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必修3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word无答案)一、其他(★★) 1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开头第一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2 . 如何理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
(★★) 3 . 如何理解“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句话。
(★★) 4 . 如何理解“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句话。
(★★) 5 . 如何理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
(★★) 6 . 如何理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句话。
(★★) 7 . 如何理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句话。
(★★) 8 . 如何理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句话。
(★★) 9 . 如何理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
(★★) 10 . 如何理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句话。
(★★) 11 . 如何理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
(★★) 12 . 如何理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
(★★) 13 . 如何理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句话(★★) 14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 15 .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他“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16 . 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荀子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有什么区别?(★★) 17 . 荀子在文中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学生的知识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日积月累,学生最终将超过当初的老师。
因此,有人说荀子认为从师学习的目的就是超越,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18 . 识记字音木直中绳(_____)輮以为轮(_____)槁暴(_____)(_____)须臾(_____)省乎已(_____)跂而望(_____)舆马(_____)二螯(_____)(★) 19 . 识记字音舟楫(_____)蛟龙(_____)跬步(_____)骐骥(_____)驽马(_____)锲而不舍(_____)金石可镂(_____)蛇鳝(_____)(★★) 20 . 通假字輮以为轮( _______________ )虽有槁暴( ___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 _______________ )(★) 21 . 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__)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 22 . 一词多义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_______________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以为妙绝(________________)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____)络绎不绝(________________)(★) 23 . 一词多义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_______________)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_______________)乃自强步,日三四里(_______________)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___)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_)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_______________)(★★) 24 . 一词多义望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先达德隆望尊(_______________)闻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_______________)博闻强识(_______________)初闻涕泪满衣裳(_______________)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_______________)扫后更闻香(_______________)(★) 25 . 一词多义疾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_)疾君有疾在腠理(_______________)庞涓恐其(孙膑)贤于己,疾之(_______________)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_______)于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___)(★) 26 . 一词多义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子瑜者,亮兄谨也(_______________)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 27 . 词类活用(1)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2)名词的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3)形容词的活用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28 . 句式积累(1)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2)倒装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________)(3)省略句輮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4)固定句式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 29 . 词语积累青出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曝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跬步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 通读《劝学》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 31 . 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 32 . 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虽有槁暴(2)輮以为轮(3)其曲中规(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吾尝跂而望矣(7)君子生非异也(★★) 33 . 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
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二、文言文阅读(★★) 34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
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sup>(</sup><sup>4</sup><sup>)</sup>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
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
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
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
(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不胜月时间: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小题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
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标题字数限定2—5字)三、其他(★★) 35 .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虽有槁暴(晒)② 輮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别)⑤君子生非异也(禀赋,资质)⑥非能水也(善,会)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清楚)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四、选择题(★★) 36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水为之而寒于水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7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斗折蛇行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8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求人可使报秦者B.甚矣,汝之不惠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D.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9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