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舟记》比较阅读教案

《核舟记》比较阅读教案

《核舟记》比较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比较阅读的四种基本题型
2、会利用积累的文言词语理解课外文言文中的词语并能疏通文意
3、基本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解题方法,并能运用
教学重难点:
能够自己完成词语解释,疏通课外文言文文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很令你们头疼。

尽管如此,《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今年中考就有可能在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考查课外文言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文言文比较阅读中的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二.熟悉题型:
我们在《出师表》的比较阅读中已经了解到,比较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1.给句子划分停顿;
2.实词虚词的解释
3.句子翻译;
4.比较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写作手法等。

(疏通文意做基础)
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词语解释、翻译句子和疏通文意这个环节。

三.展示方法:
(一)在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时,做到以下几步: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拿到课外文言文,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确定你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

如:词语解释、翻译句子。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课外文言文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

如《楚人学舟》这个题目。

这个标题我们看了后就能知道文段的大概内容了。

如果没有题目,这步可以省略。

第三步:借助课上积累的文言词语,结合注释快速疏通文意
文中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已经学过,能够翻译的;有的词语文后有注释,借助积累的文言词语,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不会翻译的词,需要考虑一下,但不能停下来苦苦思索,应做下标记继续阅读。

要求: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详细解答问题
今天重点分析的问题是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两道题:
(1)词语解释:有些文言实词我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意思通顺了,就是比较准确的解释了。

(2)句子翻译: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把关键词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展示“翻译句子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介绍重点难词的理解方法:
有同学会问,那些不会翻译的词语怎么办呢?
下面来介绍几种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
(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

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

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如“尉果笞广”中“笞”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则为动词,应理解为“用笞打广”。

(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如“樯倾楫摧”,“楫”是常见字,是木制的桨。

“樯”是生僻字,但“樯”部首是木,与“楫”一起用,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上的东西,联系本句“樯倾”,便能推出“樯”是桅杆的意思。

(4)用现代词语推断古文单音词义。

如“乃重修岳阳楼”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长、修饰”去推断,就不难从比较中找它的确切解释是“修建”。

(5)一些文言词语能过上下文的意思,依靠经验可以猜出词义。

三.实战演练:
两篇《核舟记》比较阅读。

(见卷子)
(一)学生借助刚才所学方法试自主完成词语解释、翻译句子题。

第一篇只完成1、2、3题即可
1、学生展示答案,结合句子、上下文探究“逮”“怪”的意思
2、学生提出不会的关键词,大家一同探究
3、试疏通文全文
(一)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选自《独醒杂志》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佛印绝类弥勒()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③逮举轴()④令怪之,黎明物色()
2.下列句中的“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无丝竹之乱耳
C.持就火炀之
D.至之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⑵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4.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的?
第二篇只完成1、2即可
1、学生展示答案,结合句子、上下文探究“机”“对酌”的意思
2、学生提出不会的关键词,大家一同探究
3、试疏通文全文
(二)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绝类弥勒(2)视端容寂
(3)篷桅橹舵咸具(4)二人对酌于中
(5)皆有机能动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四.总结:理解比较阅读中的课外文言文需要“冷静、分析”。

下节课我们再来分析有关两篇文章内容、主题、写法等方面的问题。

五.作业:完成两篇比较阅读的最后一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