药,仍可有反应。
胰岛素结构
• 17种51个氨基酸双链多肽,5734 道 尔顿,A(21肽)、B(30肽)双链。 • A6~11间及两链之间共3个二硫键。 • 在细胞内易形成4~8倍体。
理化性质
• 酸性蛋白,分子中酸性氨基酸较多,易 与鱼精蛋白及组氨酸等碱性氨基酸结合, 等电点的pH值为 5.3,酸、中性条件下 稳定,碱性环境下易破坏。 • 易在锌、钴作用下生成结晶。 • 空腹6~23 μU/ml,餐后高峰出现在30 -60分钟,增长5倍左右。 • 血中半衰期4.8分钟,二硫键及肽链断裂 后降解。
β颗粒向膜移动机制(2)
秋水仙素等微管毒素能通过阻止微管的 形成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在胰岛素的 分泌过程中,微管系统总量的意义并不 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微管蛋白亚单位向 微管系统的动态转换过程。
β颗粒向膜移动机制(3)
• 微丝系统:基本组成成分为肌动蛋白,这是 一种分子量约为43KD的球蛋白。微丝系统 为靠近B细胞膜表面的丝状亚细胞结构,静 止时阻止分泌颗粒的外逸,B细胞受刺激后 又能加快分泌颗粒向细胞膜运动。细胞松弛 素等物质能阻止微丝系统的形成,进而抑制 胰岛素的分泌。
Ca2+升高的机制
• Ca2+进入细胞增多:细胞外葡萄糖或K+ 浓 度增加→B细胞膜去极化→膜上电压依赖 性钙离子通道开启→Ca2+内入。 • B细胞内Ca2+外流受抑制。 • B细胞内Ca2+的螯合受抑制。 • 促进细胞内储存的Ca2+的动员。
细胞膜复极
B细胞上有Ca2+ 激活性K+通道, 细胞内Ca2+增多,促进K+ 通道开 启,细胞膜复极,并激活Ca2+ATP 酶,Ca2+外流增多,有助于 兴奋后细胞内Ca2+ 浓度的恢复。
胰岛素的生物合成
胰岛素结构基因 → 前胰岛素原的 mRNA → 前胰岛素原(Preproinsulin)→ 前肽 + 胰岛素原(Proinsulin)→ 胰岛素 + C 肽 + 精赖(A)精精(B)。
胰岛素的生物合成
• 胰岛素原:86个氨基酸,含35个氨 基酸的联接肽,占总胰岛素免疫活 性的5~15%,生物活性仅为胰岛素 的1/10~1/15。 • 裂解胰岛素原(splitproinsulin): 有免疫活性,生物活性很低。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2)

有效刺激阈浓度:4mmol/L(72 mg/dl), 最佳反应浓度范围为5.5~16.7mmol/L (100~300mg/dl),最大半刺激当量为 8mmol/l(144mg/dl),最大分泌量时葡萄 糖水平为17~28mmol/L(300~500mg/dl), 血糖恢复正常后胰岛素分泌迅速下降。
葡萄糖作用机制(2)
• 代谢学说:认为葡萄糖代谢产物方有刺激胰 岛素分泌的作用,如6-磷酸葡萄糖、1,6 二磷酸果糖、磷酸丙糖和山梨醇等都有刺激 作用,其受体可能是糖代谢酶类,能抑制糖 酵解的物质均能抑制胰岛素分泌。
葡萄糖作用机制(3)
葡萄糖在B细胞中通过糖酵解或者三羧酸循 环代谢,产生ATP或引起ATP/ADT比率的增 加,导致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关闭,阻止 了细胞内钾离子的外流,造成胰岛B细胞膜 的去极化,促进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钙离子 通道的开启,胞外钙离子的内入和细胞内钙 离子水平的升高,进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