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新探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新探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新探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整合式教学
几年的课改实验,使我认识到,语文课改的根本点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这种更新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亦即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而不只是单一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的整合式教学。

为什么?这是因为,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

也就是说,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目前我们使用的这套教材,基本上反映了这一特点。

文本的整体把握,问题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主体者身份,以及不断更新的教学过程,都表现了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新的教学理念。

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从而使我们的课程观产生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以《敬畏自然》的教学为例,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我把学生分作两大组,要求其中一组从科学的角度探讨,为什么要“敬畏自然”;另一组从文学的角度探讨怎样“敬畏自然”;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解。

这样的课型,因为是一种新尝试,最初学生不知所措,不知从何谈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路豁然开朗,话题源源不断,而且还产生了不少争论。

为了使自己的论述有力,很多同学还制作了课件。

科学组同学,分为什么要“敬自然”和为什么要“畏自然”两个部分,层层深入地谈出了自己的观点及对课文的理解,很有说服力。

在探究中,他们还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克服是否等于征服?2)探索自然会不会破坏自然?3)如何理解“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这句话?4)如何理解“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等等。

围绕着这些问题,大家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很多思维都大大超出老师的意料。

比方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同学就偏重在情感方面作赏析,抓住“弟兄”一词,从文学的角度谈出了宇宙万物与人类都是平等的关系,从而突出“敬畏自然”的主题。

第四个问题的讨论中,大家更是从方方面面举了许多实例来诠释,把抽象的概念叙述形象化。

这样的课,学生学得饶有兴味,教师也收获颇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
二、教与学的方式:交往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交往?怎样交往?我认为,交往就是共性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

从理论上看,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

通过交往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是我在这次课改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实践表明: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改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也体会到了平等,尊重,信任,友善,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感化、指导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前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比如我在上《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时,围绕着“本文是陶渊明自传吗?”这个问题,学生们发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并列举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归园田居》(其一)、《读〈山海经〉》等诗词为证。

另一种则认为不是,理由是课文最后有一段赞文,如果是写自己,岂不是有自夸之嫌?由此持这一派意见的同学觉得本文是虚构的,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这个人物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

两方同学各执己见,争论不下,这种情况,在老师的意料之外,又恰恰是培养读书兴趣的绝好机会。

因此,我把这个问题留下来,让同学们就这个文体和陶渊明生平再查资料。

继续探究后,同学们自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达到了基本的共识,而且大家还谈到,陶文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作传,即尊重了文体的格式,又不乏独特的创造,正反映了作者不羁的性格,使理解更深更透。

又比如在〈马说〉的学习中,围绕“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同学们也是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自信与才华。

有一位同学在随笔中谈到:“每一次的语文探究活动都是在发掘和体现同学们的才华,原来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同样不亚于发现自己闪光时的惊喜。

”“短短四十五分钟,教室里成了探究的海洋,我们在这自由的舞台上互相进行交流,畅所欲言,迎来的是欢笑的收获,丰富的知识和同学们各自的风采与眼界。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
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三维目标:学生的发展状态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那么,在这种价值追求中学生的发展状态是怎样的呢?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交往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学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它方面的价值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浓化认知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课堂教学因此上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既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而,这次课改从观念到实践都特别注重以下方面:
1. 结论与过程统一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