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侵蚀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明确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堆积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会分析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结合案例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特点。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河流侵蚀作用与河谷形态的关系。
河流凹凸岸的判别、应用。
【教学方法】Google Earth辅助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课前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河流地貌(设计目的:一是做好上课前准备,二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激发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兴趣)承转:刚刚我们欣赏了幽深陡峭的峡谷,气势磅礴的瀑布,蜿蜒多姿的河湾等,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形态迥异的河流地貌?这节课我们将沿长江来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
内容设计:环节一: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学生在沿长江的旅行中落实基础、解决疑惑长江之旅第一站:虎跳峡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河流侵蚀作用演示实验理解河流下蚀、溯源侵蚀以及两种侵蚀对河谷形态的影响应用提升:请画出若干年后,长江河床由于侵蚀可能形成的新的河床纵剖面线长江之旅第二站:荆江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利用河流纵向、横向剖面图逐步引导学生思考1、河流凹凸岸的形成与流水侧蚀、堆积作用的关系2、河漫滩、河漫滩平原的形成3、寻找河道改道的历史见证—牛轭湖长江之旅第三站:长江三角洲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河流的堆积地貌是否只发生在河流的中下游,承转第四站长江之旅第四站:冲击-洪积扇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平面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冲击-洪积扇的形成过程河段地貌河流上游河流中游河流下游侵蚀地貌侵蚀类型河谷变化河谷形态形成阶段搬运堆积地貌类型形态特点位置成因环节二:课堂探究【探究一】实践出真知——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实验实验要求:每组要明确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实验目的: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实验材料:一瓶沙子、一本书、一张白纸实验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2)将书本打开,斜放于桌面上;(3)将沙子自书本的中缝由高处向下缓缓倾倒;(4)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打开的书本代表山地,白纸代表山前平地,沙子代表河流携带的水和泥沙)思考:1、 沙子在白纸上的堆积形状?2、推断山前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 (流水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
) 【探究二】 城市建设规划师——为荆江某市出谋划策某市想在荆江此河段发展经济,交给作为规划师的你,在河流A 、B 两点选择哪个地方适合建城市、哪个地方适合建港口,哪个地方适合建淘金区。
1、 你在掌握了河流地貌的情况下,需要做出沿AB 线的河流剖面图(A 、B 标在图中相应位置)2、结合所画的河流剖面图,最终选出A 、B 两岸哪个地方更适合建城市、哪个地方更适合建港口,哪个地方更适合建淘金区,请说明你的理由?环节三:知识小结环节四:寄语长江在征途中,不管遇到多少障碍,多少阻挠,她从不气馁,从不退缩,因为她的信念只有一条:勇往直前,心向大海。
我们的人生路难免遇到坎坷、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目标,勇往直前,一定会成功!巩固练习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情分析AB“V ”型谷槽型谷下蚀 溯源侵蚀 侧蚀洪(冲)积扇平原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的发育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侵蚀作用 聚落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变化的基本原理,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并且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学生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使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以某条典型河流为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本节中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如河流三种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形态的影响、河漫滩的形成等,由于学生阅历浅,知识面不够宽等,对案例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河流地貌的发育——效果分析采用GoogleEarth软件展现河流地貌,使学生更能直观的感受地貌形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整节课以长江之旅为主线,从河流侵蚀地貌到堆积地貌,逐步引导,层层深入,吸收有效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模拟实验展示流水的下蚀和溯源侵蚀对河谷地形的塑造,模拟实验演示冲击-洪积扇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材分析本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作为本章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节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再次应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部分是重难点集中区,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
教材“活动”中以张家界的河谷形成为案例,让学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
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
课本以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为案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当然我们也可以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第二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聚落分布的影响。
随后,教材还设计了“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评测练习读下列四幅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C.丙—乙—甲—丁 D.丙—丁—甲—乙2.影响图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 B.冰川作用C.流水的侵蚀作用 D.流水的搬运作用读下图,回答3-4题3.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沿M—N的河床和水流特征的是( )A.A B.BC.C D.D4.以下关于这种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水流方向与图示相反,则N岸侵蚀,M岸堆积。
B.这种特征的河流多分布在崎岖的山区。
C.这种特征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平稳,利于航行。
D.其发展趋势是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突然变直。
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宫室遗址分布在( )①河流右岸②河流左岸③被堆积的河岸④受侵蚀的河岸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①便于观测水情②利于取水灌溉③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④矿产资源丰富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7、(2014年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
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7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图7右照片)。
图7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反思1、课堂的生成千变万化,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提高应变能力。
课堂上投影仪无法使用,使得投影效果无法展示,能形成答案的改为落实到黑板;图片展示只能快速轮看,幸好图片是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大家接受快。
2、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如黑板板图的点评要及时并恰当,点到要害。
3、学会倾听学生及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认真倾听,教师应当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跟上学生的思路,及时捕捉学生的观点并给予灵活的点拨,实施课堂上的有效交流。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分析: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该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地表形态的实例很多,可以选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课标中选取的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新教材在内容上做了分散处理——第四章第二节中“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三节“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举例说明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