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生产工作更加得到重视和加强。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
2013年,市委、市政府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强指导和调控。
张敬华书记多次亲自过问安全生产工作,帮助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多次在事故快报上作重要批示。
朱晓明市长到任后第二个调研视察的政府组成部门就是市安监局,去年“11.8”事故发生后,朱市长立即中断在丹阳的调研,赶赴现场,亲自指挥应急救援,当天晚上就主持召开安全生产紧急会议,提出严格要求,体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安全生产的关心和支持。
王常生副市长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后,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和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出了加强安全生产季度调度的新办法,改变了过去年终秋后算账式的考核办法,加强了平时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
二是工作机制健全。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督查、考核、问责机制,市政府每季度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分管市领导定期组织召开市安委会工作会议,研究分析安全生产形势,适时召开重点工作推进会和点评会,有力推动了“打非治违”、“四项排查”、“安全生产执法月”等活动的顺利开展。
每逢重要节假日,市安委会都要制定安全检查方案,由市领导带队深入基层、企业、工地进行安全检查。
在市领导的带领下,各级政府都将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同步进行安排和部署,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新局面。
三是责任落实到位。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市逐层逐级签订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政府主要负责人与分管领导分别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有力促进了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全面落实。
同时,大力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活动,督促和帮助企业严格遵守和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依法依规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切实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更加深入。
2012年,我市切实加强了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岗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坚持将隐患排查与严格执法相结合、隐患排查与落实整改相结合、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隐患排查整治活动。
一是“安全生产执法月”活动。
针对春节后农民工返城和夏季高温事故多发的特点。
我市分别在3月份和6月份,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执法月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540余人次,对4200多家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了安全生产集中执法检查,立案查处136家,下达限期整改指令书1450多份,严厉打击了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排查出一批较大的安全隐患,有效遏制了当时事故多发态势。
二是“四项排查”工作。
8月份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四项排查”工作后,我市通过建立例会制度、通报制度、督办机制、问责机制狠抓落实,市安委会成立一个综合督查组和八个督查指导组,由市安监局领导班子和市公安局分管领导分片包干,带队对7个辖市区和21个重点部门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安全隐患排查的督查工作,每周的督查时间都确保不少于2个工作日。
据统计,“四项排查”期间全市共排查生产经营单位16195家次,一般隐患18227条,其中已整改18020条,整改率达98.8%,其中列入市级挂牌督办的15家重大安全隐患已全部化解。
三是“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从4月中旬开始,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统一部署,我市认真组织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市安委会成立七个督查组,对各辖市区和市属十四个重点部门,通过开展四次督查和四次点评推进会,推动了全市“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有序开展。
行动期间,全市共出动8660个检查组次,执法人员22055人次,检查企业16322家次,警告7531家次,责令改正、限期整改、停止违法行为25459起,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生产设备9起,责令停产、停业、停止建设301家,暂扣或吊销有关许可证、职业资格118个,关闭非法违法企业10家,行政拘留11人,移送追究刑事责任7人,行政处罚金额635.7万元。
四是“安全生产整改提高月”活动。
在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和“四项排查”两项工作期间,针对当时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市安委会在8月份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整改提高月”活动,通过明确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企业以及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领域的整改提高工作标准,严格对照标准找差距,扎实搞好集中整改,以整改的高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的快提升。
五是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
在重要节假日和十八大期间,市安委会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多行业的安全生产大检查。
并且由市安监局领导班子带队成立督查组,对各辖市区和有关部门在这些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严格督查,确保了重大节日和十八大期间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全市共检查企业8790家次,查出一般隐患6386条,均已按要求落实整改。
三、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更加扎实。
一是安全标准化创建达标活动。
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统一部署,我市在非煤矿山、危化企业、建筑施工、冶金、烟花爆竹、船舶修造等行业,按照国家有关行业标准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截止目前,全市已有220多家企业通过了二、三级标准化的评审。
同时,市安监局把工作重点放在创建过程和创建活动整体的推进上,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
二是安全文化建设。
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载体,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
开通了官方微博,组织“安全生产志愿者在行动”公益活动,邀请国家男排队长陈平作为形象代言人,拍摄安全公益广告并在电视台播放,营造了“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深入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和安全社区创建活动,落实安全文化建设的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社区安全环境建设,提高社区成员预防和应对事故伤害的能力。
三是安全培训教育。
扎实推进培训教育内容规范化、方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管理信息化。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市共培训三项岗位人员21648人次,企业班组长1030人次,农民工11000多人次。
四是应急管理。
制定和落实全市安监系统24小时不间断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严格执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修订完善安监系统的专项应急预案和10个由各职能部门负责的子预案。
针对去年“11.8”事故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救援人员配备、物资调度、经费保障,确保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针对性。
五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镇江新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平台已在全省全面推广,其他辖市区正在以企业事故隐患自查自报系统为基础,积极推进先进适用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建设。
市安监局还组织研发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化监控平台,使企业的标准化创建真正做到常态化、制度化。
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更加严格。
继续加大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非煤矿山、冶金、烟花爆竹、职业健康等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和监管力度,积极创新举措,取得明显成效。
其中危险化学品领域:全市涉及危险工艺的110家化工企业已全部完成了自动化控制改造;认真组织开展在役化工生产装置安全设计诊断工作;对城市中心和人口密集区域的加油站、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储罐,强制推行阻隔防爆技术。
建筑施工领域:所有新开工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全部采用“LBS定位系统”,对主要管理人员实施动态考核,并与招标市场联动,作为办理新开工工地安全备案的条件之一。
建立健全施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将市区200多家企业录入基础数据库,建立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实现企业资质的动态管理,实行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将企业的安全诚信纳入招投标管理,加大了企业的违法成本。
交通运输领域:已完成44家危化运输单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试点工作。
加大交通运输安全的科技支撑力度,有7个项目通过省、市科技成果鉴定,2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消防安全:以高层公共建筑、多产权多使用权建筑、人员密集场所、建筑消防设施为整治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划分网格,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推行“户籍化”管理,从严执法,全面开展火灾隐患排查。
职业健康监管:着力落实企业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积极推进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等重点工作。
我市有30家木制家具制造企业领取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全年审核审查职业卫生“三同时”项目36个。
非煤矿山监管:全市17家企业全部通过安全标准化三级以上达标考评,其中二级标准3家。
地下矿山“六大安全避险系统”方案全部通过评审。
冶金等工贸企业:全面开展“剖析式”安全检查,重点加强安全设施“三同时”建设、作业现场交叉作业、从业人员的“三违”行为、有限空间作业、危险化学品和液化石油气钢瓶安全使用等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
烟花爆竹领域:积极开展零售安全诚信示范点活动,全市6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全部通过安全标准化三级达标考评。
2013年的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保持“双下降”的态势。
但我们更要清醒的看到,全市的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不少地区和行业领域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尤其是从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还很欠缺,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屡屡发生;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和属地安全监管责任仍未完全落实到位,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和安全隐患仍较突出。
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努力改进工作,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推动2014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