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实务培训教材
(4)不喜欢工作,需要对他们采取强制措 施或惩罚方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 标。
2.Y理论
(1)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 工作;
(2)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 行完成任务的承诺;
(3)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 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
(4)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需要层次论主要试图回答这样的 问题:决定人的行为的尚未得到满足 的需要有些什么内容?梅奥认为工人
在劳动过程中被激励的前提,是作为 “社会人”的人格状态而存在的人,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动物”。
马斯洛通过对需要的分类,找出 对人进行激励的途径,即激励可以看
成是对具体的社会系统中未满足的需 要进行刺激的行为过程。
这个环境被称为“力场”。
四、需要的管理学意义
激励的出发点,是激发人未满足的 需要。需要对管理学的领导职能来说,
是能否发挥管理作用并影响组织成员完 成组织目标的前提。
从领导方式看,需要是领导者指挥 下属和鼓励下属的行为基础。组织目标
的实现,不仅是领导者运用权力影响下 属的过程,而且还是领导者能否为下属 创造发展空间以整合个人目标的过程。
马斯洛的理论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
这种需要层次是绝对的高低还是相对的
高低?我国管理学者认为人类需要实际 上具有以下特点:
需要的多样性,是指一个人在不同
时期可有多种不同的需要或在同一时期 存在好几种程度不同,作用不同的需要。
需要的层次性,是相对排列而不是绝对
由低到高排列的,需要的层次应由其迫
切性来确定。需要的潜在性,是决定需 要是否迫切的原因之一。需要的可变性,
60年代中期提出并形成的。期望理论 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
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 会采取特定的行动。有效的激励取决 于个体对完成工作任务以及接受预期 奖赏的能力的期望。
根据这一理论研究,员工对待工 作的态度依赖于对下列三种联系的判 断:(1)努力-绩效的联系。(2)绩 效-奖赏的联系。(3)奖赏-个人目标 的联系。
四、X理论和Y理论
这是关于人性的问题,由美国管
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总结提
出。管理者对于人性的假设有两种对 立的基本观点:一种是消极的X理论;
另一种是积极的Y理论:
1.X理论
(1)员工天性好逸恶劳,只要可能,就会躲 避工作;
(2)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
(3)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 现状,缺乏创造性;
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 成就感;外部尊重包括地位、认可和 关注。
(5)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与发展、发挥
自身潜能、实行理想的需要。这种需 要一般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胜任感方 面。二是成就感方面。
马斯洛还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高 低两级。前两种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
要,而后三种称为较高级的需要。高 级需要使人从内部得到满足,低级需 要则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
第十二章 激励
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影响他人的能力,
激发他们为组织提供有益贡献的工作热 情,去实现自己为组织制定的目标。
管理者不仅要根据组织活动的需要
和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差异,将不同的人 安排到不同的岗位上,为他们规定不同
的职责和任务,还要分析他们的行为特
点和影响因素,创造并维持一种良好的 工作环境,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改变和引导他们的行为。
一、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
斯在1965年首先提出来的,也为社
会比较理论。这种理论的基础在于:
员工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他们总 是在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对于他 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有所影响。 这种理论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 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员工选择的与自己进行比较的 参照类型有三种,分别是“其他 人”、“制度”和“自我”。
赫兹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 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 素。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
绪有关的因素。这类因素并不能对员 工起到激励作用,只能起到维持工作
现状的作用,因此又叫“维持作用”。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
有关的因素。这两类因素与员工对工 作的满意程度之间的关系如图:
这种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 是: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 次的需要:
(1)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
感伤害的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现 在的安全的需要;另一类是对为了的 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
及接纳方面的需要。主要产生于人的 社会性。
(4)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
IP:自己对付出的感觉;
Ix :自己对他人的付出的感觉
(1) QP / IP=Qx / Ix,进行比较的员工觉
得报酬是公平的,他可能会为此而保 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2) QP / IP>Qx / Ix,则说明此员工得
到了过高的报酬或付出的努力较少。 此时,他不会要求减少报酬,而有可 能会自觉增加自我的付出。但过一段 又回到原先的水平。
二、激励与行动
人类的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 种需要的追求。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产 生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
激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动力,而 行为是人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
致的整个过程。无激励的行为,是盲目 而无意识的行为;有激励而无效果的行 为,说明激励的激励出现了问题。这说
明,激励与行为也有匹配的问题。
上述分析表明,公平理论认为组织中
员工不仅关心从自己的工作努力中所取得 的绝对报酬,而且还关心自己的报酬与他 人报酬之间的关系。
公平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非常重 要,它告诉管理人员,员工对工作任务以
及公司的管理制度,都有可能产生某种关 于公平性的影响作用。而这种作用对仅仅 起维持组织稳定性的管理人员来说,是不 容易察觉的。
对组织员工进行激励,是建立在对 人的运动规律的认识基础上的。
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 和外因。内因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
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激励的有效性在 于对内因和外因的深刻理解,并达成一 致性。
为了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
领导者可以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 创造条件促进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可以 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的行动的环境。
是指需要的迫切性,从而需要的层次结 构是可以改变的。
二、双因素理论
也叫“保健-激励理论”,是美国心理
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
后期提出的。这一理论的研究重点,是组织
中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赫兹伯格试图证 明,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任务的成功与失败。经过调查分析,他发现
引起人们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一些工作的外 在因素,大多同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有关; 能给人们带来满意的因素通常是工作内在的, 是由工作本身决定的。
要通过激励促成组织中人的行为的 产生,取决于某一行为的效价和期望值。 效价是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 爱程度。期望值则是某一具体行动可带
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
能够满足某一需要的行动对特定个
人的激励力应该是该行动可能带来结果
的效价与该结果实现可能性的综合作用 的结果。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三、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
亚当斯提出“贡献率”的公式,描述员 工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对所获报酬的比较以 及对工作态度的影响。
QP / IP=Qx / Ix
1.横向比较
所谓横向比较,就是将“自我”与“他 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报酬的公平性, 从而对此做出相对应的反应。
在上式中:
QP :自己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 Qx: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激励的对象是组织范围中的员工或
领导对象。
正确认识激励的对象,有助于体现
领导的管理学职能。组织中的领导者应 该从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基础出发,认 识员工的组织贡献行为。即认识到人的 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则是由需 要引起的。
通过认识激励的对象来说明:需要
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不同的需要在不同 的条件下会诱发出不同的行为。
激励理论大多数是围绕人的需要
的实现及其特点的识别,以及根据需 要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来采取措施, 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而展开的。因此, 根据对激励对象不同方面的重视程度,
一般可把激励理论分为激励的内容理 论、激励的过程理论、激励的强化理 论。
第二节 激励的需要理论
这类激励理论,根据对人性的理
解,着重突出激励对象未满足的需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他们经常有较多的机会晋升到组织的高
级管理层;另一方面,有着强烈依附感 需要的人,是成功的“整合者”,他们
的工作是协调组织中几个部门的工作。 高归属需要者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的环 境,希望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相比之
下,有强烈的成就需要,但没有强烈的 权力需要的人,容易登上他们职业生涯
的顶峰,只不过职位的组织层次较低。
类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社会的
系统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分类,通 过提供一种未满足的需要的框架,寻
求管理对象的激励效率,称之为需要 层次论;另一种是从组织范围角度出
发,把人的需要具体化为员工切实关
心的问题,称之为双因素双因素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
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
罕·马斯洛提出的,也称为马斯洛需要 层次理论。
激励的内容理论突出了人们根本上
的心理需要,并认为正是这些需要激励人 们采取行动。管理人员可以设计工作去满 足需要,并辅助适当的和成功的工作行为。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理论
激励的过程理论试图说明员工
面对激励措施,如何选择行为方式 去满足他们的需要,以及确定其行
为方式的选择是否成功。过程理 论有两种基本类型:公平理论和 期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