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对于“支架式教学法”,设计围绕“概 念框架”的自主学习。
对于“抛锚式教学法”,设计围绕“真 实问题”的自主学习。
对于“随机进入教学法”,设计围绕 “事物多面性”的自主学习。
24
四、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三)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活动协作学习的设计是让学习者在个 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 商对话,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意义的 认识。
27
一、模式的含义
建立一个复杂事物、现象的模 式,往往是首先把这种复杂事物、 现象分解为若干个组成要素,然后 分别研究出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 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用理 想的、简化的形式表示出来,就成 了一个复杂事物、现象的模式。
28
一、模式的含义
模式的表示形式通常有:
(1)语词的形式:对事物现象用语言 或文字进行叙述说明。
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称为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以表现为知识信息的 增加、态度行为的改变和创造力的增强等多 个方面。
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称为反 馈。
8
二、噪声、效果和反馈
由上述九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传播过 程,可以这样来表述:教育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 种媒体传播出去;受教育者收到受到噪声干扰的信 号,经过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 果和反馈。
21
三、教育媒体的设计
事实性情境 意境性情境 示范性情境 原理性情境 探究性情境
22
四、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一)问题/项目的设计
问题/项目设计是指在认真分析学 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的基础 上,提出为达到学习目标需要解决的 关键问题,然后让学生去解决。
23
四、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二)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5.阐释亚里斯多德、拉斯韦尔、香农 –韦弗、 奥斯古德– 施拉姆、德弗勒、贝罗等传播 模式的基本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6.陈述教育传播模式及其构建的原则。 7.阐释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和四个典型模式。 8.陈述几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3
2-1 教育传播过程
2-1-1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所谓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 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 程。
34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四)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讯息 讯息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施拉姆受奥斯古德双行为模式启发,提出了循环模式。循
环模式首先已与单向传播划清了界限;其次,它强调在信源与
信宿之间,只有在共同经验范围内才能真正进行传播;再次,
传授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讯息时,是相互作
信息
编码 符号
信号
信源编码
信道编码
6
一、编码和译码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 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 符号叫信道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 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译码
信号
符号
信息
信道译码
信宿译码
7
二、噪声、效果和反馈
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输有目的的信息 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 被称为噪声。
12
三、通道传送阶段
在这一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
出去,也称施教阶段。在这里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信号要传至多远,多大范围。要根据信号的 传送要求,选好传送通道,保证信号的传送质量。
二是信息内容的先后传送顺序。在通道传送前, 教育者必须做好每次传送的结构设计,在通道传送时, 有步骤的按照教学结构方案去传送信号。通道传送应 尽量减少各种干扰,确保传送信号的质量。
17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育信息即教育内容,在我国通常 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和根据课程标 准编写的教科书所确定的,教育者的任务就 是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规定的教 学内容,形成相应的能力和情感。因此,如 何有效地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规定的教学 内容传递给学生,并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品质, 是教育传播过程设计的关键。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三)香农—韦弗模式
信源
编码
信道
译码 信宿
干扰
反馈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是从电报通信中发 展起来的,但它能用来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 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
33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四)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输入者
传播单位 接收者 目的地 信源 传送者
输出者
译码
编码
奥斯古德在充分认识到香农—韦弗模式的“非人 类”的缺点后,采用了其中的合理内容,提出了双行 为模式。
该模式适合于公众演说传播过程。
31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二)拉斯威尔模式
说了什么 通过何种通道 对谁 取得什么效果
(谁传播者) (信息)
(媒介) (受众)
(效果)
从该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中得到了传播 研究的五大内容:
(1)控制分析 (2)内容分析 (3)媒体分析 (4)受众分析 (5)效果分析
32
教育传播过程 的六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 程,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一过程分 为六阶段。
10
一、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传送什么信息,要依据教育目的和
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了某门课程应达到的要求、 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点,教科书则按课程标准 的要求详细表述了某门课程的内容,通常都 体现了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在这一传播阶
加涅利用信息加工理论,模拟学习过程,提出了
一个人的学习信息流程结构模式。它说明,人类的所
有学习过程都是通过内在的一系列心理操作,对外来
信息或已存在人类记忆中的信息进行不断的加工而完
14
五、评价与反馈阶段
受教育者接收信号解释信息意义之
后,所形成的信息意义与教育者发送的信
息含义是否一致,即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
学目标,要进行评价。
评价的方法包括:观察学生的行为变 化、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及阶段性考试等 形式。
评价的结果是教育传播过程中一种非 常重要的反馈信息。
15
六、调整再传送阶段
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主要的 本质的特征。
构建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 (二)现实性
(三)简明性 (四)操作性
(五)创见性
30
2-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一)亚里斯多德模式
演讲者 演讲内容 听者
效果
场合
该模式虽然简单,但列举出了五个传播的
要素:讲演者、讲演内容、听者、场合及效果
教育传播过程不仅是一个传递与交换教 育信息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的过程。教育传播要求受传者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通过教育传播,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 面都得到发展,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9
2-1-2 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用、相互影响的;最后,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
程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
35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1966年,德弗勒发展了香农-韦弗模式提出了互动的模式。他指出: 在传播过程中,如果发出的信息与接 收的信息在含义上是一致的,那么就 是传通。相反,若两者的含义截然不 同,则等于没有传通。
20
二、受教育者特征的分析
分析受教育者特征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 情况,为后续的教育传播设计提供设计。
(一)分析受教育者的一般特征 受教育者的一般特征是指影响受教育者学
习有关学科内容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特点。 (二)确定受教育者原有知识基础 了解受教育者原有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是
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
段,教育者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每章节的教
学内容进行分析,将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
点,并确定学习者要达到的每个知识点的学
习要求。
11
二、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
选择教育媒体去呈现要传送 的信息,实质上就是编码的过程。
教育者应在分析媒体的功能、 教育信息和教育对象特点的基础上,并 考虑主客观条件进行选择。首先在现有 媒体中去选择合适的,其次是去购置, 最后是自行设计和编制新的教育传播媒 体。
第2章 教育传播 过程和模式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模式
1
学习目标
1.说明教育传播过程、传播者、受播 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噪 声、反馈、效果、模式、教育传播 模式等名词概念的含义。
2.阐述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3.阐述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4.阐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2
学习目标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竞 争辩论伙伴设计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
25
四、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1.信息海洋的导航者 2.情境观察的引导者 3.问题的设计者 4.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辅导者
26
2-2 教育传播模式
2-2-1 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一、模式的含义
现在通常把模式定义为“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 的简化的形式”。把模式看作是经验与科学之间、现 实与理论之间转换的中介,能够用它简约性地表现事 物和现象的各种关系和变化规则。把握模式的含义, 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模式的现实再现;二是模式是理 论的形式;三是模式是简化的形式。
(2)图解的形式:以图画、图解或流 程图等方式来描述。
(3)数学的形式:以数学符号或数学 公式来表示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去描述事 物现象的规律。
29
二、教育传播模式 及其构建原则
一种理
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
论性的简化形式。它是对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