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广州市越秀区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2016年4月广州市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课题主持人:刘毅课题参与人:周见清黄秦张楠曾昭驰张学聪刘振华课题志愿者:刘成一彭逸生严莹罗曼莹刘芳茹王楠林晓红李栋蔡洪茵王奕妍杨兆敏黎静顾冰旋卢喜雷杰罗丽娜官俊峰曾伟斌何琼珊陈慧捷俞涛刘骏遥发布机构:广州市越秀区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资助机构: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支持机构: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农村工作办公室感谢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的资助基金。
本文内容及意见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与MCF的立场或政策无关。
目录前言 (3)1调查方法 (4)1.1调查工具 (4)1.2调查方法 (4)1.2.1植物种类组成、分布格局、物候、及种群更新情况调查 (4)1.2.2植物健康评价 (4)1.2.3水质检测 (4)1.2.4软体动物调查 (5)1.2.5鸟类、蟹类和昆虫调查 (5)2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概况 (6)2.1红树林概况 (6)2.2硬件设施 (7)2.3软件设施 (8)2.4水质状况 (8)2.5垃圾问题 (9)3生物资源及其多样性 (9)3.1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 (9)3.1.1红树林资源 (10)3.1.1.1红树植物种类 (10)3.1.1.2红树植物群落 (14)3.1.2入侵植物 (16)3.1.3攀缘植物 (17)3.2软体动物资源及其多样性 (19)3.3蟹类资源及其多样性 (19)3.4鸟类资源及其多样性 (19)3.5昆虫资源及其多样性 (20)4总结 (20)4.1结果 (20)4.2结论 (21)4.3建议 (22)附录1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植物名录 (23)附录2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软体动物名录 (24)附录3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蟹类名录 (24)附录4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鸟类名录 (25)附录5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昆虫名录 (25)附录6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部分常见软体动物图鉴 (26)附录7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部分常见蟹类图鉴 (26)附录8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部分常见鸟类图鉴 (27)附录9南沙坦头红树林分布区部分常见昆虫图鉴 (28)参考文献 (29)前言2014年秋,深圳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谈起华南滨海湿地保护大计时,介绍说广州南沙有一片原生态的红树林没有人关注,希望我们作为广州本土的生态保护组织,可以为这片红树林做一些保育工作。
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这片红树林的资料非常有限。
尽管广州历史上曾有大面积红树林分布,然而相关的文献资料更是寥寥无几。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CMCN)对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贝类特别是耳螺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广州历史上曾有大面积红树林分布的事实。
2015年初,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与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育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广州南沙坦头红树林保育行动。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这片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实地调查和科学研究是我们最希望投入去做的一件事情。
希望透过研究,我们可以有基础更好地保护这片红树林。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CMCN)作为一家专业的红树林保护的民间机构,有着十多年的红树林研究和保护经验。
他们当然是我们开展研究工作不二的合作伙伴。
希望透过他们在红树林及滨海湿地的专业性工作,让这片红树林的研究工作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和专业化。
2015年,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和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开始制定方案,对南沙坦头村红树林开展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实地调研、专家“会诊”和公众参与等形式积累数据,希望深入了解这片红树林生态群落的生态价值和重要性。
本报告由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和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共同完成,为进一步研究保护这片红树林建立科学基础和依据。
本报告数据于调研期间采集所得,受调研条件和能力水平所限,如有不当之处,或能提供更多往期数据、更新数据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及时与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或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联系,以便我们修正、更新本报告。
1调查方法本报告是在对全国主要红树林分布区的红树林资源、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红树林保护的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任务的要求,结合广州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的具体情况,开展一系列针对性的调研:2015年3月14日,南沙坦头红树林初步调查,设计整体研究方案;2015年4月23日,拜访南沙街道办,调查南沙坦头红树林管理现状;2015年4月25日,昆虫资源专项调查;2015年5月9-10日,启动全面调查,开展植物和软体动物定性和定量调查;2015年5月20日,水质检测;2015年6月7日,水黄皮群落调查;2015年7月5日、11日,水质检测;2015年10月11日、12月13日,鸟类专项调查;2015年12月18日,围网及垃圾清理进展调查。
1.1调查工具GPS、望远镜、相机、测绳/皮尺、钢卷尺、筛网、水桶、记录笔等。
1.2调查方法1.2.1植物种类组成、分布格局、物候、及种群更新情况调查对红树林进行拉网式的调查。
记录植物种类组成、各物种物候、林下幼苗分布及红树林破坏方式等信息。
同时收集红树林周边一切与红树林相关的信息。
坦头村红树林海缘为近几年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岸缘与人工海堤间为水黄皮带,而原生的红树植物群落以桐花树为主,林内有一小块秋茄集中分布区,并有少数秋茄老树。
根据已有信息,随机设3个5m⨯5m的桐花树群落样方及1个5m⨯5m的秋茄群落样方,分别记录样方中的植株数量、树高、冠幅、基径、枝下高和生长状况,从而分析桐花树群落和秋茄群落的信息;对几株特别高大的秋茄老树进行测量和记录,从而分析秋茄老树的信息;对水黄皮的数量进行统计,并随机选择10株水黄皮进行测量和记录,从而分析水黄皮群落的信息。
1.2.2植物健康评价采用目测的方法,详细记录各物种的生长状况,包括:长势、病虫害、开花结果等情况,并做出植物健康评价。
1.2.3水质检测水质取样和检测方法参考GB/T12763.4-2007和GB17378.4-2007。
水样采集后,分别向谱尼测试集团广州市分公司和创绿中心送检,检测项目包括PH、盐度、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氨、无机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以及溶解氧等,并参考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进行水质评估。
1.2.4软体动物调查在2015年5月9-10日对坦头红树林区进行软体动物调查,包括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
定量调查A、树栖种类:随机设5m⨯5m的样方5个(陆缘和海缘各1个,林内3个),采集样方内树上所有的软体动物,记录数量、攀附树种及高度;B、底栖种类:在断面中按滩涂高程设置陆缘、林内和海缘三个样地,取样在退潮后低潮区露出30min后进行,每个样地随机设4个25⨯25cm的样方,快速收集框内泥面上的软体动物,再挖底质30cm深,用1mm筛重复筛洗3次,记录个体数量和生长环境。
定性调查:以定量调查的样方数据为主,补充样方以外红树林区的全面调查。
各样方样品采用样品袋分装后带回,清除软体动物表面污物和杂质,计数并用便携式电子天平(BT124S,德国Sartorius)称重,然后用纱布分包后置于70%酒精溶液中保存。
1.2.5鸟类、蟹类和昆虫调查主要通过样线法调查,并补充定性调查。
图1-2植物群落调查图1-3软体动物调查2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概况广州历史上曾有大面积红树林分布,然而相关的文献资料寥寥无几。
一些结合海洋地质学和孢粉学的研究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其中包括广州番禺等地)早期有较丰富的红树林资源;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广州植物志》有秋茄、老鼠勒等红树植物的记录;1991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的环境演变》有红树林腐木的记录。
CMCN对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贝类特别是耳螺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广州历史上曾有大面积红树林分布的事实。
南沙区坦头村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珠江口沿岸。
根据海洋地质学和孢粉学等研究,南沙区历史上曾有大片茂密的红树林分布,但由于长期的围海造田、围垦养殖以及城市化建设,天然红树林几乎已被破坏殆尽。
李玫等(2009)对广州南沙湿地多样性的研究发现,南沙区红树林仅63hm2,且绝大部分为人工林。
目前坦头村幸存的成片天然红树林在广州实属罕见,具有重要的保护与科研价值。
2.1红树林概况坦头村红树林主要分布于虎门轮渡码头周边海域,包括从码头至有荣修船厂沿岸、马安涌东侧和合成涌两侧,经常性浸水深度30~50cm,实测海水盐度2.4‰。
根据广州市农业局海洋综合管理处2004年发布的《关于广州市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群落调查的报告》,经实地调查和Google earth校正,坦头村现存红树林45.5亩(图2-1黄线区域),地理坐标:N22º48′44″~22º48′52″,E113º34′33″~113º34′47″。
红树林林带总长约500m,宽度一般在20~70m,最宽处约110m。
其中黄A区现已完全被海堤隔离,陆地化,长约75m,宽约65m,卤蕨群落集中分布于此,间杂分布一些阔苞菊;黄B区为狭长型,宽度5~12m,主要分布苦郎树,也分布一些老鼠勒;橙色区主要为半红树植物黄槿分布区;绿色区在红树林陆缘海堤边,狭长型,宽4~8m,主要分布水黄皮;蓝色区域宽15~30m,为填土后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
2004年,相关政府部门曾在红树林外缘进行保护性填土工程。
根据广州南沙南国测绘有限公司出具的《南沙坦头村红树林保护工程土方计算图》显示,拟填土喷泥施工面积为11895.4平方米,总填方量14823.0立方米,标高0.32米。
图2-1南沙坦头村红树林分布图2.2硬件设施现有硬件设施:《广州南沙坦头红树林简介》牌一块,公共指示牌八块,红树林物种标识牌13块,林外以水泥柱固定的长约1000m的围网。
缺少的硬件设施:界碑一批(界碑用以标记红树林分布区范围,明确保护领域)。
部分物种指示牌指示不明确。
(例如在苦郎树和桐花树的指示牌并排放于这两种植物相接处,指示不明确)图2-2公共指示牌图2-3用于修筑防波堤的水泥沉箱图2-4广州南沙坦头村红树林简介牌图2-5红树林物种指示牌2.3软件设施现有软件设施:目前由南沙区农林局负责管理和拨款。
农林局每年向街道办拨款5~15万经费用作日常管护和垃圾清理(街属环卫中心)。
缺少的软件设施:无自然讲解员或生态导览员,也没有生态导览手册等宣传品,民众很难对红树林有更深入的认识;没有为专职巡护员提供系统培训。
除“鸟兽虫木”组织的活动外,没有志愿者服务体系;缺少基本的生态教育资源,比如宣传展板等;缺少保护小区跟社区历史和文化的交流。
图2-6鸟兽虫木工作人员在红树林给公众进行相关讲解2.4水质状况根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单因子水质评价方法和两家机构检测结果,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所在水域水质为劣四类,主要超标项目是高锰酸盐指数、磷酸盐和无机氮,水质状况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