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课《瘟疫与人类健康》作业

选修课《瘟疫与人类健康》作业

1.乙肝的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的流行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心健康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乙型肝炎是经血传播的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性传播。

唾液、乳汁等体液不会通过完整的皮肤和黏膜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没有证据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可经过共餐、蚊子叮咬及日常生活的接触进行传播。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措施:(1)新生儿普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2)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3)使用一次性或自毁式注射器;(4)献血员筛查;(5)加强健康教育,传播预防乙肝知识2.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危害:艾滋病危害个人的生命、使一个个幸福的家庭破灭、艾滋病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健康和生命、而去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严重流行时、必然会危害到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传播途径: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预防:树立正确的性爱观、恪守规范的性行为。

安全用血、防范血液接触传染、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阻断母婴传播的途径3.人类与环境、瘟疫之间的相互关系瘟疫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其发生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制约,然而文明程度越高,人为因素的作用也就越重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如何加速了瘟疫的爆发与流行,进而深层次地思考了瘟疫与人类的关系。

sARs和禽流感的爆发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文明进程与瘟疫的关系,其实人类从产生至今曾经历了无数灾难,包括各种各样的瘟疫如天花、鼠疫、霍乱、疟疾等,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瘟疫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这是因为瘟疫都由自然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所致。

非人力所能完全控制;同时,瘟疫在人群中的爆发流行又与一定的人为因素相关。

然而综观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在瘟疫的爆发流行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瘟疫是人类过度开采自然、破坏生态平衡的结果。

人类文明进程与瘟疫可以这样说,历史上任何一次传染病的大流行都是人类文明进程带来的(不同阶段人类文明的特征见表1)。

在原始社会,人口稀少,人类活动范围小,与动物的接触极有限,而且聚集规模很小,病毒病菌危害通常不大;到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群居、混居,大规模畜禽饲养,人类基因与家禽病毒基因重组后,极易干扰人类正常细胞基因的自我调节机制而使其失控,或引起基因突变生成新型病毒病菌而感染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活动范围逐步扩展,与潜在病毒病菌接触进而感染的机会随之增多,瘟疫发生的频率也明显提高,而且出现了许多新型瘟疫。

由此可见,人类与环境间关系的改变是决定疾病影响人类的关键因素。

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瘟疫爆发瘟疫的爆发流行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制约。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界存在的病毒种类和分布、地理状况、气候及自然灾害等,地理变迁、气候异常及洪涝灾害都可引起瘟疫爆发。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人口增长与流动、交通贸易、战争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变化等,这些也是促进瘟疫爆发流行的重要因紊。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瘟疫发生的频率逐渐升高,而且出现了许多新型疾病如sARs、禽流感等。

2.1生产方式工业文明时代,以大量化石燃料作能源的工业生产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这是瘟疫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2.1.1生态环境破坏随着人口增长,毁林开荒、滥伐森林等现象屡见不鲜;食品加工业和制药业等经常以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原料;野外采矿、建立油田、筑路和建坝等大型工程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统计表明,我国煤炭开发累计破坏土地300万公顷,并以每年2万。

25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全球热带森林面积正以每年l 1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

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也侵犯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野生动物四处逃散,甚至使其生活习性改变,将携带的病毒病菌传至人类。

另外,生态环境破坏使昆虫、啮齿类动物的天敌如蝙蝠、蛇、猫头鹰等大量减少,从而许多病毒的传播媒介失去天敌的制约,加快了瘟疫的流行。

例如,人类盲目地毁林开荒人侵卡洛米斯灰鼠的自然栖息地,使得鼠群改变取食习惯而向居民区扩散,从而将病毒传给人类,导致了马赫波热病的爆发。

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也可能导致瘟疫爆发:埃及的阿斯旺大水坝建成后使尼罗河流速减慢,引起血吸虫变异,从而引起尼罗河流域瘟疫爆发。

类似的血吸虫变异在苏丹的塞纳大坝和加纳的阿克索姆波大坝也曾发生。

此外,2000年贵州爆发瘟疫后,一些流行病学专家经调查指出最可能的因素就是黔西南州天生桥水电站建成后蓄水破坏了库区老鼠的栖息地,导致老鼠迁徙而引发鼠疫爆发。

2.1.2环境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其中许多环境污染物如有机氯化物(PcB)等都能诱导基因突变,产生新型病毒感染人类,甚至导致瘟疫爆发。

PcB可使生物的免疫系统受到损伤,并使浓密海藻中出现新的变异病毒。

PCB升人同温层,在光照下分解,生成的自由氯离子与o,反应。

O,的减少导致紫外线直接透射到地表,扰乱生物基因,使海藻群落中发生的变异和基因突变更严重。

病菌经食物链海藻一鱼一人而进入人体,感染人类。

2.1.3全球变暖工业生产中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热带雨林的大面积减少使得c0: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二者共同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而气候是影响瘟疫流行扩散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疾病传染性本身,也影响昆虫及宿主动物的活动。

传播疟疾的按蚊在冬季平均气温高于15℃才能存活,而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17.5℃以上。

全球变暖使得病原体的生命周期缩短,感染能力增强,同时携带病毒的媒体也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迁移,从而共同促进了瘟疫流行范围的扩大。

2.2生活方式2.2.1饮食习惯非洲土著人侵入猴子的栖息地猎捕绿猴;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爱吃野生动物如老鼠、蛇、鸟等,这些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可能以食物的方式传至人类,在适宜的条件下引起流行病的爆发。

另一方面就是饮食结构不合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吃快餐、下饭店,不注意饮食结构而导致体内营养不平衡,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为瘟疫的扩散流行提供了可乘之机。

2.2.2生活习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巨大的压力下,人们养成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作息制度不合理、户外活动少、缺乏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等,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对自然环境和外来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

绿色和平主义者调查表明,总体而言全世界人口的免疫力都在不可避免地降低。

此外,吸毒、非法卖血等活动也加速了瘟疫的传播和流行。

现代生活中,大多数消费品都用不能降解的塑料包装,人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将其丢弃,而这些丢弃物积水后会成为伊蚊等昆虫幼虫的理想栖息地。

此外不讲个人卫生,不注意室内清洁,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都可能助长瘟疫的扩散。

2.2.3宠物热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城市里养宠物的人比以前大大增加,而这些宠物很可能成为病毒病菌传播的媒介,特别是瘟疫流行期间,对疾病的传播起重要作用。

2.3人口增长及全球—体化2.3.1人口增长及城市化二战后全球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增长,目前世界人口已从上世纪初的15亿增到60多亿,人口急速增长引起了种种盲目的不良机制。

首先,不断膨胀的人类定居点入侵新的区域,特别是沙漠和热带森林,使得人与动物产生新的接触,导致新型传染病产生。

其次,人口增长产生的贫穷问题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差、药品短缺、医疗服务系统不完善等,助长了瘟疫的蔓延。

再次,无节制的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密集,住房拥挤、缺乏清洁的饮用水、排污和垃圾处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都为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及传播媒介如昆虫的繁殖提供了温床,刺激了瘟疫的传播。

2.3.2交通贸易全球化交通贸易的全球化、快速便捷的国际旅行等也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途径。

目前人口流动量大,流动速度快,活动范围几乎涉及地球的各个角落,病毒病菌很容易随运输工具、货物及人体传到其他地区,使其传播速度加快,流行范围不断扩大。

2.4战争及生物武器战争是潜在流行病的开路先锋和放大器,14、15和16世纪中每一次伤寒都随战争而爆发。

战争和武装冲突可导致基本卫生设施、交通和通讯的崩溃,微生物借助这种骚乱迅速滋生,使一些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

此外,由战争和冲突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徒往往造成瘟疫爆发与流行区的变化。

难民逃亡可能将病毒病菌传至其他地区,而部队既可携带疾病将其传至入侵地也可由入侵地将其带回本土,“非洲军团病”就是典型。

生物武器一般有两种“药剂”或活性成分:一种是活的微生物如炭疽菌、黄热病毒和鼠疫等,另一种是微生物产生的自然毒素。

尽管生物武器在国际上是非法的(许多国家同意不发展和使用生物武器),但仍有一些国家在研制和储备生物武器。

而生物武器的使用甚至研制过程中,因疏忽而引起的外泄或扩散都会引发可怕的流行病。

2.5其他人为因素抗生素和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或使用不当,不仅使病菌和宿主动物的耐药性增强,还干扰了环境中有益微生物菌种的正常繁殖,引起微生态失衡,很可能产生新的变种。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也会导致瘟疫爆发。

20世纪80年代,人们为了多产奶和肉,将牛的器官、内脏等制成骨粉,加入牛饲料。

牛本来是一种食草动物,人类却让它们食肉。

牛吃了由病牛制成的骨粉就会得病,疯牛病就是这样产生的。

另外,面对瘟疫人类采取的不合理措施,也可能引发新的瘟疫爆发。

19世纪50年代,疟疾爆发后世界卫生组织大面积喷洒DDT来灭蚊,以控制疟疾。

然而DDT灭蚊的同时还杀死了一种小黄蜂,毒死的黄蜂成为壁虎的食物,而壁虎又被猫吃掉,通过这一新的食物链,当地猫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老鼠大量繁殖,进而是大规模的斑疹伤寒和鼠疫爆发。

3 人类文明与瘟疫给人的思考3.1瘟疫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自我调节手段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的数量暴增,危及生态平衡,进而导致生态危机时,系统就会通过自我调节机制来减少其数量,使系统返回到平衡状态。

传染病及其病原体之所以“生生不息”,是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各种因素3.5加强生态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人们在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时,认识到要变革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要对工业文明中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拨乱反正,把人与自然的尖锐对抗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必须大力实施和推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生态化,发展生态教育事业,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生态化教育是和构建未来生态文明相一致的新型教育体系,它可以分为学校生态教育和公众的生态教育。

对于学校而言,要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构建教育的理论、观念、价值、政策、目的、内容、方法等,并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人类与自身、自然之间的时代性矛盾,从而致力于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新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