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模式松林中学语文教研组一、语文教学现状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然而,在眼下的语文教学中存在“少、慢、费、差”的现状: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差,学生成绩差。
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摆在我校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针对我校语文教学现状探究以下课堂教学模式,以便省时高效地进行语文教学。
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包括“五环节”、“三核心”。
五环节:激趣导入、交流预习、品读感悟、归纳总结、拓展延伸;三核心:读、品、悟。
(一)激趣导入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
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语文教师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情况预习有利于拓展学习语文的时空,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
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的内容一般是扫除文字障碍、搜集作者资料、背景材料、与文章相关的故事知识等。
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有了学习课文的第一手资料就有了学习主动权。
(三)品读感悟1.“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先从题目入手,猜读文章的文体和主要内容。
然后根据文体特点和文本特点,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或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如:掌握记叙的要素概述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价值倾向;明确说明的对象及方法,理清说明顺序;抓准议论的话题,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等。
2.“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
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
根据对文章中心内容的理解,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在美质。
理解文学作品有一些难度,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提取能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的有效信息,也可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与价值指向。
3.“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感悟生活。
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
可让学生从修辞炼句、结构布局、表现方法等方面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提高鉴赏能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可根据作者的精辟观点,联系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提升思想境界。
“读、品、悟”是语文现代文教学模式的核心。
其中“读”是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
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分为初读文章整体感知、精细阅读品味揣摩和阅读回顾感悟提高三个阶段。
“读”就是走进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
“品”是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唤醒主体意识,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
“悟”是一种提高性阅读,回顾文章的谋篇布局,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
(四)归纳积累依据教学目标,通过提问、练习、展示等方式回顾梳理、整理归纳内容要点。
此环节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使之在归纳整理中得到提升,要避免教师多讲,或上成新授课。
(五)拓展延伸拓展,实际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延伸。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拓展环节有比较多的形式:文本之间的拓展、向读的拓展、向写的拓展、向生活空间拓展、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
文本之间的拓展这在课时作业中安排的较多。
向读的拓展,要在教学小说诗歌的时候安排的多一点,我们教学的小说基本是中长篇的节选,那么我们就叫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小说,教学诗歌的时候也是一样。
当然我们要把这种被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主动的行为才能真正达到拓展的目的。
向写的拓展,例如学了游记就让学生学习按游踪记叙的方法,写一篇游记;学了新闻就让学生用新闻的格式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学了小说,就要求学生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描写人物反映思想。
向生活空间拓展,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把课堂课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有的课文文短意长,有的课文读完之后,情感还在回荡,若向课外延伸,就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
有些课文学完之后,学生已深深地被课文中的人物感染,那么我们就要很好的利用这种情绪,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简介】本课程围绕初中阅读教学,将2011年版课标与2001年实验稿进行比较研读,凸显课改十年来连续一贯的重要理念和思想,以及2011年版新的调整和变化,为初中阅读教学提供若干指导。
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首先,根据课标前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阅读教学,要求学员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并熟知和领会四个基本理念;第二部分,解读“课程目标与内容”,重点是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第三部分,提炼“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若干重要思想和原则。
这三大部分内容中,第二部分是学习重点,目的是帮助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从中观层面系统领会和把握2011年版课标对初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全面培养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抓住精读能力的几个关键点,高度重视阅读对话的理念;区别文学作品教学与实用文章教学的不同姿态和不同目标;清醒认识语文知识的功能和性质;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专题讲座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王漫(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我们对2011年版课标的解读,既要关注到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捕捉十年课改实践之经验教训在国家课程文件中的体现,也要关注两份文件中没有变化、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东西。
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部分。
在研读这两部分对第四学段(初中)阅读教学相关论述的同时,适当勾连其他部分、其他学段的文字,便于更好地理解初中阅读教学的要求。
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阅读教学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语文课程的许多重要理念,要靠阅读教学来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施,又要时刻关注课程理念的指导。
因此,讨论阅读教学,不能不涉及到“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等关键问题。
1.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2011年版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出了新的阐述。
第2页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同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句放在这段话的末尾。
中间一句话,则是对“基本特点”的具体解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种改动,把2001年实验稿中含糊其辞的地方明确化、清晰化了。
2001实验稿说的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句话的问题,一是把“语文”与“语文课程”混淆在一起论述,二是仍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习惯性的标签来给语文课程定性,却又不好明说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因为这种说法在学术界早就遭到了质疑)。
而2011年版课标的处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综合性、实践性”;今后讨论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时,要告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套路,要从“综合性、实践性”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教学的得失。
那么,所谓“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在第3页最后一段,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接着说:“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从这段话的前一句,可以归纳出语文学习综合性的三个方面:能力训练点的综合、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
再看课标20页(“教学建议”部分)的论述:(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以上两段话中的第一段,再次阐发了“综合性”的三个具体表现或要求;第二段话,则是更具体地提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提出了“专题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评价建议”部分,课标再次强调(27页):(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把握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进行阅读教学,而是要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减少琐碎分析和过多的讲解,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2.在阅读教学中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继承了2001实验稿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一些细节上又有补充。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的根本目标“语文素养”是2001课标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新课改强调的“人文修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两方面的内涵。
这里不再赘述。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里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条原则我们用三个关键词,帮助老师们简要把握这三条原则:(1)人文内涵。
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其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既强调主流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也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