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传播学的过程与模式

4传播学的过程与模式


• 作为信息的发出者,这里面的传播者受 到其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处的工作 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处的组织、 来自公众的压力、来自所传播的信息本 体、来自媒介的压力的制约,还要受到 受众所发出的自发反馈等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传播者对于信息 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并选择一定的 媒介,将信息传播出去。
洪艳
第四章 传播模式
• 第一节 传播过程与传播系统 • 第二节 传播学中的模式研究 • 重点: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
第一节 传播过程与传播系统
一、传播结构与传播过程 二、传播系统
传播结构与传播过程
• 所谓“结构”,即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 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过程”, 即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程序。 • 结构和过程的关系是:过程实际上是一 种对“结构”的动态的表述。

和平卫士》
恐怖袭击OR好莱坞大片?
社会系统模式*
• 赖利夫妇首次提出,把传播过程描述为社 会过程之一,并把它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 加以考察.
赖利夫妇模式
C=传者,R=受者
基本群体
基本群体 C
讯息 讯息 讯息 基本群体 R 基本群体
更大的社会结构
社会总系统
更大的 社会结构
相关概念
• 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 邻里、亲密伙伴等。 • 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 比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 • 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 体。 • 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 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 群体。
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三次飞跃*
• 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 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 社会系统模式是第三次飞跃,解决传播的条件 问题。J.赖利和M.赖利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描 述为社会过程,他们的模式大致克服了传播现 象的片面思考。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 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系统模 式的科学性和详尽程度,与最初的5W模式相 比,有了云泥之别。这反映了人类对传播现象 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
传播者的 自我印象 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 接收者的 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 人格结构
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 组织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 对媒介的印象
接收者的 人格结构
C
来自讯息的制约
M
媒 体
R
接收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申农-韦弗模式 *
• 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 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信 道
传播过程线性模式的贡献及不足*
• 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 贡献: 一,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 了传播的过程。 二,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 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即传播 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看不到受者的 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 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 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 行为。
客观环 境
环境认 知
人的行 为
传统社会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客观 环境
信息 环境
环境 认知
人的 行为
大众传播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美爆炸事件太相似 《剑鱼行动》在英国影院停映
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 USA)2001年出品
与大片情节酷似 恐怖事件令好莱坞心有余悸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M=讯息 R=接收者
接收者的 社会环境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C=传播者
• 马莱兹克的这个模式中,把大众传播过 程放置在一个受到各种社会力量、心理 因素互相作用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在这 个环境中,传播的主要要素:传播者、 受者、媒介与信息,都受到不同的社会 力量和心理因素的制约。传播者和受者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着互动的、 双向的信息传播。
控制论模式 #
• 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 引入了“反馈”机制。
德福勒模式

信源 发射器 大众传播设施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源
信宿
接收器
信道
发射器信源反馈源自施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讯息
编码 解释者 译码
译码 解释者 编码
讯息
*
• “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 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 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 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 能。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 在施拉姆以后出现的一系列传播模式逐 渐揭示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 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有形的社会作用 力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些无形的社会心 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德国学者 马莱兹克在1963年 《大众传播心理学》 一书中提出的系统模式是一个典型代表。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传播“过程”和“结构”的特征
• (1)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 没有界限。 •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 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 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传播过程所具备的要素 *
• • • • • A.传播者(信源) B.受传者(信宿) C.讯息(与信息的区别和联系) D.媒介(信道) E.反馈
P44)
• 模式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 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 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 的相互关系”,是直观而又具体地再现人类传 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戴元光:《传播学通
论》P166)
模式的功能*
• 构造功能:提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 互关系,为各种不同的特殊状态提供一个一 般的图景
• 解释功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如果改用其他 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 • 启发功能:能引导学生或研究者关注某一过 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 • 预测功能:对事件的过程或结果进行预测, 便利研究假说的建立
模式的三大特征
• • • 它用来描述某种结构或过程。 它是用图像形式来表现的 它能够体现各种关系
二、传播模式
• 以模式解说传播现象和重要理论。 • 描述内容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 及相互关系;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过程的运动特点及规律.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
• ①线性模式 • ②控制论模式 • ③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 *
• 拉斯韦尔1948年《传 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 功能》提出,把传播 过程分解为传者、受 者、信息、媒介、效 果,即5W模式。
二、传播系统
• • • • • • • 系统可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1)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人体为例) (2)等级性 (3)自我调节和控制 (4)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平衡:“稳定”“自我维持” (6)改变与适应:系统存在于动态环境中, 必备适应性。 • (7)等同终点.
• 传播过程研究――考察微观,单一的传 播过程,揭示传播内部机制。 • 传播系统研究――宏观、综合的传播过 程,以及过程以外的因素 • 它们都可以借助模式进行研究
第二节 传播学中的模式研究
• 一、模式概论 • 二、传播模式
• 与“模式”相对应的英文是“model”。 Model 有模式、模型、模特等含义。 • 任何理论可以而且必须同时用三种语言 来表述:文字定义、图性模式、数学公 式。
模式是什么
• 模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 达方式”。(《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 作为信息的接收端,受众同样也受到一 定因素的制约,包括:自我印象、人格 结构、所处的受众群体、所处的社会环 境、信息内容的效果或信息内容的体验, 以及来自媒介的压力和职业等等。这些 因素影响受众对于信息的释码和译码, 并影响其对信息做出的反应和反馈。
• 而作为传播内容(信息)和传播的载体(媒介)而言, 制约和影响则来自于传播者和接收者两个方面。 从传播这个方面来说,传播者会对信息内容进 行选择和加工,同时选择最适合的媒介将信息 传播出去。而从受众这方面来说。受众并不是 对信息全盘接受,也并不是随意地选择某个媒 介来接受信息。受众对媒介的选择与他们所处 的社会环境、对媒介的印象等因素有关,他们 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媒介,有选择 地接受信息。
日常活动
理论
(认识)
日常活动 (符号)信息交往
〈 意识形态 〉 〈 阶级结构 〉
实践
(行为)
规划
(组织)
记录
(机器)
(人格)
〈 生产关系 〉
(控制)
思想主体
(受传者)
企 业 物质交往
〈技 术〉
(传播者)
〈 生产力 〉
能量交往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控制论模式的主要优缺点 *
• 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 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 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 过程。 问题:①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 “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 完全平等。 ②没有解决孤立性问题,线性模式的 缺陷只改正了一半。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 由此可见,整个传播过程是在非常复杂的社会 因素和心理因素影响下完成的,是一个复杂的、 互动的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 模式比较详细地揭示了这一点。不过学者们认 为这个模式仍然有缺陷:模式中所列出的众多 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虽然都会对传播过程产 生影响,但是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是不同的, 该模式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