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起讫时间:
2、阶段特征:①
A、明朝:
B、清朝:

3、世界历史:进入新时期——表现:



4、中国历史:未能与时俱进,从以后逐渐落伍——原因:
A、
B、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本节学习重点:
1、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及其表现(特别是废除丞相和三司的名称、职权);
3、《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
4、明朝的主要特务机构及其影响;
5、八股取士的目的、命题范围和文体;
6、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动者;
7、迁都北京的时间、人物。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建立:①时间:②建立者:
③年号:④都城:
2、君主专制的加强——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①中央——政治上:A、
B、
②中央——军事上:A、
B、
五军都督府:
兵部:
战时:
③地方——实行三司:内容:A、
B、
C、
相互关系: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①制定者:
②内 容:A 、
B 、
③实 质:
2、设立特务机构:①目 的:
②设立者:
③机构:锦衣卫:A 、
B 、
东厂、西厂:由 统领, 直接控制。

三、八股取士
1、目的:
2、特点:①命题范围:
②答题要求:
③文 体:
3、影响: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①背 景:A 、明太祖:
B 、建文帝:
②时 间:
③发动者:
④结 果:A 、 下落不明, 登位
B 、1403年改元 ,改 为
2、迁都北京:①时间: ②人物:
基础网络
(南京)。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②设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监察司法和军政。

年,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南下。

1402年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三司互相牵制 大权统归中央
②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高考题:
1、(2006年江苏高考题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

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
2、(2005上海单科29)明太祖与窦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

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问题:(6分)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4分)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1分)
(3)这则村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1分)
(2006年江苏高考题27)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并指出其影响。

(11分)
思考题:
1、从明代官制的调整中,可以看出其显著特点是什么?
(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受命于皇帝)
2、从明朝君主专制发展的过程看,专制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①不断改革中央政权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理;
③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3、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历代封建王朝是怎样处理这一问题的?
4、科举考试在历史上曾起过什么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又造成什么后果?
高考题参考答案
1、B
2、(1)答: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答:殿阁大学士。

(3)答: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答案要点(共11分)
①史实:
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专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①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②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③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